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8-12-15 11:27韩炜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全文

韩炜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痛、悲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再“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欣赏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并明确关于作者王羲之的文学常识。

二、初读

听范读,完成以下任务:

1. 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 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三、再读

自由朗读,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理由。

四、第三次朗读

齐读课文,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感情。

五、第四次朗讀

1. 赏景识趣

(1)文末说“信可乐也”,那么,乐从何而来?

明确:

A. 良辰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天高气爽,玉宇澄清)

惠风和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

B. 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C. 雅人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D. 乐事

修禊事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2)良辰,美景、雅人、乐事换得作者如何心境?

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赏心)

2. 情感初探

(1)痛在何处?

明确:人老、事迁、景陈、寿短→岂不痛哉?

(2)作者在自然中得到愉悦,又从自然中感受到悲哀,作者正当心情舒畅的时候,却说出了非常消极的话,“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种情绪变化是否突兀?对作者情绪的变化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种情绪变化符合一般人的心理规律。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种聚散难常的感触定会使人情绪低落,让人感到人生短促、生命无常。

2. 为何会有“悲夫”的感慨?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死生亦大矣;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崇尚虚无;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

3. 深入探究

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想到这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请你结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你的认识?

(背景知识:两晋时期,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当时士大夫都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所以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导致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1)清谈: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2)玄学:东晋时期,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尖锐复杂,齐生死、解脱逍遥的问题便成为玄学的中心内容。

(3)一死生,齐彭殇:

a.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b. “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两句话均出自庄子《齐物论》,前者意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后者意为“早夭的人可以视为长寿,而彭祖也能被说成短命”。)

明确: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明确生与死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六、课后作业

1. 尝试背诵全文。

2. 课后搜集关于人生的名言警句并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悟,上传至博客展示,用评论的方式交流。

七、教学反思

本课为学科信息整合课赛课的教学设计。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现存于世的作品为唐朝冯承素模本。作为入选教材的古代散文,文辞优美,识见高远,闪耀着超越时代的理性的光辉,至今为人称道。

我认为,本文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又是借班赛课,打破我个人平时针对应试的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很重要,而这对我而言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比赛要求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一课时,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痛、悲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基于以上的学习目标,同时借用的是高一的班级,学生对文本与作者并不太了解,所以这一课时,我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创设情境。因为大多数学生对于《兰亭集序》的了解其实始于其“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故而让学生从作品整体到局部地感知其作为书法作品的魅力,然后很自然地引出对于作者的介绍,与此同时我还播放了女生音乐诗作品作为背景音乐,以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我创设的环境。

我做的第二件重要的事是诵读: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

第一遍听读: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全文,然后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完后讨论。

第三遍诵读:配乐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也更加自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就是说作者情动而著文,读者则通过读了解其文章脉络和中心主旨,所以说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 王义翔.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J]. 中学语文,2016(12).

[2] 周爱梅. 四品《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教学设计[J]. 现代语文,2016(22).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王羲之全文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青年再造
发现“西方中医”
反腐
来信
绍兴风物志
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