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为丹毒的深在性红斑狼疮一例

2018-12-17 10:45王文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丹毒红斑狼疮双侧

何 静 王文芳 张 丹 郭 芸

临床资料患者,男,29岁。因面部肿痛1个月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肿胀,以右侧为重,局部皮温增高,伴发热(具体不详)、指关节对称性疼痛,自行外搽复方地塞米松乳膏3天后无效,至我科门诊就诊,考虑为“丹毒”,给予口服“头孢丙烯0.5 g,2次/天”,外搽“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2次/天”,3天后症状不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再次询问病史,患者有双股部浸润性斑块7个月余,持续存在,偶有轻度疼痛,未行诊治。无其他系统疾病,家族史:父亲患系统性红斑狼疮10年,叔叔患类风湿性关节炎2年。体检: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面部肿胀明显,以右侧为重,边界不清,局部皮温稍高,压之无凹陷性水肿,轻触痛,双侧股部见暗紫红色浸润性斑块,质硬,境界清楚,表面无破溃(图1~2)。左侧腋窝扪及一蚕豆大的肿大淋巴结,质中,无压痛,活动度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3.36×109/L,DD 2.25 ug/mL,ESR 28 mm/h,抗核抗体谱:ANA阳性,滴度1∶100(斑点型),RF 269.00 IU/mL,RFIgA 363.76 RU/Ml,RFIgM 395.72 RU/ML,CCPIgG 151.25 RU/ML,其余检查:ENA抗体谱、抗ds-DNA、抗心磷脂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NCA均为阴性。免疫球蛋白、ASO、补体、尿常规、血生化未见异常,24 h尿蛋白定量正常,心电图、胸部CT及腹部B超均未见异常。面部体表肿物超声检查提示:双侧面颊部皮下组织增厚、水肿声像,以右侧明显。全身淋巴结彩超提示:1.双侧颈部及右侧腋窝多枚淋巴结未见明显异常。2.左侧腋窝及双侧腹股沟区多枚淋巴结部分增大(左侧明显)。

图1 面部肿胀,以右侧明显图2 左大腿根部红斑、斑块

诊疗经过:患者入院时面部肿痛、皮温升高,考虑丹毒,给予青霉素800万U静滴,2次/d抗感染治疗,6天后症状无缓解,入院同时完善右股部皮肤活检,结果回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血管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及少量浆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小叶间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脂肪间隔血管可见纤维素样坏死(图3~4)。直接免疫荧光阴性。诊断:深在性红斑狼疮。立即停用青霉素,考虑存在白细胞低下,ANA、RF、CCP阳性,给予甲泼尼龙40 mg/d静滴,口服硫酸羟氯喹0.2 g,2次/d以及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面部肿胀明显减轻,双侧股部斑块变软,出院后继续醋酸泼尼松40 mg/d(每1~2周减5 mg),硫酸羟氯喹0.2 g,2次/d口服治疗,无新发皮损,目前仍在随访中。

图3 皮下脂肪小叶间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HE,×100)图4 皮下脂肪小叶间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HE,×200)

讨论深在性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 profundus,LEP)又称狼疮性脂膜炎(lupus panniculitis),为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LE)病谱中一个少见类型,占皮肤型LE的1%~3%,本病好发于成年女性,男女比例1∶2,儿童很少发病,皮损常见于头面部、上臂和臀部,临床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深部皮下结节或斑块,质硬,愈合后可形成萎缩性瘢痕[1,2]。实验室检查:ANA可出现阳性,文献报道在26.67%~68%不等[2,3],有家族史者RF、ANA阳性率较高,也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血沉增快等。LEP主要累及真皮深层及脂肪组织,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细胞聚集,脂肪组织透明变性,小叶或合并间隔性脂膜炎,淋巴细胞性血管炎,钙化,半数以上可同时合并DLE的改变[2]。本病例皮损表现为面部肿胀,双侧股部浸润性斑块,质硬,伴疼痛、皮温稍高,ANA低滴度阳性,白细胞降低,病理表现符合小叶性脂膜炎改变,直接免疫荧光阴性,抗感染治疗无效,除白细胞减少外,没有其他器官、系统损害,排外感染及SLE,结合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及组织病理表现,“深在性红斑狼疮”诊断明确。该患者出现对称性指关节疼痛,RF、CCP阳性,血沉增快,是否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还需长期随访观察。目前认为,抗疟药为LEP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是对于ANA阳性,皮疹数量较多,以及合并SLE患者,需要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难治性患者,还可联合免疫抑制剂、氨苯砜、生物制剂等。本例患者有多处皮损,ANA阳性,白细胞低下,RF、CCP阳性,有家族史,治疗上给予羟氯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后皮损好转,白细胞恢复正常。LE是一个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疾病,存在家族聚集性[4],本患者的父亲患SLE,叔叔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的家族史,又存在ANA、RF、CCP阳性,白细胞低下,因此需要严密监测患者是否进展为SLE。

造成此次误诊为丹毒的原因:1、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LEP作为LE中罕见的皮肤表现,发病率低,且该患者皮损表现不典型,以面部明显肿胀为表现的病例国内至今未见报道,这可能是引起误诊最主要的原因。2、未仔细询问病史及查体,丹毒是一组累及皮肤深部组织的感染性皮肤病,可能存在外伤、鼻炎等诱因,表现为面部水肿性红斑,多为单侧,起病急,病程多4~5天达高峰,伴明显红肿热痛,无浸润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抗感染治疗有效,而该病例为面部浸润性斑块,无明显红斑,双侧均受累,起病缓,病程长达1个月,同时有双股部浸润性斑块,白细胞降低,抗感染治疗无效,均与丹毒不符。针对这种病程较长,面部浸润性斑块,无明显红肿热痛,不应只局限于感染类疾病,还应高度怀疑免疫性或者肿瘤性疾病,临床医生应加强LEP疾病的认识,对于出现不典型皮肤表现及反复迁延不愈者,应仔细询问病史及查体,必要时可行免疫学、组织病理检查进行鉴别,以免误诊。

猜你喜欢
丹毒红斑狼疮双侧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黄马酊敷料外敷治疗急性下肢丹毒的疗效观察
丹毒夏季易发,防治做到4点
夏季小心染“毒”上身: 请做好丹毒防治措施
夏季脚底生“泡”,警惕是“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