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兰馨 何土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510080)
睡眠行为障碍是指睡眠量及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睡行症等[1]。睡眠障碍对患者白天的清醒水平、功能状态、免疫水平有显著影响,也与患者症状急性加重频次、入院次数、生命质量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2-4]。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调查,掌握患者睡眠质量现状,为提高睡眠质量提供科学的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
1.2 纳入标准 1)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2)能够表达自我感受;3)自愿参加本次调查。
1.3 排除标准 昏迷、神志不清楚的患者。
1.4 研究方法
1.4.1 调查工具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定睡眠质量,量表由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其中第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前18个条目组成7个维度,每个维度按0~3级计分,各维度积累得分为PSQI总分,范围0~21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8分表示“睡眠不良”,PSQI<8分表示“睡眠良好”。国内对此表进行信度与效度的分析表明信度、效度较好,简单易用,适合国内患者使用[5]。
1.5 调查方法 于患者ICU返回病房第3天由研究者发放PSQI,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或者研究者协助填写。
2.1 患者睡眠质量状况 测试日3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睡眠不良“PSQI≥8分”为31例,占81.58%。
2.2 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睡眠质量的差异 见表1。
2.3 与国内正常人常模[6]比较 各维度因子分及PSQI总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与内、外科住院患者[7-8]的比较 PSQI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4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内、外科住院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3个因子与住院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患者睡眠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2015年,美国胸科协会(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发布的新的政策声明“睡眠的重要性”中建议就群体而言成人最优睡眠时长为7~9 h,但存在个体差异。睡眠时间过短(≤6/24 h)与负性转归相关,包括死亡。睡眠时间过长(>9~10 h/24 h)可能同样与负性健康转归相关[9]患者作为特定的人群更需要充足的睡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状况:本研究通过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调查,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睡眠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患者睡眠质量没有区别,也有可能是样本量较小导致的。38例患者PSQI总分及各维度因子上都显著高于国内正成人常模[6](P<0.01),睡眠不良“PSQI≥8分”的发生率为81.58%高于内科住院患者63.6%[7]和外科住院患者65.24%[8]的发生率,表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较正常人和其他住院患者而言更容易出现睡眠不良。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疾病带来的主观不适,例如疼痛、呼吸困难、咳嗽、腹胀等躯体症状显著干扰睡眠质量[10-11],另一方面睡姿的改变心肺疾病患者由于疾病原因采取强迫体位影响睡眠质量[12]。所以,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睡眠状况。
表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与国内正常人常模及内、外科住院患者比较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睡眠质量各维度因子的状况:从表2可以看出,比较内、外科的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4个方面差异显著,表明较其他住院患者而言睡眠质量更差、睡眠时间更短、使用催眠药物的频率更为频繁以及日间更易觉得困倦和精力不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3]:1)手术方式、留置管道牵拉、咳嗽导致胸廓张力增加等引起的疼痛是影响睡眠质量不可避免的最主要因素从而造成入睡困难;2)环境的改变破坏睡眠习惯以及术后焦虑、不安等兴奋交感神经引起睡眠不良;3)被动体位、管道的限制、担心管道松脱的心理压力、使用利尿药物等引起患者睡眠中断表现为难以保持睡眠,醒后难以再睡导致总睡眠时间缩短。4)手术时长、术后镇静等使得患者术后睡眠形态紊乱,表现为日间功能障碍,夜间难以入睡,从而导致催眠药物的服用频率高于其他住院患者。因此医务人员应该从影响心脏手术患者睡眠质量的各个因子入手,实行综合的治疗护理方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