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燕
摘要:当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碎片化、杂乱化的问题。据此,学校推行“精准设计”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系统梳理、整体把握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数学教材,找准两者相融点;以单元作为备课切入口,实行集体备课,推动教师精准施教;将数学活动融入课堂内外,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魅力。
关键词:地方传统文化;小学数学;精准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B-0024-04
当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碎片化、杂乱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們提出“精准设计”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整体把握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小学数学教材,找准两者的相融点,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一、系统梳理,整体把握,找准相融点
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编排体系科学合理、结构严密。而地方传统文化却是多样、零碎、庞杂的。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忙于教学,加上对本地历史文化不熟悉,对于地方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感到“有心无力”。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穿插些零碎的、众人皆知的乡土历史、乡土文化;有的教师试图把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但却不知怎么融入才有效;有的教师基于提高考试成绩的目标导向,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有所欠缺。因此,如何将地方文化融入数学学科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显得重要而紧迫。要想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对小学数学教材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整体的把握。
1.研读数学教材,系统梳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研读整册小学数学教材,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更好地用好教材,创造性地将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相融。我们主要是带着三个问题进行研读,一是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怎么样的,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是怎么体现分段编排螺旋式上升的。比如:对于整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教师通过研读明确了这一知识点教材分为四段:在一年级上半学期主要是介绍1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下学期是教万以内数的认识,而到四年级上学期才教万以上数的认识。通过对整册、整套书的研究,教师真正了解了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体系。二是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什么。即这个知识点为什么编者这样编排、为什么要选取这几个素材等,通过研读思考,帮助教师真正把握教材的实质。三是怎么创造性地用好这一教材。教材只不过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载体,如何在充分尊重教材设计意图的前提下,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的一些素材,将教材用得更好,成为教师在研读时要时时思考的问题。为帮助教师系统梳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我们在引导教师熟悉当地传统文化方面下功夫。一方面,组织教师走出校门,融入当地,调研走访,察看历史遗迹,了解当地历史、风俗、文化等,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当地文史资料的采编,以便更好地熟悉、用好、教好当地传统文化。我们还邀请当地文史工作者、民俗专家到校做讲座、办展览,让教师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当地的传统文化。我们还将文化部门编辑出版的、介绍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送到教师手中,组织教师阅读研究。
2.提炼出教材与传统文化的融入点
教师要研究单元中的每个例题、图片、习题、数学史话等的功能作用,找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点。如在教学乘法口诀3×7=21时,我们引入了当地民众的口头禅“不管三七二十一”。在运用教学算盘时,引入了“三下五除二”。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先展示给学生当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散花、缠枝花、满地花及几何图案等等吉祥图案,然后,向学生介绍它是由纯手工、纯自然的颜料将手工织成的白布染成各种花纹的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汉代,于唐代盛行。课后又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走访当地的老人,了解蓝印花布的历史、图案的意义及其所蕴含的图形与变换的数学思想。
3.设计融入教材与传统文化的方法
教师需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研究教法学法。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时,我们力图凸现故事情节,增强可读性、可看性、可听性,防止写成、说成说明书,枯燥乏味。在展示上,图文并茂,善于用图片说话,同时配合教材,形成一个个主题,以情景形式呈现,防止生硬融入,避免杂乱堆砌。在教学中,两者融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题目情景中呈现传统文化,数学活动中感受地方传统文化,在数学游戏中体悟地方传统文化。
就这样,我们以数学教材为基础,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机融入,从一节课变为一系列课,形成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网,学生不仅愿意听、听得懂,而且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为有序地推动教师主动梳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认真研读整册甚至整套教材,较好地实现两者相融,开学初,我们还设计了一份整体把握的备课模板。模板的主要内容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内容、教材融入点、融入方法。以下是三年级(下)第(六)单元的设计模板表。(见表1)
二、单元备课,集体智慧,推动精准施教
通过整体把握,教师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有了清晰的掌控。为了精准施教,教师需要精准备课。精准备课的策略是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以单元作为备课切入口,以课题为依托,努力打造精品课堂,推进教材知识点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内容有机相融,让学生既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又受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
1.着眼单元整体备课
单元备课的优点在于站在单元的高度,通盘考虑,突出重点。为此,我们改分课时备课为单元整体备课。一般从重点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链接等方面入手。重点内容既包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融入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包括本单元教学中需要突出、紧紧抓住、反复训练的内容。在教法学法方面既要备教师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方法,也要备学生了解、领悟、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学目标不仅是指国家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还包括学生需要掌握的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学链接则是教师围绕教材、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设计的课外阅读、实践、探究等活动。
2.凝聚集体智慧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人备课的做法,实行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主要方法是,先由教师单独研究,然后集体讨论,最终确定备课内容、教法学法,形成教案。为了更好地实现集体智慧的发挥和个性风采的彰显,我们要求教师在运用集体备课教案时,根据班级实际灵活调整内容,形成个性化教案。如对于年轻老师,我们要求备课规范、设计合理;对于骨干教师,我们要求体现特色,形成风格;对于市内外有一定声誉度的名师,我们要求彰显教学智慧,展现个性风采。这种“集体+个人”的备课方式,将个人的力量与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充分相融。通过几年的努力,教学研究的氛围更加浓厚,研究的广度、深度明显拓展,教师个人的成长更加迅速、快捷,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3.反复磨课锤炼
我们在教研中实行“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的磨课活动。“一课三议”是指一节课先由一个教师在一个班上课,其他教师就这个班上的教学情况进行评议。然后,这个教师根据评议情况,对教学过程、内容、教案做调整,再在第二个班上,其他教师就第二个班上的教学情况进行再评议。最后,这个教师根据再评议情况,对教学过程、内容、教案再做调整,然后再在第三个班上,其他教师再一次进行评议。通过一次次评议、一次次调整,教师的业务能力、教材把控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三课一评”是指围绕同一节课,由三个教师同时上,然后进行评议。这种做法,有利于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前进,有利于彰显个性、形成特色。
4.提升科研能力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大力推进教师的研究能力。近年来,我们把传统文化作为重点课题,努力做到“一年一个角度一个小专题,一年一度研读一次小提升,一年一次总结一个小表彰”。为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塑造教师“博学”之气、“善教”之能、“深研”之基,我们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专题读书、写读书体会文章、组织读书论坛。开学后,又组织教师以课题为切入点,举办展示课、示范课、评议课、比赛课、交流课等。学期临近结束,召开教科研心得分享会、课题成果展示会等,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里的教学研究氛围更加浓厚,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效果、课题研究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数学活动,社会实践,感悟文化魅力
为了能让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我们将数学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与魅力。
1.在教学与探究中融入传统文化
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课堂教学是基础,课外探究感悟是关键。首先,教师在给学生设计练习题时,要有意识地以当地传统文化为载体,将教师在课上传授的知识、方法、技能运用到当地传统文化的研读中。其次,让学生以身边可触摸、可感知、可了解的真实环境中的具体事件、物件、风俗、文化等作为探究重点,让学生尝试探究。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们要求学生将家中的烙烫葫芦画收集整理起来,让他们数数共有几类画,拿到教室里和同学比一比谁的葫芦画种类多。烙烫葫芦画,是当地一个传统民间工艺,是用香火烧红针尖,在葫芦上烫划一些简单图案,作为引逗孩童的玩具。学生在收集和观察自己葫芦画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观察物体,而且对葫芦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2.在作业和考试中体现传统文化
我们将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数学作业和考试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数学试卷中,我们经常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出一两道数学题,让学生在做题中体悟传统文化。如布袋木偶是一种表演艺术,它源于汤家班(汤旺宝家族)的传承,深受百姓喜爱。三个小组一共收集了94个布袋木偶,第一组收集了34个,第二组收集了29个,第三组收集了多少个?通过这样的一次次考试,引导学生关注本土历史、乡土风情、乡土传统文化。
2.在数学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
结合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当地一些富有历史意义的物品,听一听、问一问物品、习俗背后的故事,算一算、悟一悟这些物品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亲身感受当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数学活动。在低年级段,可设计数学小制作、出一些数学知识小报等。在中高年段,可参观访问、调查研究,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如教学生认识百以内的数时,我们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当地民间流传的《百子图》。《百子图》是当地的木刻风俗画,每到年底,居民和船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几张木刻风俗画张贴,有的甚至自己动手刻画。于是,我就组织学生一起数《百子图》中的百子,看谁数得又准又快。这种数学实践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数学学习方法,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
通过几年实踐,教师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好的掌握,对教材的解读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学生的数学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