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刚
语文教师大概是学校中最辛苦的人,若问辛苦何在?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苦于批改作文!”尽管叶老生前就说了教师改作文“徒劳无功”,主张“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但习惯势力仍然束缚着许多教师的手脚,不能从“全批全改”、“精批细改”中解放出来。
“有作必改”,必然影响到多练,使大多数语文教师只能每两周才布置一次作文,就学生作文能力的锻炼说,这实在太少了。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说,实在太重了。由于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忙于改作文,自然就没有时间深入钻研教材和进行业务上的进修,这更影响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
船到弯处需转舵。作文教学如同一只帆船,在百舸争流中,应不断窥视方向,遇弯转舵,顺风扬帆,才能胜利到达彼岸。面对目前日益突出的作文批改问题,这个“舵”该咋转呢?
一、全部收阅,批语简要
全部收阅,收阅了以后再选出有代表性的,拿出来讲评。也不是精批细改,有的只是加简单评语,错别字划一划。不通句子,三言两语。抓主要东西给学生点一下,然后再给他自己去看。这不是图省事,因为,改作文从错别字、标点符号、各种病句、分段布局、谋篇立意都进行详细地修改和增删改换,批语呢,总批、眉批、旁批、行批等样样俱全,这固然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负责的精神,但是,投入这样大的劳动,不一定得到相应的效果。再说,教师也透不过气来。
二、因人而异,逐步提高
十指伸出有长短,山中树木有高低。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批改作文要因人而异。对好的作文要锦上添花,使它更好一些,学生才满意。如果只是一般批改,好的学生“吃不饱”,这就要求批改者在文采方面再修饰一下,在立意上再锦上添花。对于习作差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现有水平上去提高。试想,一篇错别字通篇皆是、病句连篇的作文,批阅者对此视而不见,却要求习作者在选材和构思上提高,这不是脱离学生的实际吗?根本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闻一知十,举一反三
这是作文教学的目的,不然的话,教师这一次改,学生下一次照猫画虎也不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也就无从谈起。作文是抓大问题。什么是大问题?有人说,字词是小问题,篇章结构是大问题。对此说法,我不敢苟同。比如说:“具体”一词的“具”吧,如果在一个班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对这个字的上结构里面只写成两横,那就是大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希望学生回忆,还有哪些字在书写时,易犯类似错误。
四、有所侧重,解决要点
教师整天埋在批改堆里拔不出来,细批细改出来,发下去,学生大多也只是看看分数和评语了事,受益不多。当然,不是说绝对没好处,而是说,所花的代价与收到的效果太不相称了。再说,你精批细改,巨细无遗,改得一篇习作面目全非,学生会产生逆反心里,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热情也就无从谈起。基于此,我认为每次作文批改力求侧重解决一、二个主要问题,这样做事,不但能够为评讲提供方便,同时也能为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五、下水作文,示范写法
语文界一直提倡教师下水作文。每次作文,我必先下水——试写。在写作中反复推敲、琢磨讲评的内容,我大多是自写自评,给学生示范思路。例如,去年我的一篇下水文《我逐渐了解了他》,文章写好后,我就给学生介绍此文的命题选材、谋略布局、结构层次。因为自己写的文章自己体会最深,因而容易讲得亲切,学生感受也就比较具体深刻。学生在听后都写了有针对性的课堂总结,也对文章写作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认识,为日后写作素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形式多样,培养能力
批改的形式最好多样化,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面批,教师可以在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中,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做好工作,这是其他方式不能替代的。如举办“作文角”也是个好办法,挑几篇好的作文在班里或学校画廊展出。学生看到自己辛苦写出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认可,定会上进,师生间的情感也会“尽在不言”中了。
此外,教师可以考虑同差生谈话的问题。如何同差生谈话呢?我认为需尽量用肯定的语言平和自然地与他们交谈。如:“我觉得你很聪明,如果学习上再加把劲肯定能把成绩搞上去。”“我听数学老师反馈,你上课听讲好多了!”“XXX你这一段时间表现不错,大有进步。”把一些本来要批评、劝说的意思化为肯定的评定语言,启发差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差生难得听到“肯定”的话,对他们多一份“肯定”,就是促使他们增加一份自信心,自信心往往是转化差生的第一秘诀。另一方面,还可开设“作文门诊”,让学生做习作“医生”,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
諸如此类,不一而足。当今,课改的大潮冲击着陈旧的观念,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面对这风雷激荡、蓬勃向前的形势,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树立盼等月亮,不如自点蜡烛,坐待宽松,不如自练内功的思想,要思考、探索、实践、寻求能跟上时代步伐的作文批改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