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院校农村医学专业建设探究

2018-12-18 01:11朱赛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服务型专业建设

朱赛

摘要:院校自身建设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是一种国际化趋势,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以及在工业化进程中后起的国家诸多发展实践表明:教育与区域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是二者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立足卫生职业教育当下实际以及今后现代化发展,众多卫生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2010年以后相继开设农村医学专业,为基层培养新型的乡村医生,满足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这对促进和深化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意义深远。为深入贯彻落实“服务型院校”的创办理念,农村医学专业建设是当下卫生职业教育走进最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有力载体,成为农村医疗卫生改革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服务型;农村医学;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C-0029-04

前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了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业是各类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在院校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建设在遵循自我完善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地方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等外在环境。[1]在院校的办学理念下进行学科与专业整合,针对专业课程模式开展自主探索,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构建,为积极倡导的“专业建设服务地方”添砖加瓦。

基于农村及偏远地区卫生从业人员短缺、医疗条件落后的现实情况,卫生部协同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增加了农村医学专业,是为服务地方需要而特设的,旨在培养新型乡村医生的对口专业。专业服务导向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基层实用型人才。[2]从事的主要工作大体概括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日常保健知识普及宣传和健康生活指导等。

一、 “服务型院校”理念引入

1930年前后,基于威斯康星州大力推行農业发展转型进程中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相对匮乏的现状,查尔斯·范海斯首先提出“高校办学,应该立足地方建设的实际需要,融入地方发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学服务型大学”这一先进理念,既推动了美国诸多大学的改革创新,又为我国早期高校内涵建设和发展实践提供指引。20世纪末期,挪威奥斯陆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国际教育部教授阿瑞德·特捷达夫在“教学服务型大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强化了教育的服务特性,提出了“服务型院校”建设理念。

“服务型院校”滥觞于美国,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由理念付诸实践行动紧随其后,例如英国、德国、荷兰等,为发展迷茫中的各级中高等院校指明了方向。但对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仍然是一个新课题,仍需要更深层次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二、农村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赤脚医生”说法大致出现在我国的1970年前后,是当时相对落后医疗体系的中流砥柱。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及偏远地区卫生条件差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对于疾病的治疗和传染病预防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10月28日启动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乡村医生”。通过主流新闻媒体在全社会的宣传和报道,既能够生动展现“最美乡村医生”扎根乡村、医者仁心、默默奉献的“最美”品格,又可以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内涵里面“螺丝钉精神”的价值追求。农村医学专业是目前为培养乡村医生而特设的新兴专业,仍旧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能否通过农村医学专业建设探索,为社会培养一批对口专业人才,对于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改善国民身体素质意义重大。

(一)农村医学专业简介

作为培养新型乡村医生对口专业的农村医学专业,是2009年国家考虑到新疆及某些偏远地区医疗水平落后、医疗卫生人员短缺而新开设的一门专业。虽然属于中等层次的卫生教育,但对促进和深化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意义深远。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及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等存在共性问题,国家于次年将专业的开设扩展至整个中西部地区,并向东部地区的卫生学校渗透,是卫生职业教育走进最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有力载体,成为农村医疗卫生改革进程的重点。

(二)农村医学专业发展现状

1.学生文化基础素质偏低。伴随着连续数年的人口高峰期现状,社会对于就业学历要求逐年提升,加上高校扩招,中职院校的招生环境不容乐观,招进来的学生生源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后期专业课程相辅相成的基础文化课程学业成绩较差。相比之下,新兴的农村医学专业的生源富足,却依然存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思想道德品质也较同龄的中学生差一些,心智发育不成熟、行为动机上也呈现一定差异。[3]输在起跑线上的农村医学教育在短期内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诸多突出问题,这也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

2.学生从医内驱力不足。从学生和家长们的择校动机来看,社会需求量大、劳动性质安逸、就业前景广阔是卫校享有源源不断社会生源的根本原因。因此,学习农村医学专业往往是家长强加给孩子并非学生的主观意愿和志向爱好。对家长要求的无力抗拒,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主要包括学习上进心不足、缺乏自觉主动性、课业成绩落后等。这对于顺利修满毕业学分、考取从业资格证、胜任职业所需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3.专业定位和准备不足。尽管农村医学专业的许多教育方法理念、教学评价标准、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安排等与卫生学校其他传统专业有相似之处,但在教学实践、技能考核、服务方向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根据《全国农村医学专业教改人才培养方案》(下称《培养方案》)提出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资格准入等,对于农村医学专业设有特别的规范和要求,不能偏离了工作的开展方向。

(三)农村医学专业前景展望

农村医学专业是目前为培养乡村医生而特设的新兴专业,仍旧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唯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校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日趋完善、学生自身学习内驱力和文化素养逐步提高,农村医学专业才能持续发展。

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定位是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基层实用型人才。从事的主要工作大体概括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日常保健知识普及宣传和健康生活指导等。[4]相关调查报告表明,世界范围内千人拥有医生数量的统计可知:美国为3.6名,法国为3.4名,英国为2.2名,中国为1.5名,印度为0.6名。中国目前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农村人口大约占据总人口的3/4,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基层医生数量仅100万左右,千人拥有医生数量更加紧缺。根据国家政府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获悉,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每千人口的医生比例,尤其是农村及卫生医疗较差的偏远地区。由此可见,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并通过执业资格考试的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一片大好。

三、“服务型院校”理念下农村医学专业建设思路

(一)国际上成熟的专业建设改革发展动态

国内学者邓泽民、张扬群对各国职教模式展开了跟踪调查研究,历经数十载,基本形成了四大典型的职教发展模式:北美的CBE、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BTEC和澳大利亚的TAFE。本研究结合实际需要和专业建设需求,主要借鉴北美的CBE和德国的双元制。

北美的CBE是典型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发展至现在大约历经了半个世纪,对早期世界范围内的职教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国的鸾江职业大学在1980年与加拿大的职教改革交流中,突出了“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并取得了理想成绩;德国的双元制亦是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在职教发展过程中,由企业和院校两者相互促进、互利共赢,基础性课程仍然由院校负责,实训课程主要由企业监管,学制通常为三年,专业领域主要包括商业、技术和服务三大类。

(二) 农村医学专业课程模式的探索

本研究充分借鉴国际成熟的专业建设改革进程中成功之处,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对传统的“知识本位”课程模式培养农村医学专业人才的不适应性进行分析,提出以“能力本位”改革传统课程模式的思路及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5]

1.确立农村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为基层培养新型的乡村医生,服务地方需要和满足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为需求,培养能够从事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日常保健知识普及宣传和健康生活指导等主要工作的基層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2.构建“三位一体”课程模式。所谓的“三位一体”课程模式,就是将传统的课程设置依照农村医学专业所需的基层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导向进行整合重组。第一段是“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主要在于提升学生接受新知识和提升自我的能力;第二段是“专业核心课程”,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面的主干课程,多为农村医学职业所需的课程;第三段是“专业模块课程”,将专业能力细分为几个相辅相成的板块,对应开发能够提升相关能力的课程。

3.农村医学专业课程开发。以能够胜任乡村医生的职业所需为导向,结合基层服务可能需要拓展到的知识能力进行专业课程的开发。有选择地吸收早先“知识本位”课程模式里的合理部分,融入到课程开发过程中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创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新课程模式。

(三)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思路

开设农村医学专业,意味着农村及许多偏远地区迫切需要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技术人才来根本改善落后的卫生医疗条件。因此,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刻不容缓。

1.构建农村医学专业人才支撑体系。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作为根本行动指南,以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准入标准为导向,以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化道德素养和从业实践能力为宗旨。除此之外,还应当遵循三大基本原则:一是贴近岗位原则,时时刻刻将胜任乡村医生的工作为先导;二是理论实践结合原则,简而言之就是理论联系实践,实践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同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理论体系;三是贴近行业准入标准,必须与国家设定的从事本职业必备的资格能力要求相匹配。

2.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1)培养目标和规格。农村医学专业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综合能力, 能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基层主要从事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日常保健知识普及宣传和健康生活指导等工作。

(2)课程设置和标准。以能够胜任乡村医生的职业所需为导向,结合基层服务可能需要拓展到的知识能力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开设与岗位有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日常保健知识普及宣传和健康生活指导等课程。此外密切联系国家相关从业资格考试办法及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操训练,并结合学生的学情和特点,组织各课程精干力量进行课程标准的研讨。

(3)教学模式和探索。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岗位需求”为核心,探索“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期过程中合理穿插见习和实习,实训基地的选择除校内集中安排之外更要贴合日后工作环境(如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等),推行“教中做、做中学,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6]

结语

必须肯定,以建设“服务型院校”为理念,积极深入开展各级学校部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意义深远。必须明确,当“服务型院校”理念真正深入到中高等院校日常发展中时,专业建设的载体性能日益凸显,将学校的发展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需要、学生自身要求联系起来,并建立长远的服务意识,从而获得地方政府的信赖、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依恋。[7]

学校办学与地方需求和传统特色紧密结合,培养出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兼具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代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8]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注重专业课程模式的探索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最大程度地回馈社会,完善职业学校的特色办学、效率办学,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职教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淑杰.国外服务型大学的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8(11).

[2] 曹文元.开设“农村医学”专业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22).

[3] 郑诗,许冬武.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13).

[4] 于昊,李灿峰.加强重点(品牌)专业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5] 庞红威.借“寻找最美乡村医生”之势谈农村医学专业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4(16).

[6] 黄林邦,刘民,肖呈生.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9).

[7] 张立娟.服务型大学理念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建设[J].世界教育信息, 2009(7).

[8] 杨官校.做强职校特色专业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N].丽水日报,2010-01-28.

责任编辑:谢传兵

猜你喜欢
服务型专业建设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服务型档案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的回溯与镜鉴
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人性化”服务型机器人
工信部副部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服务型制造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