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地理课程标准的对比思考

2018-12-18 01:30刘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刘慧

摘 要 我国于2017年冬正式发布了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用于指导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指导着国家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者的指路明灯。因此,新课标在一面世以来,就吸引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以期我国的教育工作能够紧随国家课程标准更加方便地指导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本文主要着眼于2017年新出的地理课程标准与原来2003年的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就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在许多方面与原来的课程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并不是将旧课标的完全舍弃,而是在旧课标基础上的整合与升华,完成从能力素养到核心素养的转变,使其更加符合 当前国际上的教育理念和当代的教育发展水平。

关键词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1课程性质

在地理的课程性质方面,新旧版本的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地理学的定义、特点、性质、作用等方面的基本要素,而在这些方面,新的课标是旧的课标的凝练和提升,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如旧的课程标准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而新课标则将其概括为了一句话,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均有体现。在地理学的学习目的这一块是两者最为突出的不同,新课标在旧的基础上引入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强调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将原先空洞的“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转换为四个不同的维度,更加具体化、人性化了,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放在了地理课程的核心地位。

2基本理念

两种版本的课程目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新课程标准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核心,强调了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这四个方面,看似在原来的课程标准的五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缩减,实则是在其基础上的补充与升华。

03版和17版的地理课程标准相比,首先两者都重视学生地理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与能力并进,而新的课程标准则在两者齐头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素养、品格等方面的素质教育。且在新旧课程标准都体现课程的选择性与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的同时,17版的课程标准还凸显了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地理实践活动,并跟进时代步伐,创设信息化的地理教学环境。在学习评价体系上,由原来的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改为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使得以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体系成为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和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等的落脚点,以期更好地培养具有地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的学生。

将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方面和层次来进行阐述,给予了原本的理念一个更加明确的框架,便于课程理念的界定,使之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同时又凸显了课程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于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视和追求。

3课程目标

03版的课程标准基于泰勒的目标模式,将课程目标分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次,将目标这样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便于实际的操作与实施,同时,将这几个层次完全割裂开来又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在实际操作中容易被模式化。通过和17版的课标对比我们发现两种版本在课程目标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从总提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的不同:

(1)挣脱了三维目标框架的限制,更加突出了育人功能。新版本的课程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新课标挣脱了原本的三维目标,改善了目标间的割裂状况,以四维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所代替,将育人总目标渗透于其中,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因此,我對于有的同学认为新课标弱化了地理学科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追求是不赞同的, 实则新的课程目标是将学科的育人目标渗透在了目标的方方面面,而新的课程目标则更加体现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追求。

(2)改变分目标内容和相互关系。03版的课程标准分为了三个分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级目标实际上是从原来的双基教育,单纯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教育上迈了一大步,而17版的新课程标准则是以地理课程的四个核心素养为依托,将原本的三维目标融入到核心素养目标中去,看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目标个体,实际上核心素养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凝练与提升,两者之间不是完全舍弃的关系,三维目标也不是新课标下的敝履,而是新课标的一块跳板,有了三维目标作为基础,才有了现在的核心素养目标。

4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与原来相比也有较大的改动,2003版的课标将地理在总体上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这一点没有变动,细看就会发现,原本的地理课程将必修课分为三个模块,必修一为自然地理,必修二为人文地理,必修三则为综合区域地理。新的课程标准则将必修课程分为两个模块,删去了对学生来说较难的部分,而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体现在了三个选修课程里面,三部分选修课程分别为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针对于那些对于地理学习有兴趣的,愿意在学习了基本的地理知识之后继续深入学习的以后也有可能从事地理相关职业的那一部分学生,而对于那些只需要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只需要学习两本基础的必修课程。2017版的课程在必修课程上有所删减,删除了难的部分,有利于提升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于地理这门课程的兴趣,对于保证全体学生地理学习的基本素养非常有利,这也是新旧两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上最为不同的地方。

总的来说,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课程结构设置的指导思想不同。

(2)總学分要求不同。尽管各个模块的学分都为2学分,但是整个高中所要修的学分要求不同,2017版课标总学分要求在4-14个学分之间,2003版课标要求总学分为20个学分。

(3)选修课程上课时间安排不同。

(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安排不同。

(5)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不同。

5课程内容

两版的课程标准相较于课程内容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动,这不仅体现在对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课程设置上,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变动,课程内容的变化还体现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地位上,原来的地理课程,必修课程的地位远远高于选修课程,而在新课标下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必修课程相较而言更为基础,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由易到难的一个规律。

6学业质量

2003版的课标中将对学生的评价划分为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以及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这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总体来说,评价标准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也是能够为人所理解的。而2017版的课程标准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又变得更加系统,整个评价系统的层次更加分明,并且没有按照模块划分,直接进行学生的层次水平划分,更加清爽与简洁。在每个层次下分别设置有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模块的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现了新课标下地理的课程评价方向也同样是围绕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的。

参考文献

[1] 陈澄,段玉山,钱丽欣.地理:明晰课程性质,提高教学实践品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06):49-51.

[2] 何亚琼.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必修模块新变化及教师应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9).

[3] 吴岱峰.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本理念解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7).

[4] 林培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地理1”研制背景与实施建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7).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