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筑改造浅谈

2018-12-14 07:29
中国勘察设计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乡土特色建筑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住建部下发《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乡村振兴”与“设计下乡”成为行业关注热点,也为美丽乡村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呼应“设计下乡”的中央号召,传统乡村尝试着以功能重组转型和空间重构的方式来激活乡村发展与重生,从城乡规划层面和建筑改造层面统筹激活乡村活力,以延续历史、保留生活、适应变化,助力乡村振兴。

总体改造策略

为响应“乡村振兴”与“设计下乡”的中央号召,传统乡村尝试着以功能重组转型和空间重构的设计方式来激活乡村发展与重生。

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政策,村落改造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李兵弟提议要建设富裕小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制定达到“留青山,保绿水,沿乡规,记乡愁”的乡村规划。[1]当下,许多乡村建筑的外部形态受到城市化风格的影响,趋近于相同的模式。传统的侧重于空间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速度-规模型的物质规划已经难以适应新型乡村的建设要求。专家学者提出的“民生为本、多元参与”、“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等观点正在积极影响着美丽乡村的建筑改造策略。

乡村建筑改造上位依托于乡村规划下的乡村聚落设计,其包含了整合建筑空间环境、重新定义使用功能、形态风貌改造。根据其现状的不同情况可以归类为以下四种处理策略:

保护为主

以保护为主的乡村建筑改造,主要是针对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与修缮等乡村建筑。鉴于其建筑形态以及建筑立面的品质好,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地还原其历史面貌或者是强化现有特征,使其文化影响得以延续。

新旧共生

目前,更多现存乡村建筑其建筑形态、建筑立面品质一般,但鉴于其当地传统施工传承工艺较为良好,因此,可以再结合现代设计手法的同时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建筑改造后保留传统的特色的同时增添了些许现代感、设计感,提升了整体乡村建筑风貌品质。

新旧共生的乡村建筑改造策略,选择性的将部分原始功能、材料等不能满足现代使用的房屋进行再生性的改造,满足较为理想的功能要求。新旧共生包括局部和总体的一致、内在和外在的延续、建筑和环境的融合、历史和当下的共存、技术与人的和谐、异质文化的共生。相似的建构手法或者同类材料的运用都不失是当下乡村建筑改造对历史的呼应。

新旧对比

新旧对比相较于新旧共生而言更强调“对比”一词,强调“新”和“旧”的视觉冲击。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形态对比、体量变化给人以新鲜感。其改造策略主要可以通过色彩的对比、材料的对比、形态的对比来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异同感。

建筑再生

在地性是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充分发挥运用当地现有的地域性文化、地域性材料、地域性建筑形态、地域性空间布局方式、地域性建造技艺都是对在地性融入到当下乡村建筑改造的完美诠释,可以将其应用于乡村建筑再生解决策略方式。运用现代科技和设计手法,将当地文化、地形、自然生态、建筑环境良好的建筑与当地的使用群体、生活习性、营造工艺关联起来,就是对在地性在乡村建筑改造中的紧密呼应。

近代乡村建筑中有很多欧式建筑,这些建筑形式是西方的,是比例、尺度、做工都缺乏考究与推敲。没有特色的、缺乏设计的混凝土小楼,缺失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质及在地性。对于此类型乡村建筑,其改造策略应该利用其现有结构,经过加建、改建,重新做出空间划分,大面积的改动其建筑立面色彩、材料、形态,将其改造成具有地域性的、本地乡土特色的建筑。

建筑外立面改造策略

当下乡村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大致归因为对“城市化”有失理智的谄媚以及对“传统化”缺乏客观严谨提炼的运用,这种盲目的快速复制式的乡村建筑改造方式,破坏了村落本身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珍贵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让原本淳朴、美好而又灵动的村落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与特色。简单的模仿、快速批量化的改造,丢失了不同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乡村习性的村落其特有的韵味,使美丽乡村改造本应使村落更加美好、灵动的初衷变成了千村一面的乡村立面复制,失去了它本身最为珍贵的独特地域性特征。

建筑的立面是形成街道空间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于村落街道的整体形象及特色至关重要,因此,乡村建筑的立面改造是营造美丽乡村中的重要一环。基于当下跟风现象泛滥,一些乡村建筑改造既没能体现我国丰富的地域特色,也没能延续优秀的地域文化,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因此,将传统民居中的乡土元素恰当地运用于乡村改造是改变当前 “千村一面”现象的突破口。

图1 改造前

图2 改造后

图3 改造前

图4 改造后

街道建筑立面现状问题

乡村街道建筑因为建造时间不同,受经济、文化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下,临街建筑立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沿街建筑风格多样化,既有传统老房子又有现代风格建筑;有正在新建或建成不久的质量较好的建筑,也有年代久远、建筑外观破旧不堪的老房子,建筑质量好坏差距较大。外立面材料、形式、颜色多样,混乱不堪,与整个大环境不协调。整个道路的沿街建筑和景观较为杂乱,既没有统一和谐的风格,也没有很好地突出本地地域特色。沿街建筑立面中的门窗、阳台、雨棚、女儿墙、栏杆、空调挂机和电箱等部分组成了风格迥异的建筑细部。还有些建筑搭建了一些很显眼的简易设施,这些简陋的附属设施与主建筑不协调,有碍街道形象。

建筑立面改造原则

合理协调原则

建筑外立面改造需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充分做好现场勘测和调研工作,用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待本土特色文化、建筑及环境的分析,在尊重现有乡村肌理的情况下有特色、有地域性地改造乡村建筑外立面。在改造中构建统一风格的同时,强调地域性街道特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街道。

文脉传承原则

紧抓乡镇发展的脉络,强调人与建筑和自然相互融和,把当代特色融合到现有的整体村环境改造中,尊重原始自然风貌和乡土文化的同时,理智客观地运用现代元素、设计技巧、建筑工艺,强化改造更新后街区的可识别性、地域特色和感染力,给村民营造亲切感和归属感。

远近结合原则

要考虑乡村的长期发展,重视动态的规划和建造方式,合理解决好乡村街道的更新与村民生活之间的关系,严谨客观看待短期旅游开发和商业开发利益与乡村长期自身建设与风貌保护的关系。近期改造侧重于建筑外立面、调整体量比例、统一建筑风格,使建筑与环境能够和谐共生;远期则是随着乡镇的进一步发展,对街道两侧商业建筑的开发建设提出理性的有长远规划考虑的控制性要求,保护乡村特色风貌,实现变化中有统一、新景中含旧影,让人们能领略到独特的地域文化,感受到乡村的蓬勃发展。

建筑细部元素特点及改造方法

建筑立面改造中的立面是指屋面、外墙面和建筑外墙上的门窗、阳台及附属物件。

门窗 在江南传统民居中,为了丰富平坦的建筑墙面,形式各异的门窗出现了。门窗上的装饰图案都体现江南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门窗形式以木质框架为主,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大面积的配以玻璃,小面积则以木百叶修饰。有些围墙为了传达江南气息,墙面适宜处开了窗洞,并根据当地传统文化以图案来修饰,使得墙体外观虚实交错。

例如,上海崇明区陈桥镇明强村的空置用房(图1)改造为村民睦邻点项目中,其门窗通过木质框架结合现代化low-e钢化中空玻璃窗为底,门和窗户上的构件充分运用了均质竖向的木百叶条修饰(图2),使改造后的睦邻点在便利现代化生活的需求的同时充满了江南气息,与周边场地人文环境很好地融为一体。

屋面 江南民居多以硬山两坡屋顶、清水脊做法较为常见,又称为“人字顶”。改造的乡村建筑多以二三层居住建筑为主,建筑高度与周边乡村肌理环境比例应协调,所以对建筑的高度不需要做大的改动,在建筑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将建筑的屋顶统一改为坡屋顶,屋顶瓦片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特色的青瓦。

在上海崇明区陈桥镇马桥村的乡村改造项目中,将重要景观轴线两旁的居民建筑风格各异的屋顶(图3)统一改造为“人字顶”或者“四坡屋顶”等具备传统江南特色的结构形式,颜色统一改造为青瓦白墙(图4),使改造后的景观轴线和周边建筑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周边乡村肌理良好的融合为一体。

外墙面 江南民居外墙面以白灰粉刷为主,故而,外墙面改造应传承江南建筑的粉墙黛瓦,素净典雅气质,外墙都以白灰粉刷,建筑底部则是以当地的特色青砖贴面较为适宜。

以上海崇明区陈桥镇圆东村为例,村卫生所及主要文化背景墙街道改造中,通过将街道两边的建筑外墙面(图5)统一改造为江南建筑的粉墙黛瓦,外墙白灰粉刷,建筑底部用以青砖贴面(图6),使其整体统一,具备清幽典雅的江南风情,同时成本造价低廉,改造效果明显。

披檐 有些建筑会在部分窗顶加设披檐,披檐除了能够遮阳避雨还能够形成一个半闭合空间,它与墙面形成的阴影与明亮的光线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空间的深邃感。对于已有的破旧的披檐和颜色材料与当地地域性反差较为强烈的,建议保留其结构和尺度,外表皮改用当地地域性材料和色彩。

栏杆 大多乡村建筑的阳台为了安全一般会设置外围围护结构,即栏杆。栏杆形式、材料多样。改造时,建议将原有阳台的欧式栏杆改造为中式木质镂空栏杆,为了丰富立面效果,还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挂落配饰来营造更为丰富的江南古典风格。

在上海崇明区陈桥镇马桥村的居民改造中,将风格不统一的各种欧式栏杆(图7)改造为统一的现代中式木质镂空栏杆(图8),配以粉墙黛瓦,细节的统一使得整体改造方案展现出更为精致的江南古典风情。

图5 改造前

图6 改造后

图7 改造前

图8 改造后

总结

原有历史价值较高的老建筑,应该凸显其历史价值使其成为历史的活化石,故采用保护为主、修护为辅的策略。对于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应融入更多新的创意,使老建筑焕发新的活力。对于完全没有历史价值且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老建筑,更倾向于利用其原有结构,用乡土材料改变其外观。

乡村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应该以体现地域性、乡土性为根本,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提炼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高识别性乡土元素,将其运用于建筑立面改造中,让人们在街道行走之时伴随着浓郁的乡土归属感。同是,还可以把具有本土特色的乡土元素运用到现代乡村改造更新中,把在地性融入到乡村建筑改造的骨髓血液之中,从源头上彻底改变当下乡村建筑批量化生产的“趋同”现象。提倡具有本土特色的乡土文化、重现具有本土识别性的乡土特色,对于乡村建筑改造中保护民俗风情、保护地域特色、传承其独特的历史文脉,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猜你喜欢
乡土特色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特色种植促增收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乡土中国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