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
苏轼、辛弃疾都是全然的“豪放派”词人吗?
秋辰答:我们都知道,词有婉约派、豪放派之分。提到豪放派,我们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苏轼和辛弃疾了。不过,虽说苏辛二人均被视为豪放派词人,但他们的风格也有较大差别,有苏词超旷、辛词雄浑之说。而且实际上,他们的词作风格也是丰富多样的,不能单以“豪放”视之。
一般说到苏轼,我们能想到的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气,“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还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真挚……
但除了这些,苏轼还有许多“婉约”之作。如《贺新郎》下阙: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这首词,乍一看不似苏轼词风,但细细品味,实际上所写的也并不是表面上的思妇幽怨之情。理解这首词必须联系当时新旧党争的背景,苏轼在政治上并非固步自封者,只因反对王安石的冒进式改革和一些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措施,在朝中受到排斥,不得已而自请外放。这首词即流露出这样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感。“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既是写石榴花,也是词人自身品格境界的写照。
苏轼词的特点,很难用几个词语简单概括,如果要挑选一个词的话,也决不是“豪放”,而是“多样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与苏轼相似,辛弃疾的词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们较为熟悉的有两类,一类是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的爱国词,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类是展现闲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如《清平乐·村居》。当然辛弃疾也有婉约的词作,如大家都熟悉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出自他的《青玉案·元夕》。
辛词的婉约也不只有柔媚之态,而往往有所寄托。除上举《青玉案·元夕》外,不妨看看这首《摸鱼儿》下阙: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表面写伤春、写闺怨,实际上寄托着词人郁郁不得志的悲慨和对南宋国势的忧虑,具有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特点,故而有人称其为“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除此之外,词中的辛弃疾还有詼谐幽默的一面,比如他写自己醉倒在松树下的情形:“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以自己与松树的互动来写醉态,妙趣横生。
由此观之,词的婉约、豪放之分只是一个极为粗浅的概念,苏辛被视作豪放派词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走了一条与词的“本色”迥然相异的道路。在苏轼创作豪放词之前,词被视为“艳科”,主题通常为美人与爱情,因此也被称作“小词”。苏轼大大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自苏轼后,也相继出现了以词抒写建功立业豪情的词作,但是,也并不能说写这些豪放词的词人的词作风格都是“豪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