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枚举
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这样写道:“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纵然告别学生时代已经二十多年了,许多往事已随风飘散,但有关阅读的故事依然温暖着我。
小人書,让我收获阅读快乐
上小学的时候,我总以为只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就足够了。因此,一下课,不是在河里捉鱼摸虾,就是在野地里追逐打闹。剩下一点点安静的时候,就是时刻惦记着哪天桃子该红了,哪天梨子该甜了……
可有一天,在表哥家的书房里,我改变了原先的看法。那天,好玩的我,闯进了表哥家的书房,看到书橱里放满了好多我从来没有看过的书。在书橱的底层还有一叠只有手掌大小的小人书,出于好奇,我从中拿出一本,仔细看了起来。很快,我就被书中精美的文字、黑白线描的图画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我厚着脸皮向表哥借一本回家看,表哥死活不同意,但允许我到他的书房里看书。从那以后,原本像“小飞侠”一样的我,逐渐变成了“小书虫”。一有空闲,就往表哥家的书房里跑,那些小人书就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如痴如醉。
后来,每当父亲要进城买东西的时候,我总是央求父亲给我带回几本小人书。每次一拿到书,我就舍不得放下,走路的时候看,烧火做饭的时候看,课间休息的时候看……小人书,不仅让我领略了世间的冷暖、人生的真谛,也让我懂得了感恩和分享,收获了友谊和善良,让我的内心充满宁静和愉悦。
小人书,不仅成为我人生最美好的记忆,也成为我喜欢阅读的奠基石。
文学书,让我积累文化底蕴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从师范开始的。
师范里的学习氛围相对宽松,给了我广阔的阅读空间。我跟那些爱好文学的同学一样,开始跑图书馆、泡阅览室、逛遍校园门口每一个租书的小屋子。什么古典的、现代的、武侠的、言情的……来者不拒。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明白:我们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所生活的世界,另一个是书里的世界。
但我跟那些热爱文学的同学有所不同的是,我读书的速度比他们慢多了。别人一晚上就能看完的书,我常常不吃不睡也要看上两三天。有时候着急还书,就囫囵吞枣翻一遍,书是还了,但只记得书名,其他的一点印象都没有。因此,有时候,我不得不重新借来看,现在想想实在不值。最后,我只能由着自己,逐字逐句,细嚼慢咽。
文学书,让我从一个典型的理科男,转型为一名文艺小青年。
专业书,让我增强写作信心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书的阅读上,最先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开始读起,当我手捧这本专著细细品读之时,就好像苏霍姆林斯基站在我的面前和我轻声交谈;当我放下书细细回味时,就好像看见他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师生之间。在书中,我听到了他柔和的话语,看到了他忙碌的背影,我不禁被他高尚的人格深深感动。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知道了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提升自己的素质。
因此,我开始阅读更多教育名家的书籍,从中汲取更多的教育智慧。在阅读中,我认识了王崧舟、于永正、闫学、李镇西等一大批教学名师,从他们的著作中知道了什么是诗意语文,什么是情境教学,什么是师生对话等。于是,我开始模仿名师上课,在公开课方面也开始小有成就。
正当我春风得意时,一位教育前辈的一席话让我一下子脸红了,“课上得不错,文章一定也写得不错吧?”我一时竟无言以对:虽然在工作之余也经常写一写反思随笔,也经常往各大杂志社投稿,可遗憾的是,所有的稿件都石沉大海。为什么?虽说平时也经常读别人的文章,可那只是在读内容,没有注意人家写的结构、方法、路子呀!受到启发后,我开始接触教育类杂志,渐渐地也从中摸索出一些写作门道。就是这样,我的一篇篇文章就完稿了。近年来,我从第一篇处女作的发表到小有知名度,已经在刊物上发表了近50篇论文、随笔。
大家都知道,莫言是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一路读书,一路写作,最终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同样,像我这样一个语文的后进生,慢慢走上了学语文、爱语文的道路,凭的就是后天不断的阅读。只要不迷失方向,我还可以飞得更远,可以拥有属于我自己的美丽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