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金山
很多人认为,孩子如果有了“我能成功”的自信意识,就能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充分发挥潜能,努力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那样,让优秀成为习惯,能帮助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以,通过表扬、赞赏促使孩子不断进步的教育手段成了教师的法宝。
然而,成功与失败并存,是矛盾的统一,失败不会因我们的回避而消失。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当成功和优秀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就会使孩子们只看到阳光鲜花,而看不到风雨凋零。
目前,不少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不能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失败,这与他们从小接受的“成功教育”有极大的关系。一方面,许多学校和教育者尊奉“蜜罐式”教育,通过赏识、表扬、鼓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灌输“输不起”的思想,视失败为洪水猛兽,对其唯恐避之不及;或者过分强调失败的后果,增加了失败带来的心理恐惧。这种教育要求孩子奋力变得优秀,不顾一切地去追求成功,甚至不惜代价。
现在的高中生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学校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课、做题、考试,为了得高分,上好大学,拼命刷题、考试,长期承受重负,以至于牺牲了身心健康。
不可否认,这种“只望成功,不谈失败”的教育,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能使一些学生发挥潜能、走向成功,但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学生一遭失败便惊慌所措,如到了世界末日般精神崩溃,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这与学校及家庭过分强调“成功”而欠缺“人性”的功利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报道称,英国教师职业协会曾建议将“失败”这个概念从教育体制中删除,他们认为没有比失败更能导致失败的了。但这一建议遭到了绝大多数专家的反对。因为失败无处不在,比如,达不到自己的预定目标,未能如愿完成任务,某方面成绩不如他人等等。可见,失败是人生的常态。
造成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失败也有不同的情形。我们要避免那种不愿付出努力、不敢挑战自我的失败,对即使尽力仍无法避免的失败则应坦然面对,要引导孩子有一种“努力了就是一种成功和进步”的积极心态。回避失败的教育,必定是脱离社会与现实生活的教育。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孩子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积极的态度,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会孩子正确面对失败,摒弃“输不起”的思想,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这种教育会使孩子更清楚地認识到自己的优势、不足以及可能性,并且明白,失败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经历,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失败是一个事件而非一种状态,人人都经历过,但没有人是永远的失败者。唯如此,当孩子在现实社会中遭遇失业、失恋、失意、失利时,就不会悲观绝望,而是勇敢地寻求机会,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