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视角循着王若飞历史中的苦难成长、青春励志、寻道马列、革命逐浪的生活轨迹,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王若飞生命正能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习积淀,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忧国忧民的寻道升华;迈步在中国共产党人不同阶段的革命征途里,肩负革命重担,走着困苦艰险的路,把自己的智慧、生命奉献给党的波澜壮阔的向前发展的革命事业;生命虽然转瞬即逝于“黑茶山飞机空难”,但生命持念的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追求“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照映在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发展之中。
关键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王若飞;感思
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思想灵魂的中国共产党人奋争在自己的“革命、建设、改革”的漫漫征途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心灵惊雷以警醒的理念喚醒自己,把自己的生命同自己的奋斗历程相呼吸,定位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责任担当、理想信念,汇入“历史进程”的大江东去的浪花之中,激活、激励、激越自己“生命开启时的心念”,为自己前行的事业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力”,开拓“此处有定力,它处皆坦途”的事业境界。在这视境的“历史长河”中,王若飞是其中“激情澎湃、立于风口浪尖、勇于弄潮”的中共英雄人物,走进他的“人生成长、卓绝奋斗、信仰追求”的世界,可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人不朽的奋斗历程,深刻接受党性初心、励志使命的洗礼。
一、积聚正能量的青春“苦学励志”
1896年10月11日出生在贵州安顺的王若飞有着“富裕并痛苦着”的儿童家庭生活,这为他留下了“沉默而坚毅”的生活状态,而亲情的特别的爱和养育给他生命的成长投入雨露阳光,1904年8岁的他在其舅父黄齐生的关爱下离开出生地安顺而进入贵阳达德学校读书学习。贵阳达德学校由他的舅父黄干夫、黄齐生创办,该校崇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生修养的核心要求“智、仁、勇”,将这标签为“达德”,并且在这“达德教育”的熔炉里汇入与时俱进的社会进步思潮及理念。在这学校,学生们深受置身社会政治、思想进步潮流风浪中的革命先辈的革命思想的醍醐灌顶教育。至1912年王若飞在这充满新潮气息教育的熏陶中毕业,这在他幼小心灵里播下了正气浩荡、救国救民、勤学好思、独立探索、知行合一等精神种子,铸就积极进取的健康人格,为未来的人生之路打下浓墨重彩的思想底色。这色彩里闪烁着千年流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优秀传统理念,闪烁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沧桑的奋发有为之感。正因如此,他把充满朝气蓬勃的思想溶入到社会实践探寻中,1912年至1914年在贵阳群明社工作,积极传播革命新思想;1914年至1916年在贵州铜仁矿务局工作并积极参与反袁世凯称帝革命活动;1917年春在贵阳达德学校任教;1917年底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在1919年中日“二十一条”的“5.7国耻”日愤怒日本的庆祝活动而回国,回国后参加由其舅父黄齐生组织的贵州实业教育参观团对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考察教育活动;1919年10月至1923年春到法国勤工俭学,历经生活、工作的艰辛,在思想上探寻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信仰;1923年3月至1925年3月,受党派遣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民族危亡”成为人们精神中的主调音符,激励志士仁人们在时代风云变幻中正确定位人生的坐标,这音符也浸润在王若飞的心灵里,他心中正义的人生抱负与“民族危亡”相交鸣,使人生追求的境界超越了家庭的阶级性束缚,使人生走进广阔的“民族奋争”的天地,并在激流漩涡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解放而奋斗的理想目标,从而把人生汇入“大江东去”的历史波涛之中。
涛声依旧的王若飞人生成长的历史韵味启迪着“时势造英雄”的真理,时代的“心声、号角”是催人奋进、成长的决定性力量,有为的人生当是强烈感知时代精神,并在时代精神的熏陶中完善自己、升华自己,开拓人生的青春舞台。无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主题怎样沧海桑田地变化着,但“与时俱进”的人生成长旋律是永恒的。
二、唱响主旋律的政治“逐梦信仰”
人生正能量的释放存于积极实践中,王若飞曲折艰辛的社会革命实践活动可概括为“五段组曲”:置身大革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五年监狱生活;敌后抗战;重庆谈判。
1925年 5月王若飞回国后迎着国共合作的革命风暴而工作。身心战斗在党的豫陕区委工作岗位上,做策应北伐军的军事工作,且在党的机关报《向导》上发表文章开展政治思想斗争,并收获与李培之的志同道合的爱情;1926年初至1927年初王若飞首任第一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迎着北伐战争胜利的过程中阐述时局中各种尖锐复杂的问题,积极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斗争;1927年4——5月间出席在汉口召开的党的五大,并负责大会的总务工作;1927年5月党的五大后至1928年春在江苏省委农委书记任上积极展开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工作和农民武装暴动工作;1928年6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会后积极主动进入列宁学院深造学习,期间进工厂劳动半年,于1931年夏初,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离开苏联回国。1931年7月至1937年5月为在西北地区开展抗日民族斗争运动,被叛徒出卖而陷入长期的牢狱生活,在狱中积极展开革命斗争,锤炼出共产党人的“钢铁之心”;1937年8月至1945年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革命工作,相继担任边区党委统战部长、宣传部长、十八集团军延安总部副参谋长和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在党、政、军各方面的工作中提出富有远见卓识的政策和策略,为敌后抗战的胜利作出突出贡献。
1945年8月至10月的“重庆谈判”成为王若飞一生中参与的经典之笔,人生闪光的万众瞩目的“政治斗局”。为揭穿国民党反动派“真内战、假和平”的政治阴谋,“重庆谈判”内藏民族方向斗争的大智大慧的较量、博弈,成为国共双方在时局变化中“政治天王山”之争,蕴藏“内战与和平”的政治人心向背的争取。因此,王若飞在时局变化的枢纽斗争中,扮演重要的历史角色,奉献自己的智慧,推动历史向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变化,因此,历史和人民把他的人生描绘上“伟大而壮观”的色彩,把他的人生定格在闪光之中。
在王若飞革命历史穿越的启示中,中国共产党人心怀理想,置身“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社会变化潮流中,在点点滴滴的小事或大事之中释放自己的正能量,让人生出彩,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三、践行价值观的使命“永恒留韵”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的生命在从重庆返回延安的“黑茶山空难”的悲壮里转瞬消逝,斯人已逝,对于王若飞的未尽的事业而言,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激起有识之士们丰富的追思。王若飞 生命短暂而流韵深长。他矢志不移追求的“一切得为人民打算”的价值理念似一颗恒星闪亮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星空里。这理念是融入到实现、保护、开拓“人民利益”的实践中的理念。因此,他追求的未尽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中延伸着,留下对后来人的期待、召唤和激励,期待着演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沧桑变化之美,这正是王若飞“沧海一粟”的中国共产党人内藏的正能量的流韵之美。
在思绪的联想里,“一切得为人民打算”与“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哲理相映成趣,融会贯通于共产党人日常生活的寻真务实之中;在思维的透视中,“一切得为人民打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博大胸怀和价值追求。“一切得为人民打算”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质朴、闪亮的表达,与“为人民服务”交相辉映,在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下藏着金子般的为人民服务的深刻思想,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演绎版的表达,体现了主体思想的积极主动、创新性,用更深入“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同志们的心中,把“抽象与具体”融通结合起来,以更加务实的精神状态走进更加務实的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在具体的生活中放光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使命意识,在“一滴水可以见太阳”的微观世界里,展现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风采、生命寄托,这契合了当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追求,也映照在这理念中,从宏观上看,它折射出党的大政方针的思索、选择、坚定不移的实施应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指针,推动“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斯人已逝,但他的“”的理念体现、照应在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等历史浪涛的奔流中,从纵向时空看,它闪着永恒的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远见卓识、志存高远的思想之魂。“一切得为人民打算”是共产党人的心灵之灯,既照亮当下生活实际又透视未来理想
平凡而深邃的“一切得为人民打算”的理念燃烧在王若飞心中,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人抱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恒念,升华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境界,一切以人民为中心,追寻深远、艰辛而伟大的“入党誓词”里的事业。
参考文献
[1] 叶慕安.“一切要为人民打算” [J].世纪风采,2018(5).
[2] 王芳恒.王若飞贯彻党的三大法宝思想的实践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8(3).
[3] 苗体君.青年王若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过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7(4).
[4] 马连儒,袁钟秀.王若飞传[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6).
[5] 中共十九大报告[R].2017(10).
作者简介:曹俊峰,贵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