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互联网+的轨道交通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

2018-12-18 10:16赵丽萍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26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互联网环境

摘要: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的加速,促进了交通行业信息化的整体跃升,不仅极大丰富了基于ICT/IOT技术的“智能交通”产业形态,也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挑战。立足于以“行业工程计算能力”为中心的教改路径,梳理互联网+环境下轨道交通类高职专业学科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键依赖,提出课程体系的“规格标准优化、内容范畴完善、组织结构调整、教学模式适配、教育要素重组”构建策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互联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工程计算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轨道交通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建模计算能力;工程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6-0127-03

Abstract: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Internet+ promotes the jump in traff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t not only enriches the kinds of which, but also brings the new challenges 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basic course. Based on the teaching reform path centering on the "engineering computing ability", it identifies the key dependence under Internet+, proposing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cluding "optimization of specifications, improvement of contents, adaptation of teaching mode", and to better serve the regional Internet + economy on the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computing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quality training requirements.

Key words: Internet + environment; High vocational rail transit; Computer basic course; Modeling calculation ability; Engineering innovation quality

1 互联网振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挑战

21世纪以“云计算、大数据、泛网络”为核心的ICT/IOT创新浪潮迭起,促进了互联网移动化延伸、电子商务再次振兴以及工业4.0智能制造时代来临[1]。ICT信息与通信与IOT万物互联技术融合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连接、行为、学习、交流”生产方式,“基于互联网+融合计算思维”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类认知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之一。面向现代教育的各层次院校和不同专业学生,强化针对性的ICT+IOT“知识导入、技能提升、思维训练”,以更好支持专业学习和实现互联网+素质养成,成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整合创新的重要目标要素。201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导编制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提出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标准。期望通过丰富7类和42个概念的教学内容,实现从“计算机文化、软硬件技术、办公自动化”的知识传递,到支撑后续学科专业课程学习与适应在岗工作要求的科学计算能力养成转变。

对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而言,由于其专科学历教育短学制、公共课程有限学时限制、生源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环境条件非均衡性差异,以及面向中低端岗位就业层次的定位约束,其适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结构要素、教学过程、实施方案、评估模式等必然呈现出精益化内容主线和多样化承载形式。在我国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领域,受益于国家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战略,轨道交通行业信息化已具备互联网+技术融合应用的示范作用。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的ICT+IOT融合技能培养诉求,呼唤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创新。需要聚焦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的“行业领域、就业面向、专业岗位”特征,梳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依赖,围绕“文字综合、信息管理、工程应用”专业大类扩展计算思维,探讨能够有效支撑专业学习和衔接岗位专业的互联网+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2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参考路径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有效适配互联网+环境智能时代演进,要依托教改构路径动态校准及系统化“课程目标界定、教学标准优化、内容形式设计”完善。面向高职院校行业特色专业学科及生源差异,如何实施计算机公共信息技术通用知识传递和专业学科工程计算导引整合,需要更为细致的探索性研究和实践。因此,面向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重构,理清互联网+环境岗位的“信息网络素养、知识工具运用、专业学科学习”核心诉求,以聚焦各专业学科岗位群“工程计算”关键依赖,剖析教育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长效

作用机制。进而立足于基础知识普适性和专业支撑有序性,突出工程化计算思维和应用型实用能力训练,并参考IMCRA 框架[3]完成课程体系的规格标准和内容设计,以达成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对于轨道交通类高职人才的“信息化、工程化、智能化”技能培养目标。

2.1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界定

“课程体系”是指适配具体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模式载体及依赖要素组合系统,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定位、知识体系、内容结构、过程框架、课程活动、教学结果、师资结构、质量标准、评价维度、崗位面向”等的教学进程总和。由此定义“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为:面向互联网+环境的轨道交通类“运输运营、载运工具、机电工程”等大类专业学科方向的“蓝白领”特色人才必备ICT+IOT技能的培养诉求,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线、课程内容结构、质量标准条件、教学保障机制、教学过程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关键成功要素的优化组合策略及其一体化实施方案。

高职计算基础课程体系构建聚焦于学科专业学习与就业的“办公自动化、工程性计算、行业信息化”等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依赖,以课程体系的“能力标准、知识结果、教学内容、评估方法、实施模式”整合拓展公共教学价值。既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服务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和在线学习优势,更应适配“互联网+多行业”岗位群就业的“宽知识(通用泛化基础)、专技能(工程计算应用)、融思维(交叉跨界创新)”特征,以界定“院校统一、大类公共、专业特定”的课程框架。同时借鉴“开放开源、协同社交、在线互动、平台共享”的互联网+环境资源提升课程整合内涵,使校企社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过程中来。

2.2 轨道交通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框架

轨道交通类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要立足互联网+环境教育生态的全局视野。从院校所属行业特色的ICT+IOT通识教育知识基础出发,对标行业岗位群学科共识结构和专业应用的工程计算建模等特识能力差异。即以必备计算机公共知识能力为基础,快速导向不用学科的行业技能应知应会,有序对接岗位群专业就业的工程计算和信息建模。以此提出如图1所示的一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参考框架——综合“计算机通识性知识、学科专业工程计算、岗位就业应用实作”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体系重组优化,依托“基础课程、分类专业”两阶段递进式一体教学构筑长效机制,形成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撑:

(1) 课程教学目标必须强化符合社会要求的岗位群专业工程计算能力胜任度,及与区域产业经济信息整合创新要求适配。通过“计算机通识性知识定位、分类专业建模算法夯实、高岗位就业工程能力拓展”分层多维教学,促使学生融合在岗位工作胜任和工程创新素养。

(2) 课程教改效果体现在学生在岗就业落实和职业发展能力准备度,构建策略抓住通识教育对专业学科学习支撑主线,将工程计算思维和建模能力训练有效融入“目标规格、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各环节,持续结合全程教学考核和质量评估加以教学改进与总结反馈。

(3)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优化旨在延伸互联网+新形势下学生就业价值,以保证依托于两阶段的一体化在校ICT+IOT知识学习和工程计算建模训练,突出必备专业知识传递和应会工程计算建模的课程教学融合,达成全程化知识工具教育和差异性工程计算能力养成目标。

3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当前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正逐步从重熟练度的办公自动化和数字媒体等通用工具类软件操作转移到行业工程和信息软件高级应用方面。互联网+交通智能化的“移动应用、工程计算、信息处理、数据分析”等在岗工作,尤其强调具备一定的系统分析建模(计算系统仿真、信息系统建模)和工程类问题的计算求解之道(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适配互联网+社会环境的数字化生态观,其教改整合要以开放共赢心态找到突破传统通识性教育价值延伸的驱动力。因此,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探索,应当从可持续发展和演进的战略视角进行系统规划和重点主题建设。

图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体系构建的参考BLM框架

我国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多由原铁路和公路学校转制,其专业设置以“运输运营管理、载运工具运维、工程建设实施”等为核心。与此相适应的計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基于公共知识和工具技术普适性,聚焦于对专业学习支撑的有序性,以突出工程计算思维和ICT+IOT应用能力综合训练效果。面向互联网+环境的公交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岗位人才诉求,形成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策略措施。综合互联网+环境下的轨道交通岗位群的就业面向,给出图2所示基于战略规划业务领先BLM(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方法[4]的一种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规划框架——旨在通过对既有轨道交通类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问题差距识别、市场洞察扫描、战略意图澄清”,提供面向互联网+的“创新焦点提取、业务设计重构、关键举措制定”梳理,以适配“师资资源、项目团队、教改氛围”的问题解决框架,打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体系的整体竞争力。

3.1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整合创新之道

立足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学生就业胜任力支撑的外部效果呈现,轨道交通类专业在岗工作越来越强调一定的“工程计算”和“信息建模”等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诉求——这些对于计算机公共能力新的关键依赖要素识别和需求提取,为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指明了可选参考路径。因此,原定位于“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及“计算机专业课程导论”通识性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在融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新知识和技术之外,还要为“工程计算”和“信息建模”提供必备思维训练和能力导入实践。进而综合互联网+技术资源和现代教育方法优势,建构以“夯实ICT+IOT基础知识和工具软件应用为起点,助力岗位专业信息建模和工程计算技能胜任为目标”的轨道交通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创新体系:

(1) 思想要与时俱进:确立“轨道高职专业计算基础课程体系”提供适配交通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计算思维、信息建模、工程软件”综合能力认知训练价值定位,实现激发兴趣、训练思维和导引专业学习,以形成互联网+环境、技术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融合之道。

(2) 互联网+教育引入:互联网+环境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不仅要广泛依赖ICT技术实现现代教育资源云化及其数字化校园运营,更要明晰轨道交通类产业融合新兴企业岗位群人才素质模型及其对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技能应用和工程创新诉求。

(3) 计算基础课程机遇: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协同、社区社交、资源云化”融合特征,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在强化工程计算思维、信息建模能力养成前提下,可借鉴“开放开源、协同社交、在线互动、平台共享、数字校园”等理念来系统提升课程整合与应用的内涵。

轨道交通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不仅要在前端探索,更依赖后续专业学科教改的协同联动——轨道交通高职层次的生源基础、能力本位、就业导向下,公共课程“知识传递、兴趣培养、思维训练”,与专业课程“专业学习、实践实训、课程设计”有效对标依赖,构筑“服务行业专业就业ICT融合能力培养,公共通识、行业共识、专业特识”的一体化生态。

3.2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策略过程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模型和基本步骤,已在图2所示业务领先BLM框架中简述。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互联网+轨道交通行业智能化提供必备ICT+IOT智力支持导入”的核心价值观和教学目标愿景,围绕高职教育绩效和区域政策利用,识别轨道交通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差距机会。通过人才在岗ICT技能的“市场洞察”,进一步澄清课程教改的“战略意图”,确立整合“交通信息化、工程计算化、办公自动化”的创新焦点,给出关键举措和进行“业务设计”,综合关键任务分解、人才组织氛围适配,提供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规格标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过程、资源配置优化、生涯驱动牵引”的内容优化,持续构建适配互联网+行业振兴“生产、管理、服务”应用技能与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养成途径。其构建策略的基本结论和关键内容如下表1所示的要点描述:

上述基于战略规划BLM方法的构建策略过程梳理,综合“问题差距、市場洞察、战略意图”澄清,界定了融合“信息分析、工具应用、工程计算”知识传递和思维训练的问题范畴,提供围绕信息和工程问题计算建模能力培养创新焦点解决方案。进而根据后续具体专业学习和外部就业岗位双向诉求,兼顾高职生源等级、能力基础及院校的专业类别、就业面向,进行更高层面课程定位和价值审视,以形成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详细要素内容设计。

4 构筑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持续优势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生态构建发展过程,需要不断的教育理论探索和持续性应用实践反馈。立足数字时代演进的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群专业就业面向,聚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ICT知识传递和分析建模计算能力养成的就业胜任力与工程创新适配主线,发挥“公共通识、行业共识、专业特识”拉通优势,为互联网+环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优化,提供一种兼顾通识教育定位和持续拓展的可行策略及其参考路径。

综合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教育生产关系现实,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进行适配互联网+环境的内容完善,是培养互联网融合工业4.0“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所需应用技术型人才信息建模与工程计算能力的快捷渠道。这种基于两阶段、三层次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不仅有利于轨道交通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落地,而且促进了公共和专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充分体现出计算基础课程体系的通识教育先导作用及驱动优势。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7.02.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2] 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8.

[3] 赵丽萍.面向高职教育的CDIO一体化教学实施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8).

[4] 业务领导力模型[EB/OL].[2018.04.29]. https://baike.baidu.com/item/业务领导力模型/5067766?fr=aladdin.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课程互联网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网络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