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糕·苏叶饽饽

2018-12-17 12:20丛青
满族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瘟神饽饽子叶

丛青

凉 糕

满族有句民谣“端午节,时兴饭,粘米凉糕鸡鸭蛋”。凉糕用粘大米面加白色的粘苞米面蒸制,以鲜嫩而有椴香味的紫椴叶子垫底,上用红樱桃点缀。蒸好后切成小块,每块儿糕的糕面上有一颗红樱桃。凉糕粘软,细腻,筋道,是满族端午节的节日食品。

满族端午节吃凉糕的习俗来自一个传说:

古时候,有个年轻的女真女子,在战乱中抱着大孩子、领着小孩子逃难。敌兵逼近了,她扔下小孩子,抱着大孩子继续拼命奔跑。此时,扮成白胡子老人的瘟神,也来到人间降瘟。

瘟神见到这一情景,心中不平,便责备女子:你这女子,如何这般偏心?这个孩子这么大,你却抱着;那个孩子那么小,你却扔下不管?

女子流泪回答说:老人家有所不知,大孩子是邻家留下的孤儿,小孩子是我的亲生儿子,哪个我也舍不得呀。可现在,我实在是顾不了两个了。为了保住邻家这棵独苗苗,不负他讷讷临终的托付,我,只好狠心扔下……

女子说到这里,望着远处的小孩子,已经泣不成声。瘟神受到感动,心中思忖: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危难之时,为保他人而舍却亲生。人世间竟有这般高情高义!竟有这般善良、诚信的女子。我错怪了她,就幫她避过这场灾难吧。

瘟神一挥手退去敌兵,将小孩子抱来交给女子,取出艾蒿,告诉女子:这艾蒿,辛而芳香,五月初五插于屋檐之下,可以避免瘟疫。

看到女子和两个孩子饿得面黄肌瘦,瘟神又掏出几个凉糕送给她们:这凉糕,糯而香软,吃了可以一整天不饿。

女子谢过瘟神,把五月初五插艾蒿的事儿告诉了大家,大家依法而行,都避过瘟疫。女子又按照凉糕的样子,琢磨出凉糕的做法并传给大家。从此,年年端午节这天,家家蒸制凉糕作为节日食品,并在屋檐下插上艾蒿。

苏叶饽饽

紫苏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夏季可适当摘取部分叶子。紫苏的茎称苏子梗,方形;叶子称苏子叶,紫色,也有的正面绿色、背面紫色,茎和叶子都有特殊的芳香味。紫苏本来是野生植物,人们叫它“野苏子”,当认识到它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后,便把它种植到田园里,作为食材和药材。

传说,最早发现紫苏可以食用的,是女真部落苏木鲁氏家族的紫衫姑娘。紫衫姑娘聪明,勤劳,最可贵的是勇于探索,善于钻研,遇到不明白的事儿,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一天,紫衫姑娘到林子里采蘑菇,不觉受了些风寒。回来的路上,感到头痛发热、鼻子不透气,又有些胸闷咳嗽。走到山脚下,紫衫姑娘感到浑身无力,便放下蘑菇筐,坐在石头上休息。一阵小风吹来,紫衫姑娘觉得有一股好闻的芳香味,便使劲嗅了起来。嗅了一会儿,原本不透气的鼻子似乎通了些气,头痛似乎也减轻了一点。她将周围的野生植物逐个嗅闻,发现了芳香味是由野苏子发出的。紫衫姑娘略一思索,采摘了一些野苏子茎叶,回家放在陶锅里煮,喝了汤,吃了叶儿,睡了一大觉后,觉得浑身轻松。紫衫姑娘懂得了野苏子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宽中的功能,可以食用,可以治疗因受了风寒而引起的头痛发热、胸闷咳嗽。于是将野苏子挖出,移栽到自家地里。

野苏子在田园里安家落户之后,有了新的名字。也许是因了野苏子茎叶颜色中的“紫”,也许是因了紫衫姑娘的“紫”;也许是因了野苏子的“苏”,也许是因了紫衫姑娘姓氏苏木鲁氏的“苏”;人们称呼它“紫苏”。

农历六月,苏子叶长到手掌大小。此时满族蒸饽饽、蒸饭、包饽饽、做菜、调味,很多时候都要用到苏子叶。苏子叶含有的挥发油、精氨酸、色素以及芳香的气味,会改善食物的口感和味道。在诸多带有苏子叶的食品中,最著名的是苏叶饽饽,是满族喜爱的传统粘食,也作为祭祀蚕姑姑的供品。

苏叶饽饽一般在夏季制作,做法是:将粘高粱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一夜,磨成水面,加进细苞米面,和匀;将小豆煮熟,拌入白糖,成为小豆馅儿;采集新鲜紫苏叶子,洗净,在叶面上涂抹豆油;将和好的水面揪一小块儿放在紫苏叶面上,拍成小饼,放上小豆馅儿,包好,摆放到蒸锅里,蒸熟后带叶子蘸白糖食用。苏叶饽饽既有粘食的甜香味,又有紫苏叶子独有的清香味,吃起来粘甜鲜香。另有一种以苏籽盐儿(紫苏的籽儿炒熟擀碎拌上精盐)为馅儿的苏叶饽饽,味道更加芳香。

苏叶饽饽配羊汤,堪称食物的一对黄金搭档。粘高粱米面、苞米面和白糖中含量很高的碳水化合物,小豆中含量很高的钙、磷、铁、锌,羊肉中含量很高的蛋白质、硒,使这一餐的营养成分丰富而均衡。而苏子叶的发表、开窍功能,又使这些营养成分能够被人体吸收。苏叶饽饽搭配羊汤,向来被满族视为夏季美食。

〔特约责任编辑 李羡杰〕

猜你喜欢
瘟神饽饽子叶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战瘟神
赞抗疫工作者
大疫
快乐闯关
黄花蒿离体再生体系优化研究
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粉子面饽饽
甜瓜红心脆和早皇后再生体系的建立
茄子遗传转化植株再生体系的优化
买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