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自从有了儿子,几乎就与一切娱乐无缘了:从儿子上幼儿园开始,每天晚上陪着学习、练琴;周末给孩子安排了好几个学习班,囊括语、数、外和艺术、体育各种类目。谈到带娃心路历程,她自嘲:“我和宝宝说,一到你要练琴的时候,魔鬼就到妈妈身上了,不是平时疼爱你的妈妈了。要等你练好了,妈妈才能回来。”宝妈对自己也在疑惑:“哪怕之前心理准备做得再好,对自己说了几百遍‘我要耐心,要爱心,还是很快破功了,心头这火蹭蹭蹭地往上冒。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脾气变得那么易燃易爆了:孩子坐姿不正确——一巴掌打在背上,孩子做功课分心还顶嘴了——一戒尺打上去……变得都不像自己了,真是着魔了!”
那宝爸呢?宝妈的形容很鲜活:“宝爸回来,管好他自己就行了。等看到我火冒三丈、声如洪钟的时候,他就成了正义的化身,来指手画脚一番,怪我不会教,说我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你行你上啊,他又不上。”
宝妈是一类妈妈的代表,她们很为孩子的未来焦虑,坚持严格的教育方法,绝不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她们可以忘我地付出自己的可利用时间、精力,营造条件,鞭策孩子不断学习进步。这样的教育激情,旁人看了,都觉得“走火入魔”了。
宝爸也是一类爸爸的典型代表。他们一直都相信,对于孩子就是要放养,不用管太多,让孩子自由奔跑,最后找到自己需要的前进方向。所以他们还挺会享受自己的时光;孩子的捣蛋、吵闹,他都没看到似的;孩子的学习,更是不必操之过急。如此的心平气和,心如止水,遇事淡然,不悲不喜,真是大有“禅意”。
看来这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个魔系妈妈、佛系爸爸的典型家庭组合了。
在争论中,夫妻感情受伤
魔系与佛系的冲撞令夫妻两人越看对方越不顺眼。魔系妈妈埋怨爸爸:自己不作为,还忙着“拆台”,迟早无原则的纵容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佛系爸爸则不屑妈妈的指责:魔系妈妈们只看眼前,只重分数,根本就没为孩子长远打算的深谋远虑。孩子,不用管妈妈,像你妈教出来的都是只会读书的傻子。争论的不断升级,到最后演变成了相互攻击,孩子没教好,夫妻间倒伤了感情。
最伤的还是孩子
孩子是最聪明的,他很容易在佛系与魔系的冲撞中,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夹缝中的“生存策略”,例如在犯错的时候示弱找保护伞,逃避责罚;向佛系长辈“打小报告”,挑起大人之间的“战争”;拉着佛系一方和魔系一方在学习需要完成的质量上讨价还价,以期投机取巧……于是他们成了学校里那个看上去很聪明,实际上做什么都差了口气的“差不多”学生。这样真的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好吗?恐怕魔系和佛系的父母都会摇头吧。
有些父母之所以走上魔系道路,是因为在磨人的过日子中,发现生活需要靠自己,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不怕被别人辜负;在工作竞争中,固然有许多影响因素,但“实力”是不可或缺的“硬通货”。有能力才有更多机会,所以魔系父母们认定,只有培养孩子的能力,才是他自保的绝佳倚仗,比金山银山更可靠。如果放任不管,那是在谋害孩子的未来。以往的现实也确实证明,咄咄逼人、不近人情的魔系教育方式,在孩子升学、就业等方面屡屡“战胜”佛系教育。身边很多成年人也没有因为幼时父母的严苛而心生怨恨,反倒是充满感激。
我采访了身边一圈人,发现佛系爸爸的理由各种各样,家家难念的经都是因人而异的,但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不用管、不想管和不会管三大类。
有些爸爸不管孩子可能源于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他们知道管教孩子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亲子冲突,但孩子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孩子容易和妈妈和解、和好、给予体谅;这层关系是爸爸望尘莫及的,于是很担心自己的管教会使孩子“恨”他,无法和孩子关系密切。所以他们很希望和孩子拥有比较宽松的关系,以宠溺、放任做孩子心中的“好人”,希望以“宽松”换来“亲密”。
有的爸爸是源于不同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业不是最重要的,为人处世才是人生成败的决定因素,这是培训课程教不出来的。所以孩子的学习之类的,不用管。还有的爸爸则是一种理想型的不用管。譬如安爸,他认为:“学业是重要的,但是孩子应该要有学习的自觉性,学会自己管理,不该靠大人管。像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现在的小孩子还要大人陪,一代不如一代。”
其实,这样“不用管”想法很危险,越来越多的父母不认可这种观念。因为未来孩子们面对的教育资源、生活资源方面的竞争会是相当激烈的。在孩子未成年以前,我们不能不加限制地给予孩子“自由”,过于放松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的合理管教,来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父母的管教会是孩子成长的明灯。
不想管,源于缺乏责任感,认为育儿是妈妈的事。有些爸爸对家庭、对父亲角色的认识,还停留在生物学意义上,“提供精子就是爸爸了,血缘谁都不能否认。孩子其他烦恼的事务都该找妈妈,否则我组建家庭干什么?”像桐妈是幼教老师,周末参加培训的时候把孩子交给老公带。 然而坐在教室里没几分钟,朋友的电话就来了:“你老公在屋子里说是急着写东西,让你家娃一个人在外面玩,小区里到处走,这也太放心了吧?”桐妈连忙打电话过去指导老公:“你工作再紧急,也要把孩子安排好啊,他才刚上小学一年级,小区里车多人多,万一有什么事呢?你可以……”每次讓老公带孩子,总是状况百出。这类爸爸还没有领会父亲这个角色的社会学意义,不懂得父亲该有什么担当,家庭教育方面只想跑龙套,他自己的内心还是一个淘气、需要人照顾和包容的孩子,也没有想过长大,没想过该转换角色来成为家庭的支撑,成为家人遮风挡雨的一部分。
可以说,有些爸爸的不想管有客观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主观原因更多。比如瑜妈是全职家庭主妇,瑜爸常年在外奔波做生意,回到家中还时常要指责瑜妈教养得不够好,让瑜妈很感委屈。在瑜爸看来,我负责赚钱养家,忙碌辛苦,回来只想身心放松一下,“什么都管,不得累死”。 这类爸爸在场面上见多识广,鉴赏水平高,常把自家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我也算鹤立鸡群了,孩子你好歹也要是人中龙凤吧?!”但要说到自己担负教养工作,那就不好意思了,教养孩子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弥合剂应该是妈妈。对这类爸爸来说,家庭的定位是休息放松,没有参与教养子女的时间和精力,本质上还是贪图自己的放松愉快,不想真的管。
这类爸爸是愿意付出的,只是没有好的方法,有时候在管教孩子方面还“好心办坏事”。比如,晨爸在网上找了“做题圈”就想每天给孩子做,谁知受了晨妈一番指责:“你都不了解晨晨学校里的教学进度,盲目给他做题,这样是没有效果的,还会让他脑子里一团乱。我都是按照学校里的进度安排好家庭辅导的。”类似的好心没好报发生了多次,晨爸难免灰心丧气,索性放手,乐得清闲。
这类爸爸往往在他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参与度极低,没有体验过父母亲的悉心教导,自己也不懂怎样教育孩子才合适,有心栽花花不开,落得一身骚。面对堪称育儿能手的全能妈妈,感觉在教养孩子方面面对了一层钢化“保护膜”,自己完全插不进手。当然,他们长久努力以改变这种现象的意愿也不强,毕竟工作和生活已经颇有压力。
有些家庭中,是魔系爸爸和佛系媽妈的组合。魔系和佛系的冲突,体现了育儿理念的不同取向,反映了家庭育儿的困惑。但是,从根本出发点来看,魔系爸爸和佛系妈妈都是爱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既然大家目标一致,那么所有的水火不容都是表面现象,我们绝对可以在同一个屋檐下,磨合出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仅仅将一方高高挂起、互不干涉。
无论各自的教育取向如何,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父母双方“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明确这一点后,双方才能看到对方在教育中所做的努力,并且加以肯定,“化敌为友”,同时才有可能静下心来看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偏颇。
所以,佛系爸爸可以先肯定妈妈在教育上所花的心思和精力,然后对妈妈在教育上的焦虑情绪表示理解。而妈妈也不必急着否定爸爸对教育应该重品质轻知识的理念,而是先肯定父亲长远的目光,表明自己并非是只重分数的妈妈,德智体全面发展也是自己的目标。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肯定和赞赏,把你当作盟友,那么对方才会听得进你的意见。
现在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了,父母双方都想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但是对于更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彼此都很迷惘。所以,对于另一半的表现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对每位家长来说,教育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塑造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再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自己的预期和教育的方式。所以,在迷惘的时候,不要一味指责对方,而是应该对一些体谅,多一些沟通,多一些分享,才能在迷惘中看清出路,携手走出迷局。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谁都替代不了谁。所以,除了精诚合作,我们还有第二选择吗?
既然如此,父母就应该拿出诚意,倾听对方的意见,看看自己该如何改进了。例如,佛系的父亲们理直气壮地说:初中学的几何,我们在生活中会用到多少?小学背的课文,我们又记得多少?学校学的大多没有实用价值。等他大了,懂了再学也没有关系。那么魔系妈妈可以站在佛系爸爸的立场,先肯定他的观点有理。然后再来个“神转折”:学习的历程不仅是激荡脑力,掌握知识,更是要在“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的过程中,发愤图强,磨炼意志,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他选择哪条路,这些品质、能力将决定他能走得多远,他的世界会多宽广。对一个学生来说,还有什么比利用学习磨练品质更好地机会呢?所以,你应该站到我这边一同参与教育啊!
当佛系爸爸意识到妈妈在教育方式上需要改进的地方时,也可以先主动了解妈妈在教育中遇到的困难,然后共同商讨改进方式。例如,当妈妈怒火难忍时,可以暂时下场休息,由爸爸替补上阵,等妈妈料理好情绪后再上场。只有两个人打好“配合战”,才能在与孩子的斗智斗勇中取得“胜利”。而这个“胜利”最后才能成就孩子成为“人生赢家”。
想明白这三个基本点,父母双方就能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魔系的教育方式固然有面目可憎之处,但确有它的价值,在某些方面卓有成效,不该全面摒弃;佛系的教育方式可以调和亲子关系,有益孩子身心健康。
互相理解,彼此才能沟通和交流,争取达成教育理念的兼容并蓄,进而合作,根据自家孩子的爱好、能力等特点,有商有量地制定教育计划,张弛有度地实施教育,共同为仅有一次成长机会的孩子加把力。这也避免了伤人伤己的冷战、相看两厌的恶性结果。
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分工合作,都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事业,父亲的刚毅、坚强和勇敢,母亲的善良和细腻等,都会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滋养孩子的个人品质,培养起孩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