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悦 林森
摘 要 由贫困所带来的现实与心理双重压力阻碍着高职学生个性成长以及职业生涯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揭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高职贫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贫困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1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及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多方面探寻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运用到学校中就是,教育并不是一味地检查和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而是要理解他们的心理,要能够发现并多与学生交流其本身具有的积极力量,只有对学生的积极力量进行有意识的鼓励和培养,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缺点,并取得进步。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做好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不仅在于提供有限的经济资助,还要授人以渔,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培养他们健康的就业心态,构建良好的职业生涯。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对贫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本文参考并改编《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Survey Questionnaire)问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和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等四所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400份,实收325份,回收率81.3%,有效问卷306份,有效回收率76.5%;回收调查问卷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是频数分析和交叉分组下的频数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就业心理呈现以下情况:
2.1就业认知明显不足
问卷显示仅有17.41%的学生对就业的意义有清晰的认识,30.74%的贫困学生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28.09%名学生认为很难取得合适的岗位。由于家庭经济的重担和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贫困家庭的家长往往在子女教育方面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或文化知识,他们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情感和心理上的关怀与支持,日常交流中亦难以在职业发展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或建议。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查,而在实践技能、专业认知、职业发展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识流于表面,模糊不清,缺乏清晰的职业定位。
2.2求职动机相对单一
作为求职的首要参考因素,45.40%的学生选择了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而选择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作贡献的学生仅占2.94%。在影响就业的因素中,60.73的人认为家庭经济状况是主要问题。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制约, 物质性动机在他们择业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多数学生愿意放弃对口的专业和长远的发展机会以满足当下的温饱需求。实习期间,如何支付房租、水电等基本开销成为了贫困毕业生的首要问题。为了维持当下的生存需求,他们不得不首先考虑工资底薪、住宿伙食等物质因素,而降低对专业匹配、发展平台、个人兴趣等因素的考虑。
2.3就业压力日趋沉重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13.73%的学生认为就业问题给自己的心理负担很重,41.50%的学生感到压力较大。考虑到求职未果的情况,43.35%的贫困学生打算从事短期兼职以应付生活开支,等待就业机会,考虑自主创业的比例占9.15%。困难的家庭条件给高职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了种种考验,在校期间许多学生需要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从事兼职来补贴日常生活开支。大部分贫困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但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支持和恰当的指导建议。
2.4心理危机问题严峻
如果就业情况不太理想,28.43%的学生会感到强烈自卑,认为自己很没有用;14.71%的学生会对专业、学校或家庭有抱怨;18.95%的学生因此而感到时运不济,郁闷不已;30.07%的学生会感到心情烦躁,十分焦虑不安。长期处于在多种压力因素的影响下,部分贫困大学生也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个性问题,例如自卑、防御、敏感、多疑、冷漠等,这样的心理在大学生活中极易被凸显和放大,从而制约了他们今后的成才和发展。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积极心理学虽然处于不同领域,却有异曲同工之处,重视帮助个人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开发个人的潛能,重视培养个人积极的心理品质,以追求人生幸福,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由于两者内在本质的联系相辅相承,使得对其交叉领域的研究成为可能。在高职贫困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启发。
3.1转变就业指导理念,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实现幸福的人生应当具备五个要素:积极的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即著名的“PERMA”理论,该模型从更深层的角度理解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并且每一部分都可以进行实际测量。
PERMA模型中的五种要素无疑为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P”积极情绪,是指个人在从事某一项活动或是工作的过程中是否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E”投入,也叫做“沉浸感”,指人们在全身心投入到某件喜欢或擅长的事情时会失去对时间的感知能力。”R”人际关系,人类是社会动物,在与其他个体的联结中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会与他人保持深刻、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M”意义,当人们将自己完全投入到某件事或意识到某事物比自己更加重要时,会体验到一种无法替代的使命感。“A”成就感,当成功完成某个目标、变得更加优秀时,人们实现了内心的成长,正是这种获取成功和达成目标的驱力,促使贫困学生克服困难,力求上进,积极主动地做好求职准备。
PERMA理论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不仅仅是帮助贫困学生顺利谋求一个职位,更重要的任务在于指导他们根据“五种要素”合理分析自身情况,正确看待求职历程,进而帮助学生找准职业定位,激发人生理想,重构个人幸福感。
3.2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工匠精神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质、创品牌”。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单位的用人观念都会随之转变,“工匠精神”将成为普遍追求。
积极心理学用“flourishing”感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概念,指人们专注于PERMA模型的每一个方面以及建立起一种坚固的主观幸福感时所处的一种状态。高校贫困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的意义除了提供良好的收入和待遇,还在于是否能够发挥自身的天赋和优势、建立起一段深刻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感到愉悦和乐趣以及为世界做些有意义的贡献。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也要加强专业文化的打造,把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植入到日常专业教学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尊敬专业,发自内心地产生职业认同感。从专业中找到乐趣,发现自身价值,产生满足感并最终真正地拥有一份高质量的生活。
3.3完善就业咨询体系,提供多元化支持
大学是校园生活转变为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及时的就业咨询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学重视人际交往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强调个人的成才发展离不开外界积极可靠的支持。对于贫困学生而言,学校温暖的关怀和教师恰当的指导就像是一盏盏明灯,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在求职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还能激发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心,增强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公共意识。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搭建符合学生需求的就业服务平台,定期安排资深专业教师、就业导师坐班咨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咨询服务;针对不同专业组织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纳入更多最新的就业政策、职业法规、行业形势等内容,缩小贫困生的就业认知差距;对于即将就业或创业的贫困学生提供必要的扶持和补贴,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工作,稳步走向社会。
3.4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问卷表明,部分贫困学生在情绪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方面相对不足,对于学习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抑郁、沮丧、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时缺乏良好的应对策略,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加强对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能够多做纵向比较,少做横向比较,要学会自我激励,勇敢的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在学习和就业问题上出现消极的情绪时,要找到合理宣泄渠道,比如,学会主动向同伴倾诉、向老师家长求援。当感觉心情不好时,除了努力寻找问题原因,还要设法表达。与人当面交流、文字交流都是好办法。要学会将消极的情绪转向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方向上来。鼓励贫困学生积极的参加体育、文艺以及其他健康的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在多个维度上发掘自身价值,建立客观认知,用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