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下乡什么样的服务才能解决村庄实际问题?
——以中国乡建院的实践探索为例

2018-12-14 07:29
中国勘察设计 2018年11期
关键词:建院村庄村民

“因地制宜确定设计下乡服务重点,以解决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为主攻方向,结合地方实际和村庄需求,有重点确定设计下乡服务内容和对象。”2018年9月2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通知要求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开展和指导设计下乡工作。通知指出,此次设计下乡优先服务于建设活动较多、人居环境整治任务较重和风貌保护要求较高的村庄,探索建立全方位、全行业设计下乡组织形式,推行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服务方式。可以看出,此次通知拓展了以往理解的乡村“设计”内涵,不仅包括工程、景观、产业等硬体设计,还包括乡村组织模式、运行体制及机制等软件设计。

中国乡建院自2011年涉足乡村建设以来,秉承系统乡建理念,结合中国乡村的实际情况,直面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内置金融、规划设计、社区营造、人才培训”的系统解决方案,“点面结合”、“软硬设计相配套”的真正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通过在全国150多个村庄的实践,探索出了以解决村庄实际现存问题为目标的设计模式。

风貌提升,对人居环境进行“微改造”与“巧更新”

城乡统筹发展趋势下,风貌改造是近年来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村庄规划设计资金和时间的限制,在整村风貌设计规划时,根据现场情况一般采用3种策略:一是对建筑质量较好、近十几年新建的砖混结构民居,采取“穿靴戴帽”策略,将村庄传统建筑因子提炼抽取,用作装饰,使整村风貌统一,呈现地域特点。二是保留老建筑的历史价值,用新设计手法和理念对空间再改造的策略。三是对建筑质量较差、年代久远、留存价值不高或修复成本太大的建筑,采取整村易地搬迁策略,建设新村时需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因子,将其呈现在整体规划设计中。在具体项目实践中,有时会综合运用上述三种策略,例如,中国乡建院岢岚村宋家沟村项目,在风貌上保留原有村庄格局和特质,采用当地村庄传统建筑元素、建造手法、建筑结构,根据村庄内不同建筑特点和需求全新定制。

岢岚县宋家沟村作为易地搬迁扶贫的“样板间”先行先试,规定3个月内快速完成改造项目,以为其他安置点的特色风貌建设提供经验。中国乡建院在接到明确设计施工任务后,经过商议,决定将“原址原貌”作为宋家沟项目改造的重要方法。在整村风貌改造中,综合运用三种策略,“原址原貌的新建”,如丁全全家房屋及周边;“原址原貌的修复”,如村史馆,保留全部建筑框架,推倒墙体后新建,这种建造方式陆续在山西岱县项目中也得到了推广应用;“移址原貌的重建”,如宋家沟村中的田三女家房屋,房屋院落特点清晰、情况较好,只需将柱子、门窗编号,整体迁移新区位置。(图1、图2)

以宋家沟村易地搬迁、风貌改造为切入点,目前中国乡建院已在山西岢岚县完成约50余座村庄的风貌提升。但囿于经费、地理位置、政府扶持力度等多种因素,易地搬迁、整村风貌改善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乡村,针对村庄本身存在松散、凌乱、原有公共空间荒弃等“小”特点,中国乡建院采取更轻巧的“微改造”和“巧更新”策略,以解决乡村建设中的“点”状问题。

“微改造”是指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借助设计手法,对村内原有废弃、拆卸的空间或物件进行小巧改造,使其具备再利用的可能。例如,设计团队在山东东庄村改造民宿过程中发现院落上方有私用厕所,废弃后被垃圾堆砌,浪费了几棵泡桐和一棵老槐树的树荫,而此处恰在道路三岔口,设计团队便将它改建成可以环顾的小型休憩平台;此外,乡村道路高低起伏,还有坡度很大的道路,为了安全起见,,团队设计了一堵L形的石墙作势护挡,并将村庄拆卸的木门安放在石墙中,挂上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平安红旗家庭”标牌,命名为“平安门”。(图3)

“巧更新”是指借助村庄原有废弃空间,因地制宜、借助设计手法令其重新活化,变废为宝继续为村庄服务。例如山西涧西村项目,曾供应整村用水的天雨湖,在自来水入户之后便荒废了,设计团队顺势把它做成下沉广场,避免大量填方的同时保留了麻荒中的树木植被,将老年人健身、儿童游乐设施置于林下,使废弃多年的天雨湖重新被利用,成为村庄的公共活动空间。漂浮和缝隙的策略让雨水仍然自由渗透;零废弃的策略尊重曾经承载村民生活的一砖一瓦,把本已准备废弃的建筑垃圾保留下来变为满足形式和功能要求的优良建材,化为小岛和路径守护村庄。(图4)

图1 宋家沟村改造前

图2 宋家沟村改造后

图3 东庄村巧改成景观的“平安门”

图4 插入涧西村将麻荒改成的下沉广场

图5 山东淄博土峪村,形态上借助当地“砖包石“的建筑做法,与村内教堂及民居等形态和谐融合,同时利用舞台高差设置了公共厕所和配套休息更衣间。

模块化设计,做最有用的可复制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场所,也承载了村落精神信仰、公共活动、集体节庆等功能。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扶持、乡村经济发展以及人口构成变化,不少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简单地、主观地建设所谓的乡村公共空间,对其空间的误读和建设性破坏愈演愈烈,造成村庄精力与财力的双重消耗。

乡村公共空间到底要承载什么样的功能?服务什么样的人群?这是中国乡建院在介入乡村规划时,首先会提出的实际问题。面对中国大部分村庄呈现的空心化、老龄化、集体凝聚力减弱、青少年教育空间匮乏、城乡互动频繁等问题,应该规划什么样的公共空间给予回应和解决,而这些空间是否有可推广性、复制性,成为模块化产品?这是中国乡建院近几年来持续探索的重心。

唤醒乡村文化精神的“共生乡影舞台”

“共生乡影舞台”是中国乡建院自2016年起,陆续为各个村庄设计的模块化产品,旨在为每一座村庄设计建造具有仪式感的公共空间,为村民实现集体观影、举办大型文娱项目等文化娱乐活动提供场所,成为村庄静态和活态的文化地标。

舞台是公共建筑体,设计师需深挖当地的文化因子,将其集中呈现在大体量舞台上,与原有古迹遗珍并存,共同书写村庄流动着的建筑样态史;作为乡村公共演出空间,更是邀约村民同看一部戏、共跳一支舞,将共同经历和文化艺术集中展示的空间,对传播和弘扬当地文化有助推作用,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对城乡文化互动的开展等方面,有不可限量的作用。目前,已建成、在建的乡间“舞台”遍布河南、山东等数十个村庄。(图5)

低成本建造的儿童成长空间“青草乐园”

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2000万人,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大潮并未惠及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儿童。在此背景下,中国乡建院“青草乐园项目”项目于2016年正式发起。“青草乐园”致力于在乡村建设低成本、低技术、可推广、具有适应性和参与性的儿童成长活动空间,寻找当地废弃物品材料,结合自然环境教育特点,发动村民、社工共同建造,将儿童活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将乐园建设与社区关系重构相结合,共建出生态、趣味、实用、可续的成长活动公共空间。目前,“青草乐园项目”已在贵州桐梓中关村、河南清丰沙格寨村落地。

图6 村民共同搭建出与村庄天然联系的场地,体现节约循环再利用的同时,真正惠宜村庄儿童成长教育。

图7 河北狼牙山穹顶技术建造营搭建过程

首个“青草乐园项目”位于贵州桐梓中关村,于2016年启动并完工。该项目利用乡村建设中废弃的尾料、拆卸的旧物等为建筑材料,以缝缝补补的方式拼出兼具“活趣、再生、循环、共建”的功能空间。方案在设计之初便留有空白,以便为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建造留下空间。此外,为了更能以集中可见的方式展示“节约循环再利用”的设计理念,在乐园中特别设计出“资源回收中心”。以红砖做为基础,方钢为骨架,表皮采用了工地常见的竹跳板,建筑内收集玻璃、金属、纸张等常见材料,儿童穿过建筑时能通过材质系统了解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做法及其对乡村环境改善的意义。(图6)

构建城乡社群共同体的“低技术建造营”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建设惯于用高科技手段,高效率、标准化完成现代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工程虽然快速有效,却也破坏了人们在建造过程中的社群联系,遗忘了传统乡土的建造过程——每个人都能使用自己的技能和专长建设村庄,通过集体建造的方式链接城乡、构建社群文化共同体。在此背景下,“低技术建造营”于2017年在河北狼牙山启动,将建造乡村“公共空间”的建筑体,由目的转化为媒介,借助建筑史上成熟技术模块或当地低技术材料,将城乡充分链接互动。(图7)

2016年,狼牙山东西水村李家后院里,历时三周,建造了一个直径8.4米的网格穹顶。除基础部分是由当地工匠协助完成外,穹顶的主体部分由29个来自各行各业建造零基础的志愿者完成,此次“低技术”载体是富勒Buckminster Fuller获得专利的低技术/网格“穹顶”。该穹顶体现了富勒“Dymaxion”( dynamic 动态、maximum 最大化 、 tension 张力组合而成)“最小投入换取最大产出”的理性设计理念,与美国二战后年轻人推崇的理性未来主义、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主义、廉价方便建造乌托邦家园等理念不谋而合。(图8)

中国乡建院设计团队巧妙地将富勒“低技术/网格穹顶”移至乡村,因地制宜地将村庄技艺纯熟的工匠、来自不同领域想返乡体验的城市居民、怀抱自由环保乌托邦理想的年轻人3种不同群体链接在一起,以“建造”为名构建出社群共同体,在成熟技术模块的基础上,共同反哺乡村个性空间建设。其中,既有成熟模块的运用,也有渴望在搭建过程中破除阶层隔阂、构建共同体的社会理想。除了狼牙山,低技术建造营秉承“低技术与高效率协同作用 构建社会共同体”的理念,在河北狼牙山、浙江余姚等地根据当地“低技术”可行性,都搭建出了别具地方特色的穹顶、树屋、竹桥。

“社计”新定义,社区营造与规划设计的互补共建

与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规划设计师”不完全相同,中国乡建院近两年尝试组建跨领域、专业的复合型团队,应对中国乡村复杂巨系统的多需求,如将规划设计团队的设计师与社区营造的社工编排成组,共同面对村庄不同面相议题,避免乡土大地出现外观造型美轮美奂,而实际并未惠宜任何人的建筑体。

图8 低技术建造营,穹顶整体呈现和内部空间

图9 坪上村规划设计的“共享共治”乡村公共空间

在乡村“社计”新定义实施进程中,中国乡建院大体采取了两种策略:

一是在规划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到乡村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环保教育等重要社区治理议题,将该议题的解决方案直接呈现在景观、环道、公园的设计方案里,使硬体景观落成的同时,也衍生出社区环境教育的功能。例如,重庆巴山坪上村,该村是背靠大巴山、面朝巴山湖的移民新村,村庄沿道路呈线形分布建在山腰,这样小聚居大分散的村庄布局使得公共空间匮乏,旅游旺季游客停车难、垃圾治理难等问题一一凸显。中国乡建院积极探索村庄与旅游的关系,遵循“环境教育与垃圾治理小闭环结合设计”的原则,根据村庄聚居点距离巴山湖湖面百米高差,将村庄小学改造与滨湖游线上一系列公共空间结合起来,让校园的环境教育课程可在滨湖的公共空间展开,激发村民与游客共同维护沿途环境的主体性,形成“共享共治”的乡村公共环境。同时,根据社区营造团队制定的垃圾分类方法和培训动线增设公共空间的景观节点,在下湖主路、村民广场等位置规划建造出垃圾分类回收和雨水搜集花园等主题的环境教育景观空间,这样既有助于社区营造团队开展活动,也可以引导游客在欣赏乡村如画风景时参与到湖区小闭环垃圾治理活动中。(图9、图10)

二是在政府、村两委、村民需求的基础上,在规划设计完成硬体公共空间后,派驻社区打造社工驻村陪伴式服务,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地、景、产元素,将村民组织、发动起来,培养自组织、自管理、自经营的社区治理能力。例如,贵州桐梓中关村的村民活动中心,先硬体规划设计服务村庄老人、妇女、儿童的村民活动中心,随后派驻社工驻地陪伴式引导。

在设计方面,中国乡建院规划设计团队打破“修旧如旧”的设计思路,将原有木板墙改为玻璃落地窗,引自然风景入室内;强化新旧两种木料颜色、新瓦旧瓦的对比,同时采用钢结构将新旧建筑两部体块互相穿插,扩建出供村民使用的多重空间。(图11、图12)

由于村庄内生动力不足、囿于原有组织结构的固化,该空间建成后未被充分使用。2017年6月,中国乡建院社区营造团队进驻该村,引入台湾成熟经验、结合大陆乡土实际情况,深度挖掘中关村既存文化因子,从乡村教育、文化、旅游3种纬度展开经营,将其打造成茶室、图书室、绘画室、书法间、手工坊等综合乡村文艺公共活动空间,策划组织城乡夏令营、书法演习所、绘画音乐手工课程、知识培训、自然教育等系列活动课程,最终以“惜字中关,墨耕乡野”为理念,将该村民活动中心命名为“墨仓空间”。原有建筑体被注入二次生命力,真正激活村庄公共空间的同时,也使当地文化因素得以传承,成为不可复制的旅游景点。

以村民为主体,共议共建共营共享的系统设计过程

与以高姿态介入乡村规划的设计理念不同,中国乡建院始终坚信村庄是村民的,任何设计都必须以村民为主体,以解决村庄实际问题、满足村民真实需求、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为出发点,设计时以协作者身份进入村庄,抱持低姿态、多维度、与村民共议共建共享共营的宗旨,对乡村进行系统性规划设计。因此,经过数十年在全国百余村庄的实践后,中国乡建院提出以内置金融为切入点先将村庄组织起来,并在组织过程中发现村庄实际存在的问题,秉承“村民为主体、设计团队是协作者”的理念,从硬体规划到产业运营,邀请村民参与建筑、景观、道路等规划全程;同时,邀请社工介入组织、设计村庄的全过程,与村民共同完成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空间利用、农产品改良销售、乡村美学品牌孵化等项目,在全程陪伴和协作过程中,让村民真正有村庄建设、经营的主体意识,其经典项目包括信阳郝堂村、岢岚县宋家沟村等。

中国乡村是个复杂的巨系统,社会结构、审美取味、基层组织力量、村民思维意识在数十年的变革中呈现出矛盾、纠缠,对撞里折射出诸多社会问题。“设计下乡”是对复杂巨系统的梳理、修复和激活的过程,从而追求“人与人、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此外,多种专业人才组成的有机团队协作“村民主体”的真实表达,是播种、耕耘、收获、交换周而复始的过程,所有设计都是为了让乡村生活更美好。因此,规划设计团队在“设计下乡”相关方针的指导下,需以低视角、协作者的身份进入乡村,在综合考虑乡村实际问题的前提下,进行软硬件相结合的整体规划设计,按照组织乡村、建设乡村、经营乡村的步骤,最终真正运用设计的手段实现建设三生共赢、智慧乡村的目标。(特别感谢房木生、孙久强、傅英斌、彭涛、赵金祥、施盈竹、吴江等提供项目照片及相关资料)

图10 坪上村社区营造团队带领村民开展环境教育课程

图11 改造后的贵州桐梓中关村村民活动中心

图12 社区营造团队驻地陪伴式服务,激活空间激发村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建院村庄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时代建院
热烈祝贺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院90周年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