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鸿 张金梅 徐涵潇
1.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 合肥 238000 2.巢湖学院全民健身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80003.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据民政部公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2.3亿,占总人口的16.7%,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研究发现[2-3]衰老会导致平衡能力下降以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降低并诱发骨质疏松症。这些因素会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增加跌倒的风险。为此,延缓因增龄引起的平衡能力和BMD下降值得关注。学者认为有规律的健身活动会提升老年人平衡能力和BMD,如定期的有氧运动或抗组训练[2,4]。
五禽戏(模仿虎、熊、鹿、猿和鸟五种动物)为华佗创编的传统养生操,是一种集导引、吐纳为一体,外动内静和动中求静的健身功法[5]。近年来五禽戏作为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代表,有学者曾探讨了其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和BMD的影响。归纳现有文献显示,个别学者[6-7]分析了五禽戏练习对健康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衡量指标为开、闭眼单脚站立时间,但缺乏较全面反映平衡能力的指标,如对老年人静态或动态,左右或前后方向的平衡能力是如何影响的尚无定论。同时,五禽戏练习对BMD影响结论不一。阚丽君[8]认为24周五禽戏练习能显著增加患骨质疏松症老年人的腰椎BMD。而李静伟[9]的研究持不同意见,认为24周五禽戏练习不能显著增加原发I型骨质疏松症老年人的腰椎BMD。为了进一步论证前人观点以及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假设定期的新编五禽戏练习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和BMD有积极的影响。拟通过对健康老年女性进行24周新编五禽戏干预,采用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方法,分析平衡能力和BMD的变化,为在老年人群中推广五禽戏提供科学依据,丰富运动健身预防跌倒和骨质疏松的理论。
2017年1月至3月,通过走访我校周围大型公园,以广告、面谈或电话形式募集有健身意愿的老年女性。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分布在60~70岁的老年女性;②通过健康问卷和体检;③能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接受实验报酬;④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正在进行其他方式健身;②明显的关节损伤或运动障碍;③有骨质疏松症状;④近2年正在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实验开始有86例受试者被纳入,采用数字随机分配的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以及测试阶段有15例受试者由于个人或家庭原因退出,人员流失率17.4%。最终实验组36例,对照组35例,完成整个实验流程。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和体质量指数(bone mass index,BMI)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对象基本信息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study participants
1.2.1新编五禽戏干预:本研究五禽戏干预时间为2017年4月至9月,在专门的五禽戏教练指导下,实验组进行新编五禽戏练习。练习内容和强度:受试者按照固定语音和音乐提示进行练习,包括熊、鹤、虎、鹿和猿戏;练习时间和频率:24周(4次/周,70 min/次,包括10 min热身和放松。早上7:00-8:10),其中前4周为学习期,5~24周为强化期。参考Cheng等[4]的研究设计,每次练习完受试者即刻按压桡动脉,测试30秒脉搏次数,并告知实验人员,练习后每分钟心率控制在(220-年龄)×(55%~65%),如受试者心率过高可适当休息。在整个实验周期,两组受试者不改变既往生活习惯,每周有实验人员进行微信、面谈或电话形式的回访,确保她们保持既往的生活习惯(不改变她们原来的日常生活活动量、饮食量和结构以及日照量等),不进行其他形式有规律的运动或服用影响BMD的药物。
1.2.2平衡能力测试:本研究平衡能力测试安排在0周和24周。测试包括两部分:开、闭眼单脚站立测试以及芬兰产Good Balance平衡测试。①开、闭眼单脚站立测试:要求受试者双手自然抱在胸前,当听到实验人员开始口令后,受试者抬高非优势腿,计时开始。在测试过程,受试者抬高腿点地或支撑腿移动则计时结束,依次进行开眼和闭眼测试,各测试2次(间隙1 min)取平均值。②Good Balance平衡测试:包括静态和动态测试,要求受试者双脚(穿袜子)自然站立在测试平台。静态测试:依次开眼和闭眼,记录受试者30 s内身体晃动情况,衡量指标取压力中心在左右和前后方向移动距离(mm)和速度(mm/s),数值越小说明静态平衡越好。动态测试:要求受试者开眼在双脚不发生移动前提下,按照电脑屏幕提示,通过晃动躯干使身体压力中心依次到达左、右和正前方三个位置,并立刻返回到正常站立位的压力中心点,衡量指标取压力重心移动总长度(mm),左右和前后方向压力中心移动速度(mm/s),数值越小说明动态平衡越好。 在整个测试过程,有一名实验人员对受试者进行保护,防止发生跌倒。
1.2.3骨密度测试:采用美国Norland XR~46型双能X线测试仪,测试所有受试者0周和24周腰椎和优势侧股骨近端BMD(g/cm2)。对受试者测量部位进行5次无折返扫描。其中腰椎L2~4、股骨颈和大转子误差系数为1%~2%,Ward三角区为2.5%~5%[1]。
使用SPSS 19.0对受试者0周和24周测试数据进行平均值±标准差处理。双因素方差分析(Two Way-Anova)时间,组别以及时间×组别的主体效应。如有交互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并最小显著差异法(LSD)的事后多重比较(Post-Hoc tests)组内和组间的差异,显著水平α=0.05。
0周和24周对两组受试者平衡能力和BMD进行统计,见表2。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主体效应显示:开、闭眼压力中心左右方向移动距离(F=4.826,F=6.115)和速度(F=7.665,F=4.137),开、闭眼单脚站立时间(F=14.521,F=8.332)和左右移动速度(F=11.803)共7项指标,时间×组别有交互作用(P<0.05)。其他10项指标无交互作用(P>0.05)。0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平衡能力和BMD所有基线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与0周组内比较:实验组静态平衡的左右方向开、闭眼压力中心移动距离显著缩短17.1%和16.3%(P<0.05),左右方向闭眼压力中心移动速度显著降低15.6%(P<0.05),开、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显著增加31.5%和51.2%(P<0.01)。动态平衡的左右方向移动速度显著降低22.7%。腰椎L2~4、大转子、Ward三角和股骨颈BMD虽有不同程度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实验组相比对照组:静态平衡:左右方向开、闭眼压力中心移动距离显著缩短12.3%和13.1%(P<0.05),左右方向闭眼压力中心移动速度显著降低12.9%(P<0.05),开、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显著增加32.5%和49.4%(P<0.01)。动态平衡的左右方向移动速度显著降低21.8%。腰椎L2~4、大转子、Ward三角和股骨颈BMD虽有不同程度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受试者平衡能力和BMD测试结果Table 2 Test results of balance ability and bone density
注:组内比较★为P<0.05、★★为P<0.01;组间比较☆为P<0.05、☆☆为P<0.01。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站立、步行或身体姿势稳定性遇到破坏时,需良好的平衡能力来维持[2]。研究认为人体平衡能力会随着增龄影响逐渐衰退,这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风险[3],跌倒会引起疼痛、骨折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给跌倒者本身、家人以及社会带来较重的负担。本研究试图探讨定期的新编五禽戏练习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笔者主要发现,24周五禽戏练习增加了受试者左右方向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
目前五禽戏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主要分析练习前后开、闭眼单脚站立时间的变化,并有积极的结果。有学者[7]发现16周(3次/周,45 min/次)的五禽戏练习能显著增加老年女性闭眼单脚站立时间,但不能显著增加开眼单脚站立时间。沙鹏[6]发现20周(5次/周,60 min/次)五禽戏练习能显著增加中老年女性开、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本研究将五禽戏干预延长至24周,发现受试者开、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均显著增加,这与沙鹏[6]的研究一致。上述研究分歧,笔者认为与干预时间、频率以及受试者年龄不同有关。本研究采用Good Balance平衡测试仪,细化了受试者左右和前后方向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笔者发现24周五禽戏干预并不能改善老年女性前后方向的静态或动态平衡能力。探其原因,Chang等[2]研究解释了笔者的结论,该学者认为前后方向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经常活动的区域,而左右方向活动相对较少。林长地[10]认为老年人左右方向平衡被破坏是发生跌倒的主要因素之一,作者指出左右方向稳定性更易破坏(相比前后方向)。因此提升老年人在左右方向平衡控制能力显得重要,而本研究初步证实了24周五禽戏练习能够提升老年女性受试者左右方向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
探其机制,从五禽戏动作特点分析,受试者在练习过程需完成一系列左右轮换交替的单腿动作,笔者认为经过反复练习,对受试者左右方向平衡控制产生了有益影响。另外,五禽戏动作要求受试者不断变化重心高度以及支撑面积,如猿戏中猿提、鸟戏中鸟伸后举腿以及提膝平衡等动作,反复强化练习对平衡能力提升有积极帮助。
研究认为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浓度发生变化会导致BMD的下降,甚至引发骨质疏松[11]。而定期的健身运动能预防并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12]。本研究试图验证定期的新编五禽戏练习对老年女性BMD的影响。笔者主要发现,24周五禽戏练习对老年女性腰椎和股骨近端BMD改善并不显著。
目前24周五禽戏练习对老年人BMD影响存在争议。阚丽君[8]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老年患者(平均68.7岁)进行五禽戏干预并结合穴位敷贴治疗,发现能显著增加腰椎L2~4的BMD。沈茂荣[13]对患骨质疏松老年人(平均69.2岁)进行五禽戏干预,认为能显著增加腰椎L2~4的BMD。而李静伟[9]持不同观点,该学者对患原发I型骨质疏松症的中老年人(平均55.1岁)进行五禽戏干预,认为24周五禽戏练习不能显著增加腰椎L2~4的BMD,但能降低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和血I型胶原交联羟基端肽(S-CTX)浓度。本研究发现24周五禽戏练习并不能显著增加老年女性腰椎L2~4的BMD,与李静伟[9]研究一致。上述研究分歧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与研究对象选择不同有关。另外可能与干预时间不够长有关,有学者通过Meta分析发现低于48周的运动对老年人BMD影响有限,建议干预时间大于48周[14]。目前极少有文献报道五禽戏练习对老年人股骨近端BMD的影响。张庆武[15]认为16个月五禽戏练习能提高大学生股骨颈和大转子的BMD,而Ward三角BMD无显著变化。本研究发现24周五禽戏练习不能引起老年女性股骨近端BMD发生显著变化,笔者推测可能与干预时间不够长有关。值得注意的是,24周后对照组腰椎和股骨近端BMD出现不同程度降低,而实验组出现不同程度增加。说明有规律的五禽戏练习能够延缓因增龄引起的BMD下降。这与李静雅[12]的研究一致,该作者认为48周(1次/周)的太极拳练习虽不足以引起老年受试者BMD出现显著变化,但能延缓因增龄引起的BMD下降。另外,本研究发现受试者腰椎L2~4的BMD(增加6.8%)提升最明显(相比股骨近端),探其原因,李静伟[16]认为受试者腰部运动贯穿在整个五禽戏练习过程,腰椎是人体的枢纽,其运动带动全身,反复练习可使腰椎受到多方位充足的运动负荷,促进腰椎骨量和BMD的增加。本研究验证了部分假设但仍存在局限性,如未测试血尿指标,未进行更长的五禽戏干预,未考虑性别、练习频率等因素的影响,需后续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24周五禽戏练习显著提高了老年女性左右方向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但前后方向变化不显著。虽然对腰椎和股骨近端BMD影响不显著,可能延缓因增龄引起的BMD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