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青
巧饽饽
农历七月初七,是满族的一个节日,称“乞巧节”。用模子卡制后蒸制的带有花卉、动物形状的面食,称巧饽饽、巧馃子,是满族乞巧节的节日食品。这一习俗,由来已久。
传说,满族的前身——女真时代,长白山下有两个相邻的部落,相互间争战不休。争战中俘虏到的男子,往往充作奴隶。一次,一个部落俘虏到一个男孩,部落首领见他年龄尚小,为人又机灵,便让他当了控马奴,取名库特勒。部落首领有个独生女儿,名叫尼雅,比库特勒小两岁。尼雅把库特勒当做哥哥和玩儿伴儿,和他形影不离。尼雅最喜欢玩儿的是,让手巧的库特勒刻一个木头模子,自己和一团黄泥,用木头模子卡出模型,用野果、野草、野花装点。她今天卡一个老虎,明天卡一条大鱼,不知不觉中,库特勒已经能刻出一百多种模子。几年过去,两人长大了,心里都有了对方。尼雅明白,要让阿玛接受库特勒,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一天,部落首领病了,见到野兽肉啊,飞禽肉啊,一点儿也不想吃。尼雅灵机一动,让库特勒刻了一个红果形状的木头模子,她和了一些面,卡了一些“红果”,装点一番,蒸熟了端给阿玛。部落首领一见“红果”,有了食欲,不觉吃了起来。他要求女儿以后经常做类似的食物,尼雅趁机提出一个要求。
尼雅:阿玛,往后我天天给你做,一天一个样,等做到一百样,你要答应我一件事儿。
部落首领:行。
尼雅:真的?
部落首领:咱们女真人说话,一口唾沫一个钉。
从此,库特勒刻制模子,尼雅和面,为部落首领做出了“老虎”、“黑熊”、“野猪”、“兔子”、“梅花鹿”……
部落首领吃了一百多样后,问女儿:说吧,你要我答应什么事儿?
尼雅乘机提出:阿玛,我喜欢库特勒……
因为有言在先,库特勒也确实不错,部落首领也就点了头。
尼雅和库特勒成亲之日,正是七月初七。俩人做了很多巧饽饽,高高兴兴地把巧饽饽分送给大家,也把制作巧饽饽的技艺教给大家。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用木头模子卡制巧饽饽,作为节日食品。巧饽饽因为颜色美丽、形状有趣而受到人们喜爱,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
另有一种以烫制的粉子为面皮儿、以野生草莓红色小浆果和白糖为馅儿,蒸制的小小的巧饽饽,称“伊勒哈穆克饽饽”,有特殊的意义,是滿族女青年向男青年表达爱情的媒介。
传说清朝初年,有两个相爱的青年。男青年是个勇敢的军人,有一次走向战场,女青年一路相送。女青年一边摘取路边的野生草莓送给男青年,一边唱着《伊勒哈穆克歌》:
手捧伊勒哈穆克,
送给巴图鲁阿哥;
饿了你就当饭吃,
渴了你就当水喝;
鲜果放着不耐久,
吃在嘴里甜在心窝;
阿哥问我要点啥,
也要伊勒哈穆克。
男青年吃罢,也摘取路边的野生草莓回赠给女青年。
满语“伊勒哈”是“花”,“穆克”是“水”,野生草莓果实红艳如花,浆汁如水,确也当得起“伊勒哈穆克”一词。“巴图鲁”也是满语,是“勇士”的意思。这首古老的满族民歌,以其情感真挚,民族特点鲜明而流传到今天。随着这首民歌的流传,伊勒哈穆克饽饽的特殊意义也延续到今天。
腊八粥
满族以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为腊八节,节日食品为八种粮米熬制的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有一个传说:清朝初年,有一对小夫妻不爱劳动,坐吃父母留下的粮食。两年后,粮食吃完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俩人又冷又饿,打扫所有的囤底箱底,划拉出八种粮米,凑到一起煮点稀粥喝了。这时,俩人才真正领悟到父母生前多次讲的“坐吃山也空,手勤不受穷”的道理。从此,俩人辛勤劳动,春天里,他家的烟囱先冒烟儿,秋天里,他家的高粱先红尖儿。俩人在劳动中得到陶冶,成为金不换的回头浪子,日子也越过越好。为了纪念,俩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都做八种粮米煮成的稀粥,并且教育孩子要勤劳自立,不要依赖父母。很多人都觉得这件事有教育意义,纷纷效仿,形成了喝腊八粥的习俗。
后来,腊八粥除了用八种粮米(其中必须有粘米),还加进红枣、松子仁、花生仁、栗子肉、白糖等,味道更加甜美。
腊八粥不仅是美食,粥中昭示的意义也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正像一首诗说的那样:
坐享长年山亦空,
勤劳自立不贫穷。
腊八一碗寻常饭,
细品方知味道浓。
甜美的腊八粥,承载着“坐吃山也空,手勤不受穷”这一浅显易懂而又寓意深刻的哲理,世代相传到于今。
〔特约责任编辑 李羡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