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倩倩
摘要:当前,移动互联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有脱节。该文主要研究教学企业、工作室、培训基地三位一体的教学工厂式移动互联人才培养模式下,从教学标准、教学内容、考核标准三个方面讨论如何调整和改进移动互联人才教学方案。
关键词:移动互联;教学方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6-0122-01
当前,移动互联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有脱节,社会培训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移动互联人才,探索建立教学企业、工作室、培训基地三位一体的教学工厂式移动互联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探索建立移动互联教学企业,根据软件企业中移动互联工程师岗位技能的要求,调整教学方案,以企业项目,职业标准培养移动互联人才;探索建立移动互联工作室,引入中小企业入驻工作室,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共建、共育人才;探索建立移动互联人才培训基地,依托教学企业和移动互联工作室,结合正式实施的无锡市移动应用开发程序员(中级)培训质量提升项目,开展校内和社会培训。本文将深入研究在该模式下移动互联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
1 开展深度校企业融合,加强合作,以企业标准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实训建设 ,把企业环境与学校教学环境结合起来,尽可能贴近企业环境, 努力让学生在企业的环境下学习技能和培养综合素质。围绕企业岗位链需求,并根据企业中移动互联工程师岗位技能的要求,调整教学方案。首先在课程标准上,依据软件企业中移动互联工程师的岗位技能需求设置课程大纲,并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以“基本职业素养、基本知识技能、岗位职业能力”循序渐进的目标为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 突出产品項目化教学。在课程内容上以移动互联工程师的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 ,设立知识点,并围绕岗位技能需求选择项目案例、组织教学。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教学案例,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展开教学,参照企业项目考核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过程性和结果性双重考核。在课程的综合实训阶段,邀请工作室中的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以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开发和考核。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可以通过选拨进入移动互联工作室,进行顶岗实习。
2 将教学企业中的真实项目作为课堂教学案例,调整教学内容,实现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对接
将教学企业中的真实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在整体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上,对于每个单元模块,都以工作任务进行驱动,以行业对本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提炼本单元模块中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在每个单元模块的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将知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方式,将两者融合到同一堂课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作用。在做中学,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锻炼,提高了学习效率。如《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中以“电器商城”网站的开发这个真实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实施中,将“电器商城”划分出若干个个单元模块:开发环境配置、用户注册与登录、前台商品展示、购物车、订单信息查看等;后台商品管理、订单管理、会员管理等。课堂上围绕这几个模块的实现进行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听课的过程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操作,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将课程从知识技能讲授型转变为技能应用型。
3 开展全过程考核机制,体现能力本位,以企业标准考核教学
目前,移动互联方向中的课程,强调以项目为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真实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能力。因此,对整个课程进行全过程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课堂考核、单元模块考核以及岗位职业能力考核相互结合,对学生的在课堂上学习效果、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1) 课堂考核:在课堂上,由教师对学生堂课完成的训练任务进行考核。主要形式:在线提交课堂训练的任务、作业、在线单项考试、课堂表现。占30%
2) 单元模块考核:在一个单元模块结束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主要形式:在线单元模块综合应用考试。占30%
3) 岗位职业的能力考核:在整个课程结束时,由学生、教师、专家共同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考核。主要形式:软件作品评估(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现场答辩。占40%在全过程考核机制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很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对接,使得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岗位职业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在全过程考核机制下,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效果,形成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综上,贯彻和实施移动互联人才培养教学方案,是实现教学企业、工作室、培训基地三位一体的教学工厂式移动互联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教学方案上大力改革,才能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落到实处,让学生和教师受益,实现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
参考文献:
[1] 张璟.高职院校教学工厂模式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9(7):219
[2] 王增杰.创办教学工厂对培养数控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8(3).
[3] 卢海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5):28.
[4] 冯明卿,冯玉栋.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软件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34.
[通联编辑:光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