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红君
(沈阳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辽宁 沈阳 110033)
重症监护室中的患儿较其他病房患儿情况特殊,其治疗的依从性明显低于成年人且患儿的抵抗力较差[1],病情多为严重危险、并发症多,而且30%~70%的患儿具有心理烦躁、焦虑及恐惧等负面的情绪,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康复[2],儿科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的劳动强度更大,难度更高[3]。本次主要探究分析优质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患儿心理问题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旨为临床有效护理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重症监护室患儿128例,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本组研究开始实施。纳入标准:近1个月内未发生过可能影响患儿情绪状态的家庭或个人事件;患儿可以与医护人员进行,手势、文字、语言等正常的交流;无精神障碍;重症监护室的时间不小于5 d;患儿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情严重死亡的患儿;意识不清的患儿;因经济原因中途放弃重症监护回普通病房的患儿。所有患儿中有68例为男患儿,有60例为女患儿,对照组患儿64例,其中有35例为男患儿,有29例为女患儿,年龄最小3岁,最大12岁,年龄均值为(7.5±2.6)岁,观察组患儿64例,其中有33例为男患儿,有31例为女患儿,年龄最小3岁,最大12岁,年龄均值为(7.6±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对患儿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康复指导、进行相关药物治疗、心理安慰以及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病情等基础性护理,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给予患儿优质护理如下:①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患儿进入重症监护室后与熟悉的家人分开,对陌生的医护人员及环境会缺乏安全感,会产生焦虑和被抛弃的感觉。采取多种方法安慰患儿,根据患儿的不同个性特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对意识清楚的患儿给予及时可定的鼓励,强化患儿的自尊,自信心,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4];患儿家属绝大多数对疾病缺乏知识,对和患儿的分离产生恐惧、不信任、怀疑。护理人员及时向家属接受患儿的病情,疾病的发展过程及治疗方案,在探视前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缓解家属的紧张心理,鼓励家长对其孩子有信心。用家庭的温暖改善患儿的恐惧和焦虑感,将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②改善环境护理:为患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温度适宜,每天消毒。将各种仪器的报警声尽量调节到最小,以免加重患儿的负面情绪。③加强护理质量的管理:加强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培训,根据护士的工作资质和年限的不同给予个性化的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意识和职业道德;基本和专科监护技术的培训;专科常见重症监护及急救护理技术的培训及格系统常见危重病的监护。通过培训熟练掌握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的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沟通能力,增强护理人员的爱心和责任心,以减少患儿及家属的焦虑和不安。
1.3 评价指标:①两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满分100分。护理人员不在场的情况下,患儿及家属根据卷中问题及综合情况给予最后的评分,评分不少于80分为满意。②对患儿护理后的睡眠质量采用医院睡眠问卷SMH进行评定,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③对患儿的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SAS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分值越高焦虑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及家属满意度的比较:对照组满意的患儿及家属52例,满意度为81.25%,问卷评分为(80.6±3.8)分,观察组对照组满意的61例,满意度为95.32%,问卷评分为(94.2±3.6)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睡眠情况分析:两组患儿未进行分组护理时SHM评分、SH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经过不同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评分均显著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评分降低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护理专业是对人类的关怀,包括社会,心理,躯体的全方位照顾[5]。儿科重症监护室中,由于患儿身处陌生的环境,又与父母亲人分离,自身的病情危重,再加上噪音光线及常规侵入性操作的刺激,家属探视的时间少等因素均可导致患儿的恐惧,焦虑及疼痛等不适感,影响病情的恢复,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6]。这就要求儿科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临床操作技能,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突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护理人员更深度的学习,培训相关的知识,为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护理干预前后SHM评分和SAS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护理干预前后SHM评分和SAS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SHM评分 SAS评分时间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9) 19.8±3.2 16.3±2.8 59.4±5.6 48.6±4.7研究组(n=39) 20.0±2.7 13.2±3.1 59.6±5.8 39.8±4.4 P>0.05 <0.05 >0.05 <0.05
在本文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护理,其SMH评分、SAS评分与采取优质护理的观察组相比均要高(P<0.05),且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对照组81.25%又明显低于观察组95.32%,结果与郭媛媛[7]研究优质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效果的结果相符。表明将优质护理应用于儿科的重症监护室可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改善患儿的睡眠及焦虑恐惧的负面情绪,促进了患儿康复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