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四军的前身是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而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战略转变则是新四军组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期间,于13日作出《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中指出:“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在主力红军离开南方后,在极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正确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以致能够保存各游击区在今天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主要支点,使各游击队成为今天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这是中国人民一个极可宝贵的胜利。”*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403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中共中央的这个决议不但充分肯定了项英等南方各游击区领导人、广大红军游击队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贡献,而且高度地概括了南方红军游击队与新四军的内在关系,换一句话说,就是明确指出了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对组建新四军的伟大意义。此后,新四军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华中敌后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同时成为国民党顽固派等妥协投降势力无法逾越的障碍,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累积了重要的战略定力。
从1934年秋到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中央红军主力等长征后留在长江南北的少数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人和各地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八省,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逐步形成并建立了赣粤边、闽赣边、闽西、闽粤边(又称闽南)、皖浙赣边(又称赣东北)、浙南(又称闽浙边)、闽北(又称闽浙赣边)、闽东、闽中、鄂豫皖边、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鄂豫边等14块红军游击区。
南方红军游击队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与八路军的情况大不相同。八路军三个师改编前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陕北红军等部,全部集中驻守在陕甘宁苏区的陕西省三原县、富平县等地,近靠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驻地。而新四军诞生前的南方红军游击队,则完全不同,当时他们分散在8个省40多个县的14个游击区,可以说是高度分散,交通困难,通信闭塞,联络落后,如何尽快顺利完成下山和集中整编,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加之,由于国共两党对新四军军长人选问题的分歧,谈判时间延长。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改编命令,宣布红军主力改名为八路军。而新四军,直到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才发布命令,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10月12日,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转发蒋介石电令:鄂豫皖边、湘鄂赣边、赣粤边、浙闽边、闽西等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统交新四军军长编遣调用,至此才首次公开发布新四军的番号。
然而,在这关系中国红军命运的历史重要时期,项英、陈毅等人始终清醒地坚持既反对“左”,又反对右的错误倾向,从两广事变开始,特别是西安事变后,能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为赣粤边区游击队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的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七七事变后,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项英、陈毅为促进赣粤边区和邻近的其他一些游击区的国共合作抗日,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直接领导了赣粤边区红军游击队的谈判改编,以此积累经验,并具体指导了南方其他一些地区红军游击队的谈判改编。正如张鼎丞在《新四军在抗战烽火中成长着》一文中指出的:“这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任何其他部队所不能做到的‘奇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二),177页。南方8省14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的战略转变之所以能够顺利迅速完成,其基本的历史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指导,是南方8省14个游击区红军游击队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转变的大前提;红军指战员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是南方红军游击队能够顺利迅速完成下山、集中和整编,开赴抗日前线的根本原因。
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局部侵华战争,到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的6年时间里,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对日实行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但是,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相反,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就发出抗日救国的号召,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1933年1月17日,中共发表宣言,首次提出中国工农红军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三个条件下,准备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这一宣言,成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发展的一块基石。1935年8月1日,中共又发表《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史称八 一宣言),响亮提出“抗日救国”的口号,并呼吁停止内战,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各界同胞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并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 、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正式提出建立最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6年12月,中国共产党抛弃前嫌,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第二此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正确主张,标志着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初步形成。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后,国共双方于8月18日就陕甘宁边区人事、红军改编等问题达成协议。9月22日,国民党通过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又于23日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战略转变也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曾出现过右倾错误或过“左”倾向。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示南方红军和游击队:在保存与巩固革命武装,保证共产党绝对领导的原则下,可与国民党的附近驻军或地方当局进行谈判,改变番号与编制,以取得合法地位。但是,仍有一些国民党地方当局妄图通过政治谈判达到军事“清剿”未能达到的目的。或以谈判为名,诱骗红军游击队;或以功名利禄为诱饵,分化、瓦解红军游击队,致使个别红军游击队放松警惕,遭到国民党军暗算。如由何鸣领导的闽粤边红军游击队,经谈判改编为闽粤边保安独立大队后,按国民党当局要求,到漳浦城集中,结果近千人的部队遭国民党军包围,被解除武装。
另一种情况是,因为当时有一些红军游击队三年多深居山林,与世隔绝,信息不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了解,认为和国民党讲统一战线,就是向国民党投降,因而他们拒绝停止土地革命,拒绝下山改编。结果,派去做工作的领导人被当作“叛徒”而杀害。1937年10月至12月,项英、陈毅先后派人到湘赣边、赣东北等游击区,动员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如中共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被赣东北弋阳县磨盘山地区杨文翰领导的游击队杀害;红军第16师政治委员明安娄和中共鄂东南特委书记林美津,被赣东北德安、九江、瑞江地区由刘维泗领导的游击队杀害。这两支拒绝下山的游击队,后来均被国民党军消灭。
11月中旬,陈毅到湘赣边九龙山游击区,向湘赣边游击队参谋长段焕竞和政治部主任刘培善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说明中共中央要求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要下山改编,开赴抗日前线。段、刘二人听后觉得有道理,但又怀疑陈毅是“叛徒”,于是决定把陈毅送到省委,请省委书记谭余保处理。谭把他捆绑起来,并打算把他杀害,经过陈毅反复讲解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劝导做思想工作。最后,因新四军吉安通讯处交通员连夜带回证明陈毅是党代表的公函和中共中央告全党同志书,谭余保激动泪珠连连,连声向陈毅道歉并松绑:“我鲁莽,险些误了大事。”陈毅原谅了他并说:“你是个坚决的老革命,是个好同志!”
在整个南方红军游击队实行战略转变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区域的红军游击队基本上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特别是“漳浦事件”后,对于国民党方面危害红军游击队的阴谋都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坚持既反对“左”, 又反对右的错误倾向。这些都是红军游击队广大指战员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的集中体现。
新四军的编组,原定编为4个支队8个团。后根据部队集中的实际情况,编为4个支队10个团又1个特务营,共1.03万余人,各种枪6200余支(挺)。其成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来的;二是以原红7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和红6军团留下来的“种子”;三是红四方面军留下来的部队(如鄂豫皖边的红28军等部)。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4日至6日,军部由武汉移驻南昌。随后,各部先后奉命抵达皖南。在短短的3个月内,胜利完成了下山、开进、集中整编的艰巨任务。
新四军的组建,虽然与原红军正规部队改编的八路军不同,兵力不多,装备落后,但主体部分却是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保存下来的精华,是一支久经考验、忠于党、忠于人民,有高度政治觉悟和严格组织纪律的人民军队,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坚持华中抗战的生力军。
党的方针政策确定之后,领导干部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南方8省14个游击区红军游击队的战略转变,首先由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和中央军区司令员、陈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所在地域的赣粤边游击区开始的。应该说,项英、陈毅所领导赣粤边红军游击队的战略转变对其他游击区的红军战略转变,起到了先导示范作用。
项英、陈毅为促进南方各游击队的战略转变起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1940年10月,陈毅在新四军成立三周年的晚会讲话中指出:“项副军长以其历史地位在全党的诚信,使南方七八省游击队造成的铁的力量。以后跟叶军长合作,使改编成功,这就是本军成立的关键。”*见王辅一:《项英传》,305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叶挺在《纪念新四军成立三周年》一文中在谈到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时也说:“特别是项英同志,起着领导的决定作用。”
首先,项英、陈毅对南方红军游击队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具有高度历史自觉的理性认识,能从中国革命发展的全局进程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来看待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项英、陈毅在红军主力长征后,临危受命领导中央苏区军民积极掩护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两广事变”*两广事变:亦称“六一事变”。1936年国民党两广实力派因不满蒋介石对日妥协、对内发动内战、消灭异己的反动政策而发动的抗日反蒋事变。发生后,由于粤军余汉谋部第1军纷纷撤离,使赣粤边区突然平静下来。项、陈虽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一年多,得不到中央的及时指示,但他们从港、澳、粤、赣的报刊中得知两广事变后,立即在信丰油山召开了县、区委书记、游击队长、交通站长等参加的会议,分析了两广事变的性质,提出了利用蒋系与粤系、桂系的矛盾,抓住有利时机,提出红军游击队不能只反蒋,要举起抗日大旗。项英指出:两广事变是两广军阀利用全国人民抗日的要求实行反对蒋介石的战争,它说明全国抗日高潮就要到来。我们的态度是反对军阀战争,实行抗日战争,要变军阀的战争为抗日的战争。*见王辅一:《项英传》,236页。陈毅在会上指出:两广事变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的产物,说明人民的抗日要求越来越深入、整个革命形势将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二·九运动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逐步形成。*《陈毅传》,165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会议一致赞同项英、陈毅对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意见,随即决定以赣粤边红军游击队的名义,发表了由陈毅起草的《为两广事变告群众书》,提出“反对军阀战争,实行抗日战争,变军阀战争为抗日的革命战争”的口号,这为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实行战略转奠定了理论准备、思想认识和舆论宣传的基础。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项英专门撰写了《关于西安事变》的长篇文章,深刻分析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及意义,提出之后的任务就是要把抗日救亡的斗争放在首要地位。随后,项英、陈毅在信丰油山召开各游击区干部会议,决定迅速在游击区农村和城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国民党应停止对游击区进攻,让游击队开赴抗日前线”的口号;在军事上,把红军游击队作适当集中,进行整训。同时,陈毅还提醒大家,现在虽进入全国抗日的新阶段,但南方各省是蒋介石的后院地,他决不会轻易放过南方游击队和革命群众的,红军游击队决不能有片刻的松懈。
1937年7月中旬,项英、陈毅从香港出版的新文化报刊中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新进展,了解到国民党蒋介石改变它过去10年的错误政策,“由内战、独裁和对日不抵抗的政策,向着和平、民主和抗日的方向转变,而开始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毛泽东选集》,第1卷,2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随即,项英、陈毅与赣粤边区主要领导人开会及召开干部大会,领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研究如何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等。他们意识到,在历史的转折关头,统一干部的思想认识是首要任务。会议指出,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已经成为党的中心任务,在此形势下,南方红军游击队必须尽快实行由反蒋到“联蒋”、 由内战到抗战的思想转变。*见王辅一:《项英传》,255页。项英立即撰写了《中国新的革命阶段与党的路线》文章,着重分析了现阶段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中心任务是抗日。文中提出,我们党放弃苏维埃运动和土地政策及改变红军名称,是为了取得全国团结一致抗日、达到革命的目的,并未放弃这一阶段中的其他革命任务。文中指出,必须严格遵守中共中央指示所提出的条件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合作抗日:一是在特区和红军中必须保持共产党的领导权;二是在国共两党关系上,必须保持党的独立性和批评的自由;三是争取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见王辅一:《项英传》,254页。陈毅则起草了《向赣南军政当局提出合作意见书》,其主要内容为:要求国民党地方当局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言论行动的自由;释放政治犯;解散铲共团;重新组织抗日武装;红军游击队全部集中,组成独立抗日部队;保证游击队的给养;保护游击区群众利益等。
项英、陈毅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认识,实际上成为赣粤边及邻近游击区统一党内外和红军游击队指战员的思想,由反蒋转变为“联蒋抗日”的战略转变的思想武器,对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由于绝大多数游击区的领导人能较好地理解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行新的战略转变,为红军游击队尔后的集中、改编铺平了道路。
其次,项英、陈毅具有高度的历史担当责任感。在南方红军游击队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战略转变时,项英、陈毅能够根据赣粤边游击区的实际情况,没有机械地、不加思考的执行中央的个别电报指示。1937年7月下旬,赣粤边特委在江西大余县池江北部一座大山上召开干部大会,讨论如何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合作抗日事宜。当时,有人提出:红军游击队不宜全部集中,集中一半,留下一半坚持游击战争。项英反对,陈毅也反对说:“打击日本侵略者是首要任务。日本在进攻,共产党不去打日本,跑到一边打内战,打地主,搞几百块钱,杀个把土豪,那就没意思了。应该抗日,集中所有游击队编为抗日军,才能扩大影响,成为气候。出一半,留一半,东一坨,西一坨,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陈毅传》,178页。在与中共中央失掉联系,无法直接请示的情况下,如果久拖不决,又会丧失有利时机。于是,项、陈果断提出尽快将南方各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联合起来,成为一支抗日力量,以便与北上抗日的红军主力遥相呼应的正确主张。
10月1日,中央书记处在给博古、叶剑英等的电报中说:“项英同志似还不明白统一战线中保持独立性原则,似还更不明白不应无条件集中而保持南方战略支点的原则。他在南昌的作法带着危险性。”10月2日,洛甫、毛泽东又致电博古、叶剑英说:“速电项英到南京,告以政策,到宁后并令其来中央讨论,南方游击队万不宜集中,项英在江西的做法上了国民党的当。”*《新四军·文献》(一),37页、41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上述两份电报是在批评项英,此时的项英、陈毅仍然没有与中共中央取得直接联系,而中央对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情况也不完全掌握了解,中央的批评与项英、陈毅在赣粤边区的实际做法也不符。10月23日,项英由南昌抵达南京,向博古、叶剑英详细介绍了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合作抗日、红军游击队改编设想等情况。10月26日,当项英离开南京,拟经武汉、西安转赴延安时,博古、叶剑英当即电告洛甫、毛泽东:“因情况不明,项英、陈毅在谈判中有些不妥,但总的方向是对的。”*《新四军·文献》(一),55页。实际上,博古、叶剑英的这个电报,是对中央书记处和洛甫、毛泽东10月1日、2日两次电报对项英陈毅批评的婉转纠正。
而后来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的下山整编,也是如项英、陈毅在1937年7月下旬至8月间所确定的方针原则进行的,即除留下少数武装或骨干保护红军游击队的家属外,绝大多数红军游击队都下山、集中和整编。
项英、陈毅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能够全面正确理解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因而,决定将赣粤边红军游击队改称为抗日义勇军。1937年8月8日,中共赣粤边特委和赣粤边义勇军正式发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宣言,表示愿与国民党地方政府谈判合作抗日。
首先,明确提出谈判的原则内容和具体要求。为了赣粤边和邻近的游击区领导人便于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项英起草了同国民党当局谈判的原则内容:1.要国民党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言论行动的自由;2.释放政治犯;3.解散“铲共团”;4.重新组织抗日武装;5.将红军游击队组成独立的抗日部队;6.保证红军游击队的给养;7.要保护红军游击区群众的利益。随后,项英又提出各游击区在谈判中必须按照毛泽东在全国党代会议报告中提出的三个条件基础上,还必须掌握五条原则:
第一,保持红军和游击队的独立性,以及共产党对红军和游击队的领导。番号可以改,但必须是一个独立的建制单位。
第二,取得抗日和党的活动的自由。
第三,释放政治犯。
第四,游击区内的保甲长要实行民选。
第五,不准土豪追缴以前的租税和债。*《江西党史资料》(一),84~85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据此,项英、陈毅和中共赣粤边特委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了艰巨而又复杂的谈判斗争。由此可知,项英、陈毅提出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合作抗日的原则和要求,既坚持了党的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方针政策,又结合了南方红军游击队所处地域的实际情况。
其次,采取先近后远(或叫先易后难)、由小到大的步骤方法。项英、陈毅同国民党江西地方当局合作抗日的谈判,采取了先近后远、由小到大的步骤方法,即先从赣粤边红军游击队所在地之国民党大余县政府开始,然后到赣州市(即地级市府),最后到国民党江西省政府(省会南昌市)。
陈毅作为中共赣粤边特委和赣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的全权代表,于1937年9月3日,首先给出身士绅家庭、留学日本,有一定民族气节的赣州专署“招抚委员会副主任”兼大余县县长彭育英,发出“快邮代电”,表示: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赣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停止反政府的军事活动,希望国民党也停止对游击区的进攻。并告诉,一二日内将派代表前往谈判。彭育英当即复信响应。赣粤边游击区比较大的谈判先后有4次:
第一次,1937年9月8日,由陈毅作为全权代表在池江同国民党大余县政府代表谈判。就国民党当局停止武力“清剿”、释放被捕的共产党员、停止对共产党和红军游击队的造谣污蔑等问题,达成7项初步协议。
第二次,9月11日,陈毅由彭育英陪同,到赣州同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代表、保安处参谋长熊斌和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马葆珩举行谈判。就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义勇军、释放关押在南昌的原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的妻子、共产党员缪敏等,达成协议。
第三次,9月21日,项英由彭育英陪同到赣州,同江西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马葆珩和第46师师长戴嗣夏,就红军游击队集中、改编和经费等问题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
第四次,9月24日,项英应邀赴南昌同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代表谈判,主要就解决赣粤边游击区以外的南方其他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的问题,最后,双方口头达成3点协议:红军游击队番号改为抗日义勇军;游击区域的老债、新债均废除;在游击队集中期间,一切费用由江西省政府负担。双方还商定,其余各项问题,待国共两党中央谈判决定。*见王辅一:《项英传》,263页。
由于项英、陈毅艰苦卓越的工作,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和其他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也先后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合作抗日谈判,终于就停止冲突、共同抗日达成协议,顺利地完成了南方红军游击队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战略转变。
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后,在抗战之初,正当国民党军溃败大步后撤,失败情绪弥漫整个沦陷区时,新四军毅然挺进华中敌后,与华北的八路军遥相呼应,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相配合,迫使日军腹背受敌。武汉失守后,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中的正面战场战事沉寂,而新四军却先后开辟了地跨苏、浙、皖、豫、鄂5个省的华中敌后战场,建立了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等8块抗日根据地,先后光复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20余万,挫败了日军“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战略阴谋。新四军在八年抗战期间,对日伪军作战24602次,毙伤日伪军292596人,俘日伪军109759人,缴获各种枪支222182支。*见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240~241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新四军还对制造反共军事摩擦的国民党顽固派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作战3200余次,毙伤俘顽军14.3万余人。*《新四军· 综述·大事记·表册 》,151页。
经过八年抗战,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至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可以自豪地说,新四军在抗战中所取得的胜利和大发展,正是源于和得益于南方红军游击队,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战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