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建模思想,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2018-12-15 22:32邱茹梦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模型思想小学数学学生

邱茹梦

【摘 要】 数学建模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描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知识融会,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提炼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和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学生

张奠宙教授在所著《数学教育学》中指出:“数学内容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模型,数学教学正是数学模型的教学。我们的目标应使学生会从现实材料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将此类模型用于新的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人们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是一种富有探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求知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引入生活经验,体会模型思想

生活与数学有着广泛的链接和联系,生活才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数学的宝贵财富,也是拉近数学与学生距离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构建数学的模型,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可视化,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扩大知识面,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进一步提供载体。

在教学等式与方程时,新课伊始,教师出示了一架天平,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教师所吸引,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只见教师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了一个10克的砝码,学生们发现此时的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教师趁势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天平现在的状态,学生们经过思考后,争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①运用文字进行描述:天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10克的砝码,所以相等。②画图表示。③用等式表示:20=20。显然,这几种方法都可以表示天平的状态,但哪一种更简洁一些呢?学生们经过比较,都觉得第三种表示方法简单、直观、有效。这时,教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2个100克的砝码,在天平的右边也放了一个200克的砝码,提问现在的状态又应该怎样表示?“100+100=200”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教师顺势将天平左边托盘中一個100克的砝码,换成了一个重量为X克的苹果,这时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该怎么表示出天平现在的状态呢?“X+100=200。”显然,教师借助学生生活中的经验,成功地构建出了方程的模型。

上述案例,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内化了方程的概念,提升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牢固构建了数学的模型。

二、设计操作活动,感悟模型思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渐渐淡出了舞台,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已经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挥指尖智慧,让学生的思维逐步上升,构建出数学的模型,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立体图形是小学数学课本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呈现结论,而是让学生拿出准备的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然后根据自己所拼的长方体,想一想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们听了教师的话后,非常的兴奋,立即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然后争着进行了汇报:

生1:拼的长方体长5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一共用去了40个小正方体,因此它的体积为40立方厘米。

生2:拼的长方体长3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用去了9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为9立方厘米。

生3:我所拼的长方体长4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用去了36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为36立方厘米。

……

教师点拨,通过拼一拼、看一看,所拼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着怎样的关系?长方体的体积该怎么求呢?通过动手操作和问题引领,完成了“长方体体积=长×宽×高”的建模过程。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进行直接讲解,而是为学生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获取知识,构建出体积计算公式的模型,这比教师直接告知,效果要好得多。

三、运用有效练习,拓展模型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也需要“模型”思想的指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的思维更顺畅,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练习:①建筑工地上,有一堆钢管,一共有10层,第1层有4根,第10层有13根,每相邻两层相差1根,这一堆钢管一共有多少根?②1+2+3+4+…+100= ③2+4+6+…+30=……这几个问题,不是机械、重复地计算梯形面积,而是帮助学生构建“梯形面积公式S=(a+b)h÷2”这一模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现实的数学问题找到知识的生长点。

上述案例,教师巧设练习,让学生构建数学的模型实现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悟模型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也使数学模型的外延得以丰富和拓展,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潜心研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策略,重视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与孕育,并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模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灵动学生的思维,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波.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策略[J].考试周刊,2018(14).

[2]孙崇英,韩丽娟.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J].华夏教师,2017(05).

猜你喜欢
模型思想小学数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明暗交织话建模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探数学模型思想的构建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