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不是炒概念

2018-12-14 06:17王文
财经 2018年29期
关键词:金融绿色发展

王文

在经历了业内普遍认定“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元年”2015年后,绿色金融在中国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作为G20峰会主席国将“绿色金融”首次写入2016年G20领导人公报中,在2018年阿根廷G20峰会上再次写入后,利用金融杠杆原理保护环境、将更多资金引入生态行业的“绿色金融”已成为全球金融业的一个时尚词,乃至于近期一些声音认为,绿色金融是“下一个风口”。

但想起几年前P2P等互联网金融业态都曾被视为“风口”,新概念层出不穷,笔者认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是炒概念,绝不能大干快上、野蛮发展。

绿色金融,不能一哄而上

“绿色金融”一词在中国最早于1995年出现,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并未引起重视。

2015年,伴随着“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和“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落实,中国绿色金融逐渐呈现出全面提速的良好态势,对内持续助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对外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话语权,为中国崛起提供“弯道超车”的可能。

2015年底,“绿色金融”写入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其中明确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构建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战略正式形成。20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中国绿色金融的全面推行进行试点探索,标志着中国地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正式进入落地实践阶段。

2017年8月30日,中央深改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绿色金融”写入,标志着“绿色金融”已成为党的执政方略的长期重要内容。

在国际上,中国积极推动绿色债券在国际市场上的发行,并带动了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2016年中国债券市场上的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2000亿元,占全球当年发行量近40%,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很多国家首次制定绿色金融政策框架、首次发行绿色债券,这都体现了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中国、法国等8个经济体的央行和监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目前已经扩展到19个国家,推动各方在可持续投资、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加强合作。

同时,中国和多个国家在双边及“一带一路”倡议等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起,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由中国首倡,连续列入G20领导人峰会议题,由中国人民银行担任共同主席的G20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连续三年完成了G20绿色金融综合(可持续金融)报告,相关的政策建议分别写入了G20杭州峰会公报以及G20倡导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金融业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笔者作为绿色金融研究圈的人士与国际上频繁沟通,多数专家认为,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资金、更多的主体、更多的关注参与到绿色金融中来,但用一句老生常谈的句子来描述绿色金融不为过,即“绿色金融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和主体,需要从全局出发,着眼于长远,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穩妥有序地推进和引导,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如果一哄而上,其结果只能是一地鸡毛,诸如P2P理财的爆雷。

绿色金融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首先,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长期性特征。绿色金融体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主要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其发生、发展、成熟需要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浅到深的逐步发展的较长过程。例如,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原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全面进入中国环保领域。经过十年的发展,截至2017年底,中国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8.53万亿元人民币,占各项贷款的9.00%。与2016年底相比,绿色信贷余额增长了1.02万亿元人民币。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绿色金融研究团队作出的绿色金融需求“低方案”测算,2014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每年的绿色金融资金需求为3万亿元人民币。缺口明显,预示着我们要从长期的角度来推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其次,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艰巨性的特征。绿色金融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环境的外部性问题,为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金融工具和手段。因此,它受到环境与金融两方面的制约。

一方面一些环境问题的技术机理未明,尚待探索;一些环境问题的经济成本高昂,需要发展可行的技术和经济手段才能大规模应用;一些环境问题的社会矛盾难以化解,需要推动人们的理念、意识和行为的教育提升。

另一方面金融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绿色金融业务涉及对融资企业绿色(环保)业务信息的判断、环境风险的评估和产品服务的定价,专业性很强,需要环保技术、法规和金融兼备的复合型能力来实施。不少金融机构严重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也不具备相关的系统设施和知识储备,难以从生态环保技术角度对绿色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识别、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绿色信贷激励不强,尚不足以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战略性转向绿色业务。

此外,目前国内的相关机构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主要采用引导性、指引性的措施,而非强制性、考核性的监管,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支持政策,一些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效益考虑,对于进入绿色金融这一新业务领域存有担忧。

第三,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社会上有舆论认为“应降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导致一些人对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怀有疑虑心态。某些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被发现存有环保违法违规行为,引起环保组织提出“洗绿”的质疑,要求强化环境信息披露,促进对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协调。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这一中国近年来最重大的对外倡议中,中国已经提出要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如果绿色金融的发展在其中产生重大问题,可能不仅导致一些重大的生态环境事故以及灾难,还可能给中国已经树立的“负责任全球大国”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对中国的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绿色金融,须全、实、严

有鉴于此,社会应该热切欢迎各界有识之士投身于绿色金融事业中来,但不要盲目乐观,抱着“赚快钱”、“炒概念”的态度来过把瘾。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综合考虑、稳妥实施。

一是全。全面研究分析绿色金融涉及的各个环节、链条、产业,发掘和自身相契合的点、线、面,形成合理预期,建立目标方案,排查风险点。“绿色”已经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全社会都在向绿色化转型过程中,取得绿色金融的支持,将成为绿色化转型的加速器,需要从系统、全面的角度看待,找准切入点,以利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实。绿色金融的最终目标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相关政策、工作和措施要落到实处,应指向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虽然一事一物未必能够直接与生态环境挂钩,但是如果没有实际的成效,天蓝水绿土净的成果人民群众没有感受到,老天爷也必然不接受,绿色金融将成为笑谈。

三是严。绿色金融得到全球关注,获得极大的发展,对其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什么是绿色?怎么认定为绿色?这关系着绿色金融的内涵与外延。我们欢迎各方对此形成大讨论、大辩论、大争论,在此过程逐渐凝聚、形成全民对“绿色”的共识,而少用慎用“绿色”笼统说法,多用广用具体事实性的数据、信息和资料,避免误导和混淆。

总之,正确认识“绿色金融”的特点,在整个社会致力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脉动中,穿上跑鞋、做好热身、调整呼吸,一起参与进去,可能是迎接这场“绿色金融”风潮的最佳姿势。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编辑:袁满)

猜你喜欢
金融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P2P金融解读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