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 段涛 张玲 薄华本 周林 李黄金
【摘要】《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门实践属性突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从“强实践”的特点出发,重构教学大纲,创设新型课程,改革考核形式,有力地提升了教学水平,推动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生物分离工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41-01
《生物分离工程》主要阐述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的原理、技术和方法,以及设备的应用。该课程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特别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成败。由于它是一门实践属性非常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效果[1]。
一、《生物分离工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物分离工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生物活性物质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检验课程的学习效果,就是看学生能否设计和改进蛋白质、多肽或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路线并进行操作,最终获得质量符合要求的产物。很明显,这是个系统型的教学任务。它不仅需要对原理的深刻理解,还需要对目标产物和杂质物性的熟悉、对技术过程的熟悉、对设备的熟悉以及技术之间衔接的熟悉,而后者恰恰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完成。因此,实践属性是《生物分离工程》的标签。
但在实践教学中,常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条件所限,实践学时及内容偏少;2.实践过程仅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一方面技术呈现碎片化,另一方面缺少探索的趣味,学生不易形成实际能力;3.实践重点不突出,学生方向感不强。对《生物分离工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对课程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2]。
二、《生物分离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1.根据专业培養目标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
《生物分离工程》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制定《生物分离工程》的教学大纲时,在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实践教学的学时和载体也不尽相同。鉴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侧重于培养从事基础研究的专业人才,《生物分离工程》的实践教学以“实验室规模的小量制备”为目标,以“生化物质的分离纯化”为载体,开展教学。而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专业侧重于培养从事生物产业化的人才,《生物分离工程》的实践教学以“工业化生产的大量制备”为目标,以“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为载体,开展教学。这两类分离纯化案例,改变了过去简单验证的做法,凝练了课程内容,呈现了实际生产过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与其它课程的实践教学相衔接,创设独立的实验课程
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原料可能来自动物的脏器组织材料,也可能来自微生物、动植物细胞的发酵产物,目前工业产品的生产主要以后者为原料。与产业相对应的学科内容的分布上,则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在上游,发酵工程在中游,生物分离工程在下游。在实践能力培养中,为了避免知识与技能的脱节、达到贯通式的教学效果,我们在部分专业中,将《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的实践教学从原有的课程教学中抽离出来,整合成一门独立的课程——《生物工程综合性实验》。该课程契合实际的生产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形成了实际的专业能力。
3.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课程技能的考核
传统的实践课程考核,是以实验报告作为评判依据,根据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进行评分。这对于分散的单个实验内容比较合适。但对于连续开展的综合性实验,单一的报告评判模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也不便于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将传统的单份实验报告更改为论文式的实验报告,增加过程考核成绩。过程考核成绩以考勤、当天的实验状况为依据进行评价。两者的结合,很好地改进了学风,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三、结束语
从《生物分离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出发,结合当代生物医药行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我们重新构建了《生物分离工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领会并梳理学过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和创新,最终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该门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梦冰,刘晶如,杨燕,张洪文,刘春林,陈智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7):186-189
[2]赵永军,冯德明,李俊峰,孙诗清.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的生物分离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2016.(4):84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