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问号”遇上了“微课”,又岂在课内课外
——以高考考点之冠词学习为例

2018-12-18 02:50新疆特级教师
教学考试(高考英语) 2018年6期
关键词:冠词问号条目

新疆 (特级教师)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资助科研公益项目《基于普通高中主体学生英语语法学习(一轮复习)阶段“小问号”导学法研究》(下文简称“《小问号》项目”)正式进入研究运行阶段已近一年。

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多个角度寻求突破口,以努力实现“引导学习者带着问题去学习,用一个一个小问号来解决英语语法学习这个大难题”的目标。在此,我着重谈谈以“微课”为载体,借助“小问号”手段,学习冠词在高考中的常见用法。

当“小”遇到“微”,冠词便活了起来

在该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小问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不是不会学,而是无处下手”“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找不出问题”“不是不会用,而是问题没解决”等种种语法学习障碍,但是教师仅靠传统的文本解读和单纯的课堂讲授,难以让缺少语言学习环境、有一定学习障碍的广大“中下层”学生有效地、持久地、便捷地进行学习。换言之,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将“小问号”这种学习方式送到有需要的学生手边、耳边以及身边。

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在“互联网+”风头上翩翩起舞的“微课”走入了我们的视野。而“微课”也以其自带的光环——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焦建利)——很好地诠释了其身份特征和肩负的使命,与“小问号”可谓是门当户对,珠联璧合!

《冠词“小问号”课堂开讲啦!》,这个英语语法中个数最少,却逢考必见、考点零散、犯错不尽的项目便在这一结合中应运而生。从平淡的纸页上、单调的重复中变成了有声有色、节奏可控的“小问号”微课,活跃在学习者的课前、课中或课后。

用于课前,可当一道“开胃菜”,作为必要的预习手段;用于课中,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环节“正餐”的一部分;用于课后巩固复习,则又是一份可口的“餐后甜点”或“夜宵”。当然,选材精当、制作精美的微课对于学习能力较强或是需要弥补知识缺陷的学习者来说,又可以是方便营养的“自助餐”。

从“一”走到“三”,问号就飞了起来

“《小问号》项目”通过对《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对比,整理出了“研究条目大纲”,对每个条目按照“考点基础探究”“‘小问号’编撰”“实操拓展(微课、学案或实录等)”三步推进实施。下面以冠词学习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步 考点基础探究

在这个阶段,项目组成员分工协作,针对研究条目大纲,结合高考实际对冠词项目进行了非常全面、仔细的研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并力争通过正式发表或参与评奖得以验证。实际上,研究的条目到目前为止全部发表,这十几篇研究成果为项目纵深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成果体现两个字:“广”(涵盖考点要广),“联”(与高考密切关联)。

【成果】《考不尽的冠词,犯不完的错——高考冠词学习与应考策略》,发表于《教学考试(高考英语)》2018年第4期,执行人:陈菲、常玉国。全文3560字。(扫描二维码,阅读此文)

【性质】原创。

【主要内容】学习冠词的一条简单“铁律”;冠词应用能力提升的两个基本思想;熟记冠词的三类基本用法。

第二步 “小问号”编撰

这是主攻阶段,也是项目成果呈现的主要方式以及衔接前后两步的桥梁。项目一组(主要由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组成)以前步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来撰写“小问号”条目。每个项目为一篇,每篇下设三部分,条目数不限。

研究成果体现两个字:“小”(问题越具体越好),“实”(回答越实际越好)。

【成果】《“小问号”导学法•冠词篇》,执行人:常玉国。全文20个条目,4535字。

【性质】原创+再创作。

【主要内容】全篇分“知识小问号”“应用小问号”和“我的小问号”三部分,“小问号”条目如下:

第三步 实操拓展

这个阶段,就是在常规的文本材料学习模式上,寻求能够辅助于学习过程的新途径,项目二组(主要由具有一定教学经历,且有思想、有能力、有意愿的青年教师组成)以《“小问号”》文本稿为蓝本,进行二次创作,尽可能地将知识、方法与趣味融合在一起,开发以微课、课堂设计、导学案以及课堂实录等形式的各种可以用于实际操作的资源。

研究成果体现两个字:“精”(设计精当,制作精美)和“趣”(资源呈现的趣味性和学习手段的趣味性)。

【成果】系列微课《冠词“小问号”课堂开讲啦!》,执行人:周晓慧。全部内容由三堂微课组成,全长约25分钟。(扫描二维码,下载微课视频,进行观看)

【性质】再创作。

【主要内容】以前期成果《“小问号”导学法•冠词篇》为文字脚本,授课教师对于20个“小问号”进行了再创作。使整个微课成为一个系列,三节课,分为五部分:导言;知识型小问号、应用型小问号、我的小问号;总结。

经过这三步,可以说一个条目从高考的层面上被提炼了出来,在知识面和应用面上被细化了出来,而微课的呈现方式使其具有新的生命活力,借助互联网、移动设备等,“小问号”便飞入了“千家万户”。

从“惑”来到“思”,行动则实了起来

从《“小问号”项目》申报初期,我们就有许多困惑,比如:条目的确定原则,研究的推进程序,成果的呈现方式,面向学生的实际效果……面对这些已知的或未知的困惑,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思考,成熟一点做一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先搁置,等有了条件和时机再推进,这样不但没有过多地影响我们的进程,还使我们的“迂回战术”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作为整个项目的第一个条目《“小问号”导学法•冠词篇》,我们最早的构想是直接从“小问号”的编撰开始,但是缺乏内容与高考的联系。而在《考不尽的冠词,犯不完的错——高考冠词学习与应考策略》一文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我们的思路渐渐明晰了起来,过去的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并进而形成了前述的“三步走”模式,使得后期的研究行为更实在、更有效。

又如,在系列微课《冠词“小问号”课堂开讲啦!》首次录制好后,我们在欣喜中也有几分困惑:实践效果会怎样呢?我们将这个微课分别投放到了线上线下进行试用,之后采用定向和非定向的方式回收、整理了部分反馈意见及建议。

不出所料,微课获得了线上与线下的一致好评:从项目的构想到“小问号”的开发,从微课的设计到授课老师的语音效果,从微课制作的技术到呈现的环节,都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当然,正如我们所期待的,我们也收到了一些真诚的建议。在对这些建议做了条分缕析之后,我们对微课制作又进行了第二次完善,尽可能地修正存在的问题。正是在这些从“惑”到“思”的过程中,我们的行动更趋务实,虽然一定会有瑕疵,但是我们一直朝着“尽善尽美”的方向去努力。

再如,《冠词“小问号”课堂开讲啦!》的微课制作完成之后,承担这项工作的项目组年轻成员周晓慧老师以《冠词“小问号”微课制作过程及反思》为题,撰写了文章,对这个项目的制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给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范本,同时她也在反思中诚恳地谈到如下几条:

1.做完了的微课一定要多让一些人去提提意见,从老师和学生的不同角度去看,仍会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好文章需千遍磨,好微课更是要如此;

2.微课视频需要附上一篇文字大纲,列出整堂课所涉及的所有“小问号”问题,在每个问题后标出视频中对应的时间,这样方便学生精确点击到自己想看的问题;

3.微课的制作者就像一部电影的导演,拿到剧本后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挑选好的“演员”出演“好戏”,进行再创作,把文字脚本转化成一个个最直观的、引人入胜的“声影像”场景,构成整堂课。下次在创作微课的过程中要再琢磨课的趣味性,争取做到长时间吸引观看者。”

有了这样的反思,困扰我们的“惑”也将成为我们努力前行的踏脚石,让我们走得更实、更稳。

诚恳感谢教学考试杂志社给我这样的机会,利用这个平台撰文介绍我们的项目进展情况。诚挚地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冠词问号条目
有无冠词 意义大不同
问号和叹号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天上掉下个大问号
冠词缺失与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
浅谈单数可数名词前不用冠词的几种情况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
谈意思并列名词使用时冠词的省略
问号处是什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