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习总书记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随后“一带一路”由愿景和倡议逐步落实到具体行动。“一带一路”设想是在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深刻调整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推进落实大致涉及65国,面临的各地区形势和具体国家的政情、社情、民情千差万别,如何做到统筹全局与分类施策兼顾,既讲好中国故事又能切实包容互惠,是机遇之下必然需要应对处置的重大考验。
关键词:一带一路;风险挑战;对策建议
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我们在宣传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接受质疑,应对不同的声音,甚至某些国家和机构组织出于战略考量的反制措施,此种情形会长期伴随“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之中。全新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不求速胜但须有足够的恒心、耐心和信心,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应对风险挑战。
一、“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原因
虽然世界领导权是否将会易主未有定论,但是对西方发展模式的反思甚至质疑越来越多。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看似牢固的西方国际治理规则和话语体系也面临变革,这为中国参与和塑造全球治理规则和体系,赢得崛起和发展的战略空间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在此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必然会面对非议和挑战,这种风险挑战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其中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一)中国传统天下观与西方理性主义的碰撞。“一带一路”的历史概念起源于千年之前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以郑和为代表的海路贸易,实质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天下观之下的,兼容并包、惠及天下的理念。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友谊和财富之路,交流与共荣之路。这种理念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历代传承,如今的“一带一路”的本质仍是合作共赢、共通共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奋发有为的外交政策,强调“亲、诚、惠、荣”,一定程度上具有中国传统的王道和天下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制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要倡导包容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度促进地区合作。”实质上,“一带一路”战略强调的是共同发展,共享发展红利,而西方世界的国际政治理论从理性主义视角出发,认为一国在发展上升阶段,必然会对其他大国和国际规则带来挑战,构成威胁,最终引发崛起国家和守成国家的冲突和权力更迭,在这种思维下必然对崛起中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带有猜疑和敌意。两种不同的历史记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话语体系,也就可以理解其他国家对“一带一路”存在的质疑。
(二)沿线国家复杂多样,统筹协调分类实施难度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是与我联系紧密国家,也是易出矛盾争端的区域。“一带一路”已经明确了地理覆盖范围,即“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在如此广袤的区域进行建设,必然面临各类问题。特别是沿线国家社情、民情差异大,各国的风俗民情和社会管理方式不同,法律体系也不尽相同,诸如沿线国家腐败问题、各方势力的平衡问题,或者是易被炒作的市场垄断、环境破坏、移民安置、不正当竞争等问题,此类问题已引发缅甸密松水电站、莱比塘铜矿以及柬埔寨水电站开发等重点项目被搁置或阻挠。
(三)“走出去”投资的经营理念问题。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701.1亿美元)。2016年全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截至2016年底,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初具规模的合作区56个,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共有107家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建设,主要从事道路、港口、能源、工程承包、产业园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过去我们支援非洲建设,不计成本的建成坦赞铁路等一批象征中非友谊的成果,后来毛主席说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虽然现在走出去的主体是各类企业,是商业行为,但新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在双赢的同时,更加需要类似坦赞铁路的效果,提升我国际形象美誉度,体现负责任的大国风范。我们的海外投资建设规模庞大,但目前来看,我们并未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民众认可。相反美西方就善于利用NGO做基层民众工作,柬埔寨共1500万人口,有5000多个NGO,是人均NGO最多的国家之一,美西方依托NGO以扶贫、动物保护、生态保护、教育扶贫、医疗卫生为主体,迅速赢得当地民心。的确,西方人走出去,通常是传教士先行,商人如影随形,相反我们在追求达成经济利益目标时,对其社会效益、政治影响有所忽视。新时代中资企业走出去要转变粗放简单的经营理念,要深刻认识自身对于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要坚持“推己及人”的文化传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惠及民生的具体事,这样我们才能理直气壮的讲好中国故事。
二、对策建议
(一)扎實做好“一带一路”项目落地,打造样板工程,树立品牌效应。“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业,愿景倡议本身就带有勾画蓝图的性质,不能一蹴而就,前期还是要更加务实,在一些攸关我战略利益的重点国家重点项目集中发力,比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皎漂项目、马新高铁以及海上重要港口建设等重大互联互通项目,基础设施的完备将会推动贸易畅通、能源流通、资金融通,同时也会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民心相通。在此期间,要集中精力打造样板工程,特别是重要民心工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政治效益的平衡兼顾,给沿线国家切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发挥示范性效应,这对进一步打开沿线国家市场,增强迎合“一带一路”的意愿和民众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二)更加注重软实力的互联互通。中国的优势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制造能力,此是我推进“一带一路”的根本依托。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某一域,“一带一路”的全局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平崛起。因此,还要立足大局,打造互尊互信之路、文明互鉴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软实力的互联互通,在致力于经贸合作及基础产业合作的同时,拓展交流开放领域,在文化、教育、旅游、医疗卫生等多方面互联互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三)抢占舆论话语权,做好增信释疑工作。以心相交,“攻心”为上,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失语就要挨骂。普通大众对于“一带一路”这类新型倡议的基本认知主要还是靠舆论引导。要加强外宣能力建设,加快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专业高效的的外宣队伍,要对走出去中资企业的公关能力,就地宣讲能力提出要求,与当地媒体和基层民众搞好关系,自觉承担宣传的先锋队,要推动我传统媒体、新媒体深耕前沿国家,发挥华人媒体作用,影响当地媒体舆论,架好“传声筒”、培养“代言人”。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学术和理论内涵研究,提升针对性和说服力,确保做的好更要说的好。
(四)多措并举加强安全保障。“一带一路”不断推进,海外利益不断拓展,沿线国家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安全风险会越来越多。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发展的一切,在加强军事力量走出去的同时,要创新海外利益安保模式。要靠前开展工作,加强对沿线国家安全局势的掌握,预判风险,评估形势,及时有效作出预警;推动民间安保公司走出去,也可以灵活形式与有关国际海外安保公司进行合作;与当地军警强力机关加强沟通,国家层面签订相应的安保配合备忘录,签订双边投资贸易协定时增加安保合作条款等;加紧维护海外利益立法进度,做好法律保障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惠及更多周边国家》
[2]王义桅:《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M],2017年版,商务印书馆。
[3]周龙:《柬埔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J],《东南亚纵横》,2017年8月。
[4]张彦:《中国对缅甸投资风险中的非政府组织因素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6年12月。
[5]王義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2015年版,人民出版社。
[6]傅梦孜:《“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企业经营意识问题》[J],《世界知识》,2017年8月1日。
作者简介:王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6级高级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