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陌生元素

2018-12-17 09:15罗荣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7期
关键词:遗忘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

罗荣

摘 要:本文主要对茨威格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核心陌生元素在文本叙述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从叙事学角度入手,解读陌生这一内核赋予文本的意义,并从叙事文本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分析陌生动因的功能意义及文化背景含义。

关键词: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陌生;遗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2

茨威格小说里蕴涵着对陌生情结的执恋。俄国形式批评学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茨威格擅于运用陌生元素,而这种陌生不是语言上的阻拒、内容上的标新立异,而是一种内在的文化与心理因素。陌生元素在茨威格小说中拥有独特地位,也是茨威格小说风貌独特之所在。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把陌生演绎成了一种美学。对于主体来说每一个他者都是或者曾是我们的陌生人。初见时难以言状的复杂情绪延伸到交往过程,左右人际活动走向,这首先决定了文本叙事内容的呈现与时空展开。

作家R先生在打开陌生女人的来信这对于见信者是开启予信者的完全不同于自身的一个世界,文本中的来信方又是一个对作家R 而言的陌生人,如果不是这样一封来自“陌生人”“写得龙飞凤舞,寥寥草草,与其说是封信还不如说是份手稿”[1]的信——没有署名也不是常用联系人,吸引着作家先生去阅读一个女人动人的感情故事就无从展开——陌生促使行动的产生。

陌生女人以角色兼叙述者的内聚焦展开文本阐述,接受者完全被置于新鲜的故事氛围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在既成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引导下自然试图对这种陌生化的语境搜索、突围。而在卢梭《新爱洛伊丝》开创书信体小说、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将之推向成熟之后,读者所持有的文体期待下降,在《陌》中的期待视野首先被形象视野占据——这是怎样的一个陌生女人、怎样的一个陌生女人——她寄来厚厚的一叠称呼着“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2]的书信,随之令人触目惊心的一行字映入眼帘“我的孩子昨天去世了……”[3]这又抛出一个谜语、引出一位显然经历非凡的对象——作家先生R。陌生女人形象令人一头雾水、她和R先生的纠葛、可怜的孩子的死因在茨威格利用三重疑惑刻意渲染出了神秘而陌生氛围。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它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力。文学理论中的填空便以此激发读者去利用自己的想象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在小说文本中陌生感将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发挥极致。写作一则几经纠葛思绪难理的感情故事却由一个陌生女人出发,读者省去了阅读人际间熟稔了解到埋怨的尴尬与难堪,以情感上最为真挚接受心理上较为客观的叙述语气阐发,颇有纳兰性德词中“人生若只如初见”情感至境的淡然与释怀。不得不说正是陌生元素将文本叙述艺术变得独树一帜。

陌生女子动情地说“就在那天夜里,我还不认识你,我就梦见了你。”[4]这是一种趋向理想化的陌生,是少女美妙的梦境,这位可爱的陌生人并没有由此露面却使得少女经营起自身的理想建构。先生的出现为她的逼仄生活打开了一扇天窗,落进了几颗星子。自由与理想建筑在陌生之上,因为超脱了现实环境的短暂限制。这不是规避个人无力改变的社会存在,而是建立在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与人文关怀之上的诗意栖息。

当我们继续询问时,可以根据叙述学的原理来分析陌生元素在文本中作用。

从表层结构出发,确定最小叙述单位依次为下:

1.作家R先生收到信。

2.作家R先生读信。

3.结束信件阅读。

表层结构的次级架构是:

陌生女人想R先生诉说她的13岁。

陌生女人离开了维也纳到因斯布鲁克生活。

陌生女人于18岁回到维也纳,两人第一次“情感邂逅”,以R先生远行作结。

陌生女人分娩、产后的生活遭际。

陌生女人在巴林塔与先生重逢,两人第二次的情感“邂逅”,先生远走北非。

陌生女人的孩子被病魔吞噬生命,她也随之而去。

文本叙述的表层架构清晰明朗容易把握,但就次级结构中接受者很容易陷入一种情感的纠葛中。这种纠葛正是由遗忘带来的。在序列2与序列3之间(甚至在其序列4、5中不厌其烦地上演),事件之所以能够发生的理由在于“感情炽烈,生性健忘,一见倾心,爱不忠诚”[5]的作家先生。每一次的相聚拥抱着的必然是在自己记忆中新鲜的伊人,每一位伊人帶来的陌生都是主体得以保全相安无事的交往原则的安全锁。陌生是先生终生可靠的灵魂伴侣,伊人是他一夜冷寂的淡然温存。可是女主人公钟爱着这样的男主人公。她说“我悲伤,我要悲伤,看不见你,我就强迫自己过着清冷的生活,并且还以此为乐。”把每一次回味逝去活成新鲜灼热,而对生活了两年的城市熟悉度不到十条街道。而作家先生每一次的遗忘也是陌生女人再一次重新地回到陌生的相识中,她是他某种程度上的被陌生者。人并不是不会遗忘而是不愿意遗忘。一者乐于忘怀从而在得失一者耽于回忆然则殊途同归。二人的情感模式中,陌生与遗忘胶着从而带来生理上的满足心理上的不怀罪责,是陌生得以再次拥有。

在陌生女人18岁回到维也纳的那年,她如愿以偿地与心上人“邂逅”,经历过短暂的情感甜熟期以先生远行为终。二人分别时,她得到了一朵白玫瑰的留念。正是自此之后陌生女人不曾间断地给R先生送去一捧生日的白玫瑰,先生坦言“我不知道,花是别人送的,我不知道是谁送的;正因为如此我才如此喜欢这些花。”[6]白玫瑰获得喜爱的缘由之于女人来说是情感的见证,而受到作家先生的青睐完全是由于它不对自身构成威胁的陌生。一捧白玫瑰也会因为在这样的心理主导与感情价值观下而地位超拔。正是这样的一个行动元促使着叙述明灭起伏,推动着陌生女人这份艰难情歌的历史发展。白玫瑰花语——纯纯的爱、甘心为你付出所有、不为人知的爱——陌生女人心中固锁着内心的秘密,“焕然一新”地接受“陌生人”作家先生的垂怜。白玫瑰俨然成其为二者遗忘之于情感的见证、遗忘之于美学的象征。

从深层结构来说,陌生女子的神圣情感仪式需要由两次遗忘来获得洗礼。个中行动逻辑的有序推演是由“遗忘”来获得发生可能性(R先生从未曾记住在他生命中有过的这样一位女子)、变为现实(由遗忘带来的陌生使得先生能够与这女子愉快自然地交往并产生第二次情感邂逅的可能)、取得结果结束行动(女子永远地离开R先生)。一则“负心薄幸”型的传统故事往往不需要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式的延宕来造成情结的故意多重、关系网络的复杂,茨威格是以遗忘使得二度陌生这个形象核心来获得情感内蕴的升华。他让陌生的功能无限放大让自由与个体身处的无奈之间的矛盾化为一缕幽怨时势的欲哭无泪,一支薄奠之上的随风消散的祭曲。

一份来之不易往往又触到人心的情感需要一波三折来呈现,这不论是在中国传统叙述才子佳人小说还是在神魔历险叙事模式中都得到了历史经久的考验和后人审美享受的趋导。期间积淀着人类普遍共有之社会文化心理。传统男性话语情景中情感悸动多易于女性但在维持度上往往输于后者,这种驱动力来自于茨威格所塑造人物的遗忘惯性——又站在互不指责的人道主义立场——经由陌生女子无怨无悔的情感活动历程与炙热动人的叙述声音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情感模式上的“陌生”对接受者来说必然是陌生的。尤似露水姻缘却让人出乎意料于一份执着感情的铭心刻骨。茨威格从年少时代起在心中最强烈的本能愿望就是:永远保持自由和独立。因而,他认为:一个酷爱个人自由的人,一旦被到处刊登他的照片,他身上许多最美好的东西就会遭到破坏,他所取得的成就虽然令他高兴但心中却很反感。[7]这是为何陌生女子得到无尽的哀怜与叹惋,作家先生不被甚至令读者不愿将之口诛笔伐的缘由。茨威格动情地写道“你把我搂在怀里……我陶醉在往日的幸福之中,我又感觉到了你这种独一无二的心灵上的双重性,在肉欲的激情之中含着意识的、亦即精神的激情”。[8]在陌生中得以褪去一切枷锁与束缚,在通往陌生的遗忘路途中,陌生女子长久来的耽于付出看来可怜可悲,期间过程必然累累青痕摔破额头,终尾才见这陌生女人实则为作家先生的精神知音。——他认为言论自由、思想自由、情感自由、人格自由和精神自由是至高无上的,为此不惜牺牲出自己的一切。“不过我自己也忘了我自己:此刻黑暗中挨着你的我到底是谁?我就是往昔那个感情炽热的姑娘吗?我就是你孩子的母亲。就是这个陌生的女人吗?啊,在这个销魂之夜,这一切多么亲切,多么熟悉,又是多么新鲜。”是忘怀是挚情是陌生是熟悉。

茨威格血液里涤荡着孤独与边缘意识,陌生女子徜徉在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里——甚或执恋——一次又一次向着属心所愿倾其所有、在孩子死后,或也重合着茨威格这位犹太作家奔向理想之地的进发。陌生女子全心肆意地守全她与作家先生的爱情结晶,为了这和他唯一的联系甘愿辗转于上层社会或许肮脏或许虚荣的情欲网之中,到最后这孩子的不幸殒命,也难掩为茨威格民族理想的缥缈难踪的隐喻。直至茨威格欧罗巴之梦的破灭与60岁的服毒自尽。究竟也成全了情感的朝圣与理想的殉葬。

注释:

[1]《茨威格文学代表作》[奥]茨威格著 高中甫等譯 九州出版社 2006 p158.

[2]同上 P159.

[3]同上P159.

[4]同上p163.

[5]《茨威格文学代表作》[奥]茨威格著 高中甫等译 九州出版社 2006 p178.

[6]同上p191.

[7]茨威格的自由观杨荣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达州 6350000)中州学刊2003年7月第4期.

[8]茨威格文学代表作[奥]茨威格著 高中甫等译 九州出版社 2006 P189.

参考文献:

[1]茨威格代表作[M].[奥]茨威格高中甫等译 北京: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海涅 席勒 茨威格[M].张玉书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犹太人的命运——茨威格的心灵世界[M].[奥]斯蒂芬·茨威格著 高中甫译 贺雄飞编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文学理论教程[M].童庆炳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第四版.

[6]论茨威格创作中的犹太意识[J].刘慧涛 长沙:文史研究.2012.

[7]茨威格的自由观[J].杨荣 达州:中州学刊.2003年7月第4期.

猜你喜欢
遗忘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缺失
穿越幽暗的隧道,世界重见天光
让学生轻松记忆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