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杨
(锦州市康宁医院精神科,辽宁 锦州 121000)
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大脑思维混乱,对周边事物的认知出现异常,自我控制能力极低,容易受到影响和刺激产生偏激或冲动行为[1]。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对攻击对象构成威胁和伤害,严重影响到其周边环境的安全。因此,分析精神障碍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原因,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及时制止患者的冲动行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医护人员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旨在分析精神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原因,同时探讨相关护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激惹因子评分比较(n=35,±s)
组别 容易生气 不耐烦 拒绝做日常事务 不如意便心情烦躁 容易发怒 易激动发牢骚对照组 1.38±0.59 1.45±0.63 2.16±0.73 1.36±0.75 1.73±0.84 2.45±0.79观察组 3.17±0.83 3.28±0.78 2.35±0.63 3.15±0.83 3.66±0.82 3.52±0.84 t 10.399 10.739 1.166 9.467 9.727 5.490 P 0.000 0.000 0.248 0.000 0.000 0.000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精神障碍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少有冲动行为的为对照组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34.5±5.5)岁;病程2个月~32年,平均病程(12.5±0.5)年;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学17例,初中10例,高中8例;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2例,双向情感障碍10例,癫痫情感障碍8例,燥狂症5例。观察组伴有冲动行为的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4.8±5.7)岁;病程2个月~31年,平均病程(12.1±0.5)年;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学16例,初中11例,高中8例;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3例,双向情感障碍9例,癫痫情感障碍7例,燥狂症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疾病类型等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采用精神症状评定量表(NOISE)评估其发生冲动行为的风险程度,激惹因子主要包括:容易生气、不耐烦、拒绝做日常事务、不如意便心情烦躁、容易发怒、易激动发牢骚等6个方面,每个方面按发生频率采用0~4分法进行分级:0分=无;1分=有时有;2分=较常见;3分=经常发生;4分=总是如此。分析精神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①受到精神症状支配,产生受到威胁、迫害的妄想和幻听,情绪亢奋、容易激惹,为保护自身安全对他人发起攻击。②因智力受损或者文化程度较低,敏感多疑、性格偏执、自知能力缺失,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拒绝治疗和约束,幻想遭到囚禁而产生抗拒行为。③所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容易出现焦躁抑郁、紧张不安的负面情绪,激惹精神亢奋、行为冲动。④由于接受封闭式治疗看护,活动空间受到限制,行动受到制约,产生压抑、幽闭心理,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与患者之间容易激发矛盾冲突。⑤医护人员对患者缺乏尊重和爱护,采取厌恶、斥责、强制的态度和行为,造成患者逆反、仇视、敌对的抗拒行为。
两组均在精神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和行为指导,常规护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按照医嘱给药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情况,加强护理防范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性。在充分总结分析精神障碍患者冲动行为发生原因后,在上述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根据NOISE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行为指导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缓解焦躁不安、抑郁寡欢的心理压力和不安情绪,减轻精神病症状对思维能力的影响,增强对诱发因素的抗干扰能力,降低发生冲动行为的风险。②医护人员以理解、尊重、热情的态度面对患者,提高责任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合理使用治疗药物,采用人性化护理,避免因粗暴行为刺激、诱发矛盾。③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定期检查消除病房内的安全隐患,营造温馨、舒适、和谐的治疗环境,增加患者对住院治疗的安全感。及时调解、制止患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消除内心的负面刺激因素,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④护理人员面对突然发生的冲动行为应当沉着冷静,将患者带离事发现场安排到安静场所,稳定其激动情绪。要保持语言温和、平静,行为柔和、适度,不能刺激患者的狂躁情绪和行为,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约束,避免造成人员伤害,防止事态恶化。患者情绪稳定后应迅速解除约束,并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其分析发生冲动行为的原因及严重后果,对宣泄情绪的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
1.3 观察指标[3]:观察两组患者激惹因子评分情况及护理干预前后冲动行为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两组间比较差异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激惹因子评分除拒绝做日常事务外,其他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护理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均明显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冲动行为的发生率比较[n(%)]
精神障碍患者容易在多种因素影响刺激下发生冲动行为,具有突发性、冲动性、危害大等特点,直接影响到精神科病房的安全管理[4]。患者入院后,应当充分了解其病情,分析冲动行为的诱发因素,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预案。同时应当加强医护人员的学习培训,增强安全管理意识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责任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检查消除病房中的安全隐患。认真分析总结发生冲动行为的原因及处理过程,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讨论,吸取经验教训,查漏补缺完善管理制度,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5]。实施护理干预方案和措施,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入手,给予人性化护理,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求,抚慰其孤独抑郁的心理,舒缓焦躁狂动的不安情绪,消除医患及护患之间的隔阂与对立[6]。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深切体会到,分析清楚精神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原因,实施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精神科病房的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