王学鹏
摘 要:深度学习是一种思维训练,是基于理解、注重思辨、善于迁移运用的有意义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深度学习的五个重要特征,并在五个重要特征的引领下设计教学,不光要有既定的事实性和概念性问题,也要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推论、迁移和应用等,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从“知道”走向“懂得”。
关键词:深度学习;逻辑性思维;迁移运用;批判性思维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将它们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将众多思想相互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的学习[1]。深度学习有五个特征,即注重批判理解、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面向解决问题。其核心特征是高阶思维,发展高阶思维有助于促进深度学习[2]。
深度学习这一概念对应的是浅层学习,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要停留在表层学习,也就是所谓的“知道”,即了解一般的事实性知识,如基本的内容要素和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等,而没有进一步去“懂得”这些知识,这里的“懂得”即“理解”,深入理解和揭示问题背后的意义。
“知道”和“懂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常被混淆。与“知道”相比,“懂得”或“理解”更加面临思维的挑战。也就是说从“知道”到“懂得”是一個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费力”的,要求学习者在既定的事实上进行概括、推断、迁移等。这样一个积极探寻从“知道”到“懂得”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
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仅仅是表层问题的找寻,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洞察追求对知识的理解。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中Section B部分两封信件的阅读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深度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在信息整合中发展逻辑性思维,在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中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整合信息 凸显逻辑性
英语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在Warming up中,教师常对即将讨论的话题让学生自由发言,这一做法的目的主要是激活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图式,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但遗憾的是,在学生大量发散思维之后,少有教师对学生发散的信息进行总结归纳,达到一个清晰的整合状态。在例文教学中,教师问:“What does Ms. Miller think of young people should do chores at home?”学生会根据Ms. Miller信中的第一句回答:“Ms. Miller disagrees that young people should do chores at home.”这就是Ms. Miller的观点,也就是议论文的论点。接着教师继续追问:“What reasons does Ms. Miller think students shouldnt do the chores?”然后学生通过略读找出如下原因,即论据:
1. Kids these days already have enough stress from school.
2. They do not have time to study and do housework.
3. Housework is a waste of their time. They should spend their time on schoolwork in order to get good grades and get into a good university.
4. When they get order, they will have to do housework.
5. It is the parents job to provide a clean and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at home for their children.
这样,学生已经在教师的引领下找出了论证的原因,完成了论证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知道”过程,它只不过是一些表层知识的找寻,思维并不深入。事实上这么多论据是分散的,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Can you divide those reasons into two parts and why?”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分析所有论据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分类归纳,这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就更高了。在仔细阅读这些论据之后,不难发现其实他们是从两个角度来阐述的。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写,如第1~4个原因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论证的;另一方面从家长的角度来阐述理由,如第5个原因就阐述了家长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安静和舒适的环境。这样的问题就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含量,不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也“懂得”了议论文的谋篇布局和论证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将“分散”的内容进行“整合”,找出相互之间的关联。这体现了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的思维过程。为了进一步辨别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论据之间的联系,教师可进一步要求学生用示意图的形式画出论点和论据这六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说明理由。
二、迁移运用 解决新问题
要判别学习者到底处在“知道”还是“懂得”的阶段,迁移是一种有效的检验手段。迁移指的是将学过的知识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转化运用。知识是可以迁移的,且有学习就会有迁移,甚至可以说“学习就是为了迁移”。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学习的保持和学习的迁移。学习的保持是指在学习之后的某一时间内以教学中呈现的大致方式回忆出材料的能力;学习的迁移是指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3]。而影响迁移能力的是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尝试灌输大量内容往往会阻碍学习,阻碍即将产生的迁移。那么,如何迁移?如何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对所学的新知识不断提供新的情境,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不断尝试解决新问题。
例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新的词组和句型,在文后的2d中也罗列了七个重要的词组和句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词组的运用,教师可设计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体会运用。如以句型“there is no need to”为例。
情境1: If it is fine, you dont have to take an umbrella with you. What would you say by using “Theres no need ...” sentence pattern?
S: There is no need to take an umbrella as it is fine today.
情境2: If you can buy things by using your cellphone, do you need to take some money with you? So would you please use another sentence pattern to retell this sentence?
S: Theres no need to take money with me as I have got my cellphone.
情境3: If your mother wants you to write an email to your uncle, but you just want to telephone him, what would you say to your mother?
S: Theres no need to write an email to Uncle, just making a phone call instead.
情境4: Suppose your mother wants to buy a big air conditioner for your bedroom, but you think a small one is OK. How would you tell your mother your idea?
S: Theres no need to buy the big one. A small one is just fine as my bedroom is so small.
迁移强调的是从熟悉的情境到不熟悉情境的一个应用过程。以上一系列的情境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不熟悉的情境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达到理解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让学生通过不熟悉的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达到“懂得”的目的。
例文第二封信中,Mr. Smith谈了两点学生应该学会做家务的重要理由。一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二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公平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独立性,文中列举了邻居家孩子的例子,相比而言文中只用“Since they live in one house with their parents, they should know that everyone should do their part in keeping it clean and tidy”一句话笼统地阐述公平性这一抽象的概念,而没有举例阐述。因此,教师可直接提問:“Do you think it is fair for your family to do chores? Can you give us one example?”有些学生就会回答:“I think it is fair for my family to do chores. For example, my mother always cooks the dinner for us and my father helps to wash the dishes. As for me, I will help mop the tables and throw the rubbish.”这样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理解这一抽象概念的意义以及在新的语境中的运用。教师也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逐步促成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1. What chores do your parents and you do in your family?
2. Who do the most chores in your family?
3. Do you think it is fair for you to do the chores in the family?
4. If not, what chores should you do to make it fair?
5. Since you talked a lot, will you keep promise to do it from now on?
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也是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自我反思的一个过程。学生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取“Everyone should do their part in keeping it clean and tidy”这句话的含义,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有些学生在对fairness的理解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将通过实践做出调整。这也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在上述两个语言点的教学中,都运用了情境化教学来检测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都突显了可迁移性和“做”的能力。迁移与运用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不只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方式。迁移是经验的扩展与提升,应用是将内化的知识外显化、操作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对未来要从事的社会实践的初步尝试,是教育具有教育性的重要体现[4]29。
三、发现问题 批判性学习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在理解事物的基础上善于质疑辨析,用怀疑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在评价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一个好的批判者一定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以及在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更要教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在问题之间寻求某种必要联系,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文第二封信中,作者列举了邻居家小孩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由于缺乏独立性而导致身体不适以及成绩下降的结果。这一例子主要是从反面论证独立性的重要性,然而这个例子却放在了公平性的后面,给读者感觉在论证公平性,因此在逻辑上有一定的问题。其二,既然有举例论证独立性的重要性,为何没有举例论证公平性的重要性,这在逻辑的对称上面也不符合情理,因为这两点原因所处的地位在这里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基于这两点考虑,教师就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What does the example of neighbors son tell us?
2.Why is this example put behind the idea of fairness? Is it a good way? And why?
3.Should we write an example to support the idea of fairness? And why?
4. If so, what example should we write?
这一系列问题不仅仅是让学生处理此篇文章的信息,也是希望学生在问题的推动引领下,对议论文的写作方式和框架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也是在告诉学生议论文的论证是比较严谨和有较强的逻辑性的。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解决的是事实性和概念性的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渗透,教会学生以后如何处理议论性文本的阅读和写作。
深度学习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4]27。在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深度学习的五个重要特征,并在五个重要特征的引领下设计教学,不光要有既定的事实性和概念性问题,也要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推论、迁移和应用等,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从“知道”走向“懂得”。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
[2]杜鹃,李兆君,郭丽文.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15.
[3]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 蔣小平,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48.
[4]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