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伊壁鸠鲁与《论语》哲学治疗

2018-12-18 01:30吴相付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论语

吴相付

摘 要 伊壁鸠鲁哲学直接显示为治疗哲学,伊壁鸠鲁提供的哲学治疗关注的是人的内心强大之根本。同样在《论语》一书中的道德,仁义等同样对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治疗意义。

关键词 伊壁鸠鲁 生命教育 哲学治疗 快乐主义 《论语》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伊壁鸠鲁学说有两个基本观念,其分别是快乐主义以及观念论。快乐主义指的是生命哲学、教育的方法与方向,而观念论指的是每个人一生中身体的痛苦或灵魂的迷茫都需要哲学的洗礼。从现代的观念中看“心理治疗”主要关注人的疾病类,而伊壁鸠鲁的哲学治疗理念与真实存在的疾病有所差别,其关注的是人的生命问题之根本。

(1)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伊壁鸠鲁学派主要的观念是用哲学思想替代宗教,追求一种平淡的、“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的生活。人生在世,都会有困扰、迷茫,因此伊壁鸠鲁为了实现自己的理念,从而在自己的学派中主张退出世俗生活,将自己回归自然,做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认为“智慧之人不会参与政治”。在传统的学派中,苏格拉底学派主要研究政治方面的哲学,斯多葛学派更加青睐于自然法。在伊壁鸠鲁思想中,更多地是关注个人生活,比如 “治疗哲学”等,认为人的舒适、健康、平淡等最重要。伊壁鸠鲁认为活出自我的状态应该是远离政治,“处江湖之远”,他将 “不为人知地活着”作为自己学派中的第一训诫,他终生坚持 自己的思想观念,为了使自己的观念能够在现实中实现,远离城市喧嚣,他买了一座花园,伊壁鸠鲁学派的信徒以及伊壁鸠鲁的朋友都住在这座花园里,不受世俗的打扰,做到了简单的与世隔绝,为了使自己的学派得到传承,伊壁鸠鲁立下遗嘱,在其去世后他的花园将留给他的学生,用于传承他的学派观念。

伊壁鸠鲁学派追求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伊壁鸠鲁学派在自身发展方面选择了类似斯多葛学派的师法自然,并且久居自己的花园内,真正的走上了远离习俗的道路。伊壁鸠鲁在自己的学派中讲过,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爱护我们,因此我们也不可以去伤害大自然。伊壁鸠鲁学派认为自然与人类共生,但是并不认为大自然就是正确,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崇尚自然的学派的原因。后来出现了霍布斯的契约论,该论点与伊壁鸠鲁学派的理念几乎一致,其也是早期政治哲学论的代表。伊壁鸠鲁学派认为人应该快乐,而他主张回归自然的原因并不是认为自然是最好的,而是因为其认为自然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如果大自然无法给人带来快乐,那么他就会不再崇尚自然,在斯多葛学派的观念与我国传统观念相似,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伊壁鸠鲁学派则认为人的善是出自于自己的需求。正是由于伊壁鸠鲁观念中的自然与其他学派的区别,所以伊壁鸠鲁在说了“要顺从自然”之后又补充说:“如果它们没有伤害我们,而是坚决地拒绝造成伤害的话。”言外之意十分明了。

这样看来,伊壁鸠鲁的认为的幸福来自于内心;有规律的“健康主义”、希腊传统的“幸福主义”。在对自然的看法这一观点中,伊壁鸠鲁在这一问题上的观念与小苏格拉底学派的观念具有较高的契合性。人们在研究学派时,经常会将伊壁鸠鲁哲学视为“快乐主义”,但是这与伊壁鸠鲁学派的核心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伊壁鸠鲁本人所追求的是“健康”和“幸福”,他的哲学观念并不是“快乐论”而是与快乐相似的“幸福论”。换句话说,伊壁鸠鲁学派追求的是使自己“免于痛苦”,尤其是免于精神层面的痛苦,所以他要回归自然,并不是纯粹的快乐。如果需要在身体和精神之间作出选择,我们无法判断精神的快乐与身体的快乐之间哪一个更加重要;但我们能够认为,精神的痛苦与身体的痛苦相比较,精神的痛苦更让人难以忍受。在精神与身体方面的思想观念中,伊壁鸠鲁学派与昔勒尼派的理解出现差异,昔勒尼派认为肉体的痛苦比灵魂的痛苦更坏。伊壁鸠鲁坚信自己的学生,他主要是将身体与灵魂之间的快乐在做比较,由于其比较中有权衡利弊的嫌疑,因此也曾被人质疑,有些人认为伊壁鸠鲁学派的观念中崇尚的幸福与快乐是通过比较得来,这种想法似乎有些计较。正是因为这种观念有些计较、比较、甚至权衡利弊,使后来的功利主义伦理学不断援引伊壁鸠鲁的理论,因为通过利弊的权衡后,功利主义似乎能够更加满足人的心理,使人快乐,虽然有些断章取义的嫌疑,但是在其引用过程中,被很多人认可。

(2)约与伊壁鸠鲁同时代的孔子,删《诗》,《书》,定《礼》《仪》著《论语》,但受国家传统文化与地域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二人的哲学思想也有所不同。《论语》中所表现出的人性是最合理的生活实际。但是《论语》中的理论适用于我国,与西方科学主义下的合理相比大不相同,它更加倾向于“人间情理的合理性”。 世界上一切理性与情感都是从一个人的家庭开始孔子在《论语》中讲过,在家庭应该崇尚“孝弟”之道 、在社会中应该崇尚“忠信”之道以及“忠恕”之道。在后来《孟子》一书中,对家庭观念中的“孝弟”之道 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以及延伸,于是就出现了“仁义”之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中的思想学说也不断的发展,因此后来的发展中是讲究回归自然,在《中庸》中讲“诚”,于是有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论语》里 ,孔子讲“默而识之”,其所指的是人应该用一种“默而识之”的方式去参赞天地之造化,在宋代,明理学家所讲的“默契道妙”就是这种思想观念。从孔子的思想发展可以看出,主要是从爱家庭,到爱社会、到爱天地自然,随着人的成长,逐渐发展。论语中表现出来 “生命的连续观”,其主要含义并不是用一种灵魂观的方式连接 ,当然它也蕴育在原先古道教傳统里头所强调的“魂魄说”。随着学说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逐渐的进步,逐渐能够理解学说,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与死,就会对生与死产生不同的理解。德性是人必备的品德,在社会的角度来看,德性具有现实性、连续性等特点,从道德的角度看待生与死的问题,可以说是 “即死言生,即生言死,死生一如,以生为主”。生、死、人、鬼的存在是自然界中谁也无法控制的一种力量,它不符合被理解为一般的无神(鬼)。

伊壁鸠鲁学派居住在不被世俗打扰的花园中,在花园中人们可以用身体无痛苦、精神无纷扰,因此这个花园几乎成了“精神治疗中心”,“求医”者络绎不绝,更多人崇尚这种思想,也想“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的快乐之中”,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心理的治疗,其学生将哲学治疗药方刻在了石头上,将石头立在路边。来来往往的人们都可以看见。在伊壁鸠鲁去世后,人们依然可以通过石碑来找到幸福的真谛。在我国,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同时传播自己的思想,一生弟子3000,追随“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也为无数人传道受业解惑。从实际的角度讲孟德斯鸠学说、孔子思想等都有不切实际的成份,但他们的治疗思想不仅对当时、当代的人有着影响,直到社会发展现代化的今天,也能够我们精神人格的构建、道德品格的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高敏.伊壁鸠鲁生死观浅析[J].华夏文化,2016(04):59-61.

[2] 晁乐红,龚浩宇.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哲学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5(03):13-20.

[3] 华素云.浅析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J].长江丛刊,2016(17):15.

[4] 聂锦芳.马克思如何思考哲学的“内在”与“外在”关系——以《伊壁鸠鲁哲学》中的论述为例[J].学术研究,2016(03):12-19+177.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