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炜
〔关键词〕水浒;解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4-0079-02
很多水浒迷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在整部书中戏份不多的神机军师朱武,比号称《智多星》的军师吴用更有智慧。尽管他没有进入三十六天罡序列。至少,在与人沟通、做思想工作这一点上,朱武比起吴用,毫不逊色。
作为《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山大王,朱武一露面,就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沟通才华。让人叹服。也从一开始奠定了水浒故事的一个基调:沟通有技巧,胜过枪棒拳头,抵得雄兵百万。原著中说朱武:能使两口双刀,虽无十分本事,却精通阵法,广有谋略。
“虽无十分本事”让人不免失望,“广有谋略”却又让人心怀期待。
出场时,朱武和白花蛇杨春和跳涧虎陈达共同占据少华山为王。有一天,陈达提议要到华阴县“借粮”。但朱武和杨春说,途中要路过史家庄,那里有个九纹龙史进,不是善茬儿,最好别去招惹。陈达不听,以身犯险,果然被史进生擒,要被拿去送官。朱武和杨春想要营救陈达,却奈何武功不济。没办法,朱武只好“智取”,最终,用一番精心设计“征服”了史大郎,不仅达到了救人的目的,而且和九纹龙拉近了关系,为日后的结盟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礎。
这个情节中,朱武的“表演”可谓是影帝级的。透过字里行间,你会发现,这不仅是一个高效沟通的经典案例,而且对于我们拉近与逆反期孩子的距离,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
话说朱武和杨春为救陈达,定了计谋,下山来到史家庄。此时,抓了陈达的史进正“忿怒未消”,听说朱、杨二人前来,怒道:“这厮合休!我教他两个一发解官!快牵过马来!”
看,此时的史大郎,不正是个莽撞少年?
谁知,刚出庄门,怒气冲冲的史进却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只见朱武、杨春,步行已到庄前,两个双双跪下,擎着四行眼泪。
朱、杨二人的这一连串动作很有意思:步行——跪下——擎着泪。尤其是这个“擎”字,简直绝了!且不说这是真义气,还是秀演技,朱武这条“苦肉计”,一上来就是满分。正准备厮杀的史进被这场面弄懵了。心一下子软了下来。这就为后边的进一步沟通创造了条件。
读者都明白,朱武这是在“主动示弱”。
话说,这“主动示弱”在沟通中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在亲子沟通中也是如此。
在很多家庭里,强大的父母,弱小的孩子,成为亲子互动模式的常格。然而这样的模式很容易增加孩子消极的自我体验,从而成为自卑、负性情绪的来源。
成长欲望,存在于每一个生命当中。弗洛依德称之为“生本能”,蒙台梭利则叫它“精神胚胎”。这种欲望,可以让孩子主动成长。如果父母处处表现得无所不能,孩子成长的动力就是被压抑和弱化。亲子关系也会变得紧张,甚至对立。
《倾听孩子》一书的作者惠芙乐·夏洛蒂曾建议爸爸妈妈们:“父母应该每天给孩子半个小时的亲子时间,在这半个小时里,父母要放下成人的架子,与孩子打闹成一团,任凭孩子扮演强大的角色‘驾驭自己,借以帮助孩子释放白天在成人世界中积累的弱小感,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密切。”
所以说,“主动示弱”,是给予孩子主体意识,至少是拉近亲子关系的最有效手段。
二
看到这一幕,史进的敌对情绪马上削弱了。书上说:史进下马来喝道:“你两个跪下如何说?”
看史进放下杀气,朱武这才把“擎”着的眼泪落下来,哭着说:“小人等三个累被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当初发愿道:‘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虽不及关 、张、刘备的义气,其心则同。”这又是一招——类比举例,移花接木。
“虽不及关 、张、刘备的义气,其心则同。”朱武这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实际上是通过举例的形式,用刘、关、张桃园结义这一佳话为自己背书。
就是说,俺们少华山兄弟三人是最讲义气的,与刘、关、张三兄弟是一个性质。你要是伤害了我们,那就是在亵渎前辈英雄啊。
果然,年少气盛的史进心动了:“他们直恁义气!我若拿他去解官请赏时,反教天下好汉们耻笑我不英雄。”这就是朱武的沟通技巧,通过案例,于无声息中,增加了谈话内容的内涵和深度,让人无法拒绝。
亲子沟通中,亦是如此。父母要学会在谈话中举例子,用孩子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人物或事件来帮助他完成对谈话内容的认同。
比如,一位妈妈在引导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服时,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道理,可孩子无动于衷,依然“衣来伸手”。偶然的一次机会,母子俩聊起动画片中的巧虎,孩子兴致很高。妈妈见状,便抓住机会,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动画片中,巧虎自己穿衣、吃饭的内容。果然,第二天,妈妈什么都没有说,孩子就主动要求自己穿衣服了。
这是榜样的力量,是正面引领的作用。在与孩子沟通时,适当加入一些影视剧、名著中的正面案例,从事件主体上首先赢得孩子的心理认同,再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
莽撞的史进,此时不仅已经放弃了进攻,而且对义气为重的朱、杨、陈三人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意。这时,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朱武继续进行心理攻势。他说:“今日小弟陈达不听好言,误犯虎威,已被英雄擒捉在贵庄,无计恳求,今来一迳就死。望英雄将我三人解官请赏,誓不皱眉。我等就英雄手内请死,并无怨心!”
一连三个“英雄”,让史进终于放下了心底最后一道防线,爽快地说:“你们既然如此义气深重,我若送了你们,不是好汉。我放陈达还你,如何?”而朱武呢,反而没有顺水推舟,而是以退为进,说道:“休得连累了英雄,不当稳便,宁可把我们解官请赏。”
又是一个“英雄”!这番退让和恭维,不仅让史进坚定了释放陈达的决心,而且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史进随即放了陈达,邀请朱武、杨春进庄,大设宴席,共同把盏。
在这一小节中,朱武的策略是:用赞赏替代要求。他一口一个“英雄”地叫着,很容易地点燃了史进心中的豪侠之气,进而促使他去做有利于双方的事情。
鼓励孩子也是这样。用适度的表扬、赞赏代替对孩子的具体要求,他也许会做得更好。马克·吐温曾说过,“一句赞美的话,可以让我充实地活上两个月。”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被认同的需求。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赞美的语言都犹如有魔法的精灵。
换位思考,谁愿意成天面对一个刻薄、挑剔的人?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是从表扬中被激发出来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无需再举。
当然,最好的表扬,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孩子的能力。这一点也必须引起重视。
四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至此,朱武凭自己影帝级的“演技”,不仅救了兄弟,而且化敌为友,把史进从自己的对立面,拉到了身边。同时,这段故事让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舌头的威力到底有多大,沟通的技巧到底有多重要。
施耐庵把这一段放到开篇,也许正是想说:只要沟通得力,学会示弱,懂得举例,善用赞赏,干戈总能化为玉帛。放到教育这件事上,面对叛逆期的孩子,神机军师的这一番“表演”,你我都不妨效仿一试。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潍坊,2610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