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别于传统《植物学》课程,根据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和优化《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对其进行合理课程定位,同时对目前教学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园林植物学》 课程优化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23-02
随着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园林植物学》代替传统《植物学》课程,成为该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如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苗圃、盆景艺术、插花艺术、生态学、草坪学等)的顺利学习需要该课程所教授的知识作为基础,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园林专业学生形成有序完整的园林植物知识体系,以及培养学生园林植物规划与养护技能。区别于《植物学》课程,明确及优化《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迫在眉睫,考虑园林专业的课程结构,对《园林植物学》课程进行准确定位,是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 。
1.教学目的优化
传统《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侧重于植物微观知识和实验室操作技术培养,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种子和幼苗,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发育和形态结构,生殖器官发育和形态结构,重点掌握与植物分类息息相关的六大器官外部特征,掌握各器官特征描述的专业术语;系统分类上掌握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结构特点和分类等,重点掌握华南地区常见代表植物;能力和技能方面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做植物标本的能力,以及对植物形态结构独立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认识校园及湛江主要公园常见园林植物的能力,为分析和解决园林植物问题提供学术上的依据,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2.教学内容优化
2016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之前,寸金学院园林专业的《园林植物学》课程定为64课时,其中理论课时48,实验课时16。教学内容与传统《植物学》课程并无区别,包括细胞水平、器官水平、分类等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植物形态、结构、生长 发育,植物与功能的关系,植物界系统演化的规律,植物的类群、分类,常见植物的识别等等,内容繁多,重点不够突出。经过修订,目前该课程总课时为48课时,理论课时36,实验课时12,教学内容以园林植物的六大器官形态结构为基础,重点突出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发育和结构特征理解与描述,以及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发育和结构特征理解与描述,特别是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
3.教学方式优化
3.1 理论教学
对于刚接触园林专业课程的同学来说,会觉得《园林植物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想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则需要有趣的教学,而笔者认为,有趣的教学应从手段开始。《园林植物学》本身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感官性,而且课程的知识点多、系统性强,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十分适合该课程。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等优点,让学生通过图片或视频更加直观地学习该课程,同时加上实物展示,传统教学手段更加具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若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那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只是由原来的“人授”变成“机授”而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下降。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由以前的“老师为主”变成“学生为主”的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语言生动、幽默,这样能吸引学生。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上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并渴望答案,然后经过努力得到解决的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需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思考的的能力。还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其上台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
3.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园林植物学》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植物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的进一步提高。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前教师先调查各实践地点的常见植物种类,实践教学时,提出观测要求,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调研,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去观察植物的特征,最后集中学生边观测边进行现场讲解,并解决学生的问题。实践后要求学生人手做一份实践报告,加深其对植物的记忆。实践前、中、后的环环相扣教学,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过多所带来的低效率讲授,不但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季相变化明显,仅靠课时有限的实践教学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种植物的特点,平常的观察和积累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开设第二课堂活动是有必要的,比如积极与校外植物实践教学基地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学生在校内外实践导师的指导下能更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教研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园林植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4.考核方式优化
《植物学》课程考核内容是偏向于植物微观方面(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等),这种考核内容明显不适合《园林植物学》课程,《园林植物学》课程考核内容应该偏向于宏观方面(植物的外观形态、生长习性等)。考核不仅是反映学生对课程掌握的程度和和学习的综合成果,更重要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目前,《园林植物学》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出勤率、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这三部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不够重视,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导致学生通过考前死记硬背的方式轻松通过考试,使学生养成一种为考试而学习的“重结果,轻过程”的习惯,难以反映学生对课程掌握的真实程度。因此,为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课程考核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考核内容可以分为考勤占20%,平时成绩(包括理论课堂表现、实践课堂表现、作业、实践技能操作等)占40%,理论与实践考试成绩占40%。这种考核制度可以更加公平、合理、客观的评定学生的成绩,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理论及实践的重视程度。
5.结语
笔者基于多年教学积累总结的基础上,顺应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园林植物学》这一园林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重新优化定位,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使之適应市场上对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储备需求,计划下一步的课程优化方向是通过项目化创新教学,有效把理论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块。
参考文献:
[1]秦忠民.园林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天中学刊,2012.(2):105-106.
[2]赵霞、彭勇波.高职院校园林植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30-31.
[3]杨柳.高职园林植物课程设计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5):175-176.
[4]李翠芬.《园林植物学》教学初探[J].中国科技创新导报,2007(464):27-28.
[5]金雅琴.关于提高《园林树木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6):68-69.
[6]林广思.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3):102-105.
[7]仲艳丽.提高《园林植物学》教学效果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48-51.
[8]刘龙昌.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应用类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1):72-74.
作者简介:
谢秋兰(1980-),硕士,讲师,从事园林专业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