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演昆剧《玉簪记》中潘必正的体会

2018-12-15 00:16张争耀
参花(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昆剧体会

摘要:这些年,笔者学的巾生戏与同行的昆剧演员相比,数量并不为多,人物也并无特别。屈指数来,最让笔者记忆深刻的是饰演《玉簪记》中的潘必正。与其说塑造这个人物,不如说这个人物成就了笔者的舞台信心,更多的时候是用一种本色的态度去演绎舞台上的这些人物的。为了学演这出戏,笔者常在家里观看各位前辈老师的录像带,因为天生表演天赋并不算好,所以总是想捕捉老师们精彩的东西,每次到舞台上去表演都希望能有所进步。演出中,每一次笔者都把自己当做潘必正。本文主要谈一谈笔者饰演昆剧《玉簪记》中的潘必正的体会。

关键词:饰演 昆剧《玉簪记》潘必正 体会

作为一名昆剧小生行的演员,舞台上演的是巾生与官生,巾生风流倜傥,刻画尽文人之态;官生威武飒爽,摹拟着宦海冷暖。笔者这个年纪的小生多数还是以巾生戏为主的,不管后来要塑造什么角色,大抵先要从巾生学起,把巾生戏打磨圆润。昆剧是一个文人审美主宰的剧种,如同它那彪炳千秋的传奇文学一般,文人气、儒雅气总是这个剧种的基调,而舞台上的人物行当,怕是巾生最接近那些玉树临风的文人了。学好巾生戏,传承好巾生戏也是笔者一辈子的功课。

笔者近些年所学的巾生戏与同行的昆剧演员相比,数量并不为多,人物也并无多少特别。屈指数来,有《牡丹亭》中的柳梦梅、《玉簪记》中的潘必正、《桃花扇》中的侯方域、《踏伞》中的蒋世隆、《断桥》中的许仙、《赠剑》中的海俊、《西厢记》中的张珙,等等。不自觉间,好像笔者塑造的这些人物都有一种生活的和气,也有朋友说笔者这些都是接地气的演法,用时下流行语就叫作“萌”态。

或许因为个人的经历,或许笔者的年纪尚轻,但更多可能是笔者就是个随性的人,做什么事情总是不紧不慢的,顺着生活的渠水在静静地流淌,即便有趣,都是些生活的闲趣。笔者在舞台上倾心最多的人物就是《玉簪记》中的潘必正,与其说笔者塑造这个人物,不如说这个人物成就了笔者目前的舞台信心,更多的时候笔者是用一种本色的态度去演绎舞台上的这些人物的。

前辈老先生们演绎的潘郎纷呈各异,岳美缇老师演得是那样地温润如玉,石小梅老师演得是那样地挺拔高峻,恩师蔡正仁老师演得是那样地谐趣盎然。当初笔者自己初学《玉簪记》的时候总是亦步亦趋的,因为老师们留下的经验太多了,笔者就像小鸭子一样需要先囫囵吞枣地吃下去,是否能消化都是一时间不敢想的。为了学演这个戏,笔者经常在家里观看各位前辈老师的录像带,因为天生表演天赋并不算好的笔者总是想捕捉老师们精彩的东西,每次到舞台上去表演都希望能在揣摩的时光中获得进步,能在舞台上有所突破。在刚开始登台演出的几次经历中,每一次都不是很有信心,也不知道把老师的东西呈现出了几层,这种不满意使笔者回过头来想自己,要演绎一个什么样的潘必正呢?

有一回笔者在台上演《偷诗》这个戏,念到“一念静中思动,万般情思缠身。强将津吐压凡心,怎奈凡心转甚。”当时可能有些恍惚,筆者先会心地笑场了,这一笑似乎打开了笔者的灵感阀门,仿佛那一刻自己就是潘必正,潘必正也真成了笔者,笔者演绎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潘必正。后来笔者就在想,出演潘必正这样的人物,应该放弃塑造的思想包袱,就把自己当做潘必正,演绎自己生活中的情态,温和一点,随性一点,天生无羁绊一些。就这样逐渐地,笔者演绎的潘必正似乎灵活了起来,他的那些情趣与生活中的笔者像极了。

潘必正科举失利,方才落居姑母所在的庵堂读书,正如他自己所言“落第羞归”,他与《桃花扇》的侯方域不同,自身的政治抱负几乎无存,他就想安稳过好自己的年华生活,为名为利、江湖恩怨的事情他无心角逐。他与陈妙常的爱情发展也是一步步地试探来的,《琴挑》呈现的一种淡雅情怀,却又要借着琴音诉说自己的仰慕,《问病》里那种渴慕相思与机灵活泼,《偷诗》的谐趣盎然与青春洋溢,都展现了这个人物身上一种生活的本态。

潘必正是一个雅好琴音的人,笔者也与他一样以丝桐为闲暇之余的慰藉。深秋时节,当我背着我的古琴行走在古都金陵,走在那秦淮岸边,看着繁茂的银杏树黄老凋零,行色渐渐稀疏,我就想到我的这种本色演绎,是否会随着芳华的逝去而无存呢?我的愿望就是这种本色,能在多年后鬓发斑白的时候,也能有这样出水无浊的心态,如同这银杏树一般落尽繁芜留本色。

(作者简介:张争耀,男,江苏省昆剧院,演员,研究方向:昆剧表演理论与实践)(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昆剧体会
罗周昆剧创作论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牡丹亭·写真》昆剧舞台演出史考略
急诊救治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心得与体会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浅谈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与体会
论张弘的新编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