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鸣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
我们在描述事物时,要抓住突出的、能够让人一下子记住的特点,使读者对该事物印象深刻。
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对金箍棒有如下描写:
龙王果引导至海藏中间,忽见金光万道。龙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馀长。他尽力两手挝过道:“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颠一颠道:“再细些更好。”那宝贝真个又细了几分。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干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一边走,一边心思口念,手颠着道:“再短细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
——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这一段作者在描述金箍棒时,抓住了金箍棒的特点,首先是粗细、长度、材质和重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随着孙悟空的意愿改变大小。在描述长短、重量时,都是通过具体的数字来呈现,给人以具体真实的印象,加深了读者对金箍棒的认识。
除了通过列数字可以直观地描写事物的特点,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呢?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盒。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以上两个选段都是对建筑物的描述,着重介绍建筑物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点。单纯地用一种方法介绍,很难将特点完整地描述出来。在上面的选段中,作者在介绍荣宁二府时,除了用列数字的方法,也运用了对比(“比贾母处不同”)的方法。同时有侧重地对建筑物内部事物进行详细地微观描写,详略得当,其中书赐“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这些细节描写,一下子让读者感受到这个家中主人不一般的社会地位。
在写人时,我们可以从语言、外貌、肖像、动作、心理等角度突出人物特点,有时可以只选一个角度,有时可以综合运用几个角度,总之,不论使用几种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呈现鲜明的^物形象。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
——节选自《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跳
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
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节选自《水浒传》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以上两个例子分别是《水浒传》中对李逵和林冲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抓住人物特点,表现人物性格。“黑熊”“铁牛”“赤黄眉”“狰狞”等词汇的运用,让读者一看便知李逵性情鲁莽暴躁;而林冲恰恰相反,他的著装和长相都展现出温文尔雅的儒将风范。
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描写对象,选择合适的方法,有侧重地针对特殊情节进行描写,万不可面面俱到。
阅读链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窄狭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它从来不怕任何人。谁要想打它,不管是用鸡毛掸子,还是用竹竿,它从不回避,而是向前进攻,声色俱厉。得罪过它的人,它永世不忘。
——季羡林《老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