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化与文化抗战:论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文化书写”

2018-12-14 09:13
军事历史 2018年2期
关键词:抗日抗战文艺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理论的成熟期。毛泽东通过总结文化实践活动的经验,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等一系列理论文章。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抗战文化思想,推动了抗战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一、毛泽东对抗战文化指导思想的构建

(一)抗战文化对抗战胜利的作用。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期,为配合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斗争,毛泽东强调了文化在抗战胜利中的重要作用。1936年11月22日,毛泽东在《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仅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我们要文武两方面都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毛泽东文集》,第1卷,461~4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把充分发挥文艺的作用问题提了出来:“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如何动员,“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而是要“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毛泽东选集》,第2卷,4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毛泽东看到了文化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方面的应有作用。“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通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毛泽东选集》,第3卷,866页。毛泽东不仅强调文化抗日的重要性,而且提出“抗日文艺”的概念。

在1940年1月9日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将文化与革命联系起来:“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毛泽东选集》,第3卷,708页。。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进一步阐明了文化的重要性:“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毛泽东选集》,第3卷,847页。他认为,“要把一个印刷厂的建设看得比建设一万几万军队还重要”,“要把运输文化粮食看得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486~487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抗战离不开文化的动员,始终坚持抗战文化服务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的需要,制定顺应抗战发展的文化政策。

(二)抗战文化的指导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文化的指导方针与新民主义文化的指导方针有着一致性,二者都是以无产阶级的文化观为指导。然而抗战文化作为特殊时期的文化形态,在指导方针上与新民主主义文化有所不同,它是以抗战救国为根本的指导方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明确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毛泽东文集》,第2卷,694~6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抗战文化具有民族性,其主题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坚持中华民族的独立;抗战文化具有科学性,要批评和反对封建、迷信和腐朽的落后思想,既要学习外来的优秀文化,也要注重坚持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抗战文化具有大众性,主张文化要为广大抗日民众服务,同时文化工作者要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毛泽东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文化基础上,在统一战线文化中倡导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陈晋:《毛泽东与先进文化论纲(上)》,载《党的文献》,2002(1)。

(三)抗战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抗战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既是革命的问题也是原则的问题。1940年1月5日,张闻天在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的任务》的报告,对中国抗日新文化作了明确的阐述,强调文化要“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文化为大众所有,主张文化普及于大众而又提高大众”*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下册,7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为抗战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指出其代表“团结抗日”的、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性质;他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毛泽东选集》,第3卷,1012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进一步明确了抗战文化的方向,解决了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提出了文艺要为人民大众、尤其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他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毛泽东选集》,第3卷,856页。毛泽东更直截了当地呼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向我们的工农兵“雪中送炭”。他说:“现在工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和敌人作残酷的流血斗争,而他们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加强他们的团结,便于他们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毛泽东选集》,第3卷,848页。

(四)抗战文化的任务。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在抗日战争中,一切必须服从抗日的利益,这是确定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2卷,525页。基于此,张闻天在《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的任务》的报告中阐释了抗战文化的任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必须是为抗战建国服务的文化”的观点;指出抗战文化的任务是“服从于抗战建国的政治目的。这是抗战建国的一种重要的武器。这武器在抗战第一阶段,以配合军事抗战为主,现在则以配合政治抗战为主了。其目的,是要在文化上、思想意识上动员全国人民为抗战建国而奋斗,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以最后巩固新中国。”*《张闻天文集》,第3卷,252~256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二、毛泽东抗战文化思想的策略方针

基于抗战文化对抗战胜利重要作用的认识,毛泽东根据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精神,提出了开展抗日文化运动、建立抗战文化统一战线、组建抗战文化队伍、实施国防教育政策等具体的策略方针,对部队文化工作给予特别关注。

(一)大力开展抗日文化运动尤其是部队文艺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强调应加强对抗战文化的领导,开展抗日文化运动。中共中央于1940年9月10日专门发出《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中指出,在边区“我们有全部权力来推行全部文化运动”;同时“我各地党部与军队政治部应对全部宣传事业,教育事业与出版事业作有组织的计划与推行”;“要注意组织报纸、刊物、书籍的发行工作”。*《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486~487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毛泽东十分关注部队文艺工作在部队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关心部队文艺工作的开展。1941年1月,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中央文委发出《关于部队文艺工作的指示》,充分肯定了部队文艺工作的重大意义:“部队文艺工作,是部队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部门,因其不仅在于能够帮助部队的政治教育与宣传鼓动,调节部队生活,提高部队战斗情绪,而且是密切部队与群众联系及扩大我军影响的有力工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1册,5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指示》要求部队各级领导对部队文艺工作予以“更多的注意和领导,不仅要放手让他们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而且在工作上、生活上要对他们加以关心。同时还决定,从总政治部到师一级政治机关,都专门成立文艺工作科,以便在组织上给以必要的保证。*见《八路军军政杂志》,第3卷,第2期,1941年2月15日。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总政治部、文委的有关指示和决定的精神,各根据地和解放区也陆续下达指示,作出具体规定,从而保证了部队文艺工作得以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从这一认识出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一再强调,军队党组织也应重视文化工作,应很好地掌握并利用这一武器,这对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1944年10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部队文艺工作不仅要认真坚持开展,还要力争形式的多样化:“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1011页。在思想上理论上强调的同时,毛泽东根据战争环境下部队文艺工作极易被忽视的实际,还特别注意运用必要的规章制度包括组织措施来保障。

(二)建立抗战文化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抗战文化统一战线的方针。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党内文化工作者应以抗日为前提,与党外一切赞同抗日的文化界人士团结起来,要“团结一切抗日不反共的文化力量,建立文化运动上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135页。。毛泽东在1940年1月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在中国,文化革命,和政治革命同样,有一个统一战线。”张闻天也认为:“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张闻天文集》,第3卷,57页。。毛泽东提出:“我们做文章、画图画、演戏、唱歌,都要表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闻、出版事业、电影、戏剧、文艺,一切使合于国防的利益”*《毛泽东选集》,第2卷,348页。,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强调的抗日文化的基本主题。在抗日文化的旗帜下,不同阶级的文化追求能够拥有共同的空间。由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关怀和重视,“在新民主主义的文艺方向下,我们建立了广泛的文艺战线”*《周恩来选集》,上卷,3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党领导的文艺队伍更加壮大,八路军新四军的文艺力量不断加强,团以上部队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文艺宣传队。

(三)组建抗战文化队伍。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不仅关系到抗战文化队伍的组建,决定着抗战文化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抗战文化作用的发挥。毛泽东在工作中逐步纠正土地革命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左”倾错误,他对苏区文化运动进行反思,认为当时“对知识分子没有大量地吸收,吃了亏”*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202页,人民出版社,1993。。1939年2月,毛泽东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决定,指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共产党必须要积极吸收知识分子,充实抗战实力宣传革命文化或文化方针,团结人民大众建立统一战线。毛泽东正确分析了知识分子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并明确提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618页。。毛泽东加大了对知识分子吸收力度,动员全党、全军上下接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毛泽东选集》,第2卷,619页。,使他们在战争、工作中得到锻炼。1940年10月,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文委共同发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提出:“为了发展各抗日根据地的文化运动,正确的处理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问题,实为当前的重要关键”。知识分子广泛到部队、学校和政府工作,为抗日培养了一批高级军事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提高了党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军队作战能力。

(四)为抗战服务的教育政策。毛泽东在总结土地革命时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教育政策。1937年5月3日,毛泽东提出:“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教育上的国防准备,都是救亡抗战的必需条件,都是不可一刻延缓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256页。1937 年7 月,毛泽东明确提出要“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不急之务和不合理的办法一概废弃。”*《毛泽东选集》,第2卷,348页。1938年4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成立大会上说:“用教育来支持抗战。目前的抗战是规定一切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也要听抗战的命令,这就叫做抗战教育”。*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115页。根据毛泽东的建议,1938年11月6日,《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明确规定:“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毛泽东在1944年3月22日更进一步阐明:“现在的教育,一个是普通教育,包括社会教育、识字教育;再一个是干部教育。有了这两种教育,就可以把整个边区变作一个大学校,每一个乡就是一个学校。所有的老百姓和干部都在这个大学校里学习生产,学习文化。几年之内,边区的群众文化就会比其他地方都高,比武汉、重庆等一些大城市都要高。”*《毛泽东文集》,第3卷,1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相对稳定的地域环境,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实行为抗战服务的国防教育,形成了一整套的方针、政策,而且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以保证国防教育的贯彻实施。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议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抗战教育的方针。边区学校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政策,毛泽东赞誉为“开荒种地这件事,连孔夫子也没有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教育政策,为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改革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奴化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成为发动群众支持抗战的武器,有力地推动了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大批文艺骨干和人才,不断提高专业文艺团体的水平,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高度重视文艺教育工作。仅延安就有著名的“鲁艺”“部艺”和“边艺”等专门培养文艺骨干的三所学校,毛泽东还亲自兼任了“鲁艺”的第一任院长,这些学校不仅培养音乐、舞蹈、戏剧方面的人才,还培养美术和文学创作人才。此外,各根据地也都建了相似的学校,他们“写兵、演兵、给兵看”,对提高部队文艺工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三、毛泽东抗战文化思想的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上始终以民族大义为前提,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为核心,以抗战文化统一战线为主体,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发展新文化为目标。毛泽东提出的抗战文化思想具有三方面的鲜明特点。

(一)抗战文化是阶级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文化。文化具有阶级性,是为政治服务的。抗战文化既要满足不同阶级的需要,又要服从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抗战文化的民族性,主要在于它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体现全民族抗战的文化。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的特殊时期,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是中华民族的主题;与此同时,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但其依然存在,阶级矛盾的适当解决有利于民族斗争的需要,二者在客观上具有一致性。毛泽东提出,抗战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服务于抗日救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主张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因此抗战文化的民族性非常突出。倘若说苏区文化是一种阶级形态的文化,那么抗战文化则是阶级立场和民族立场相结合的文化,“阶级斗争的利益必须服从于抗日战争的利益,而不能违反抗日战争的利益”*《毛泽东选集》,第2卷,525页。。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856页。。

(二)抗战文化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文化。由于抗战文化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文化,因而呈现出多层次的格局,体现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这也是毛泽东抗战文化思想的重要特点。在领导主体和指导思想上,毛泽东抗战文化思想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同时兼具统一战线性质的文化。知识分子的广泛参加,必然会使抗日文化队伍呈现出先进性的特征。毛泽东提出了文化的“革命性是从低级的到高级”的观点,对于大地主、民族资产阶级不能讲马列,只有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才能实行马列主义。毛泽东还进一步提出了初级和高级的文艺的观点:“干部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他们所受的教育一般都比群众所受的多些;比较高级的文学艺术,对于他们是完全必要的”。“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造,为工农兵所利用。”*《毛泽东选集》,第3卷,863页。

列宁认为,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列宁:《列宁全集》,第12卷,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863页。,是“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毛泽东文集》,第2卷,430页。。无论是主张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无论是属于唯心论范畴的“艺术至上主义”还是被鲁迅批评过的主张超阶级性的“第三种”人,都能够组成文化上的统一战线。*《毛泽东文集》,第2卷,121~122页。服务对象上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抗战文化形式上的广泛性和多样性。1937年8月,毛泽东在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谈话中指出:“现在很多人谈旧瓶新酒,我看新瓶新酒,旧瓶新酒都可以,只要对抗战有利。”*盛伊昌:《毛泽东与戏剧文化》,5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1938年,毛泽东在观看了秦腔《五典坡》和京剧《升官图》后称赞这种形式,但指出“内容太旧了。应该有新的革命内容”*《毛泽东论文艺》,10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要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演旧戏也要注意增加表现抗敌或民族英雄的剧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17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以达到唤醒民众、服务抗战的目的。看了延安平剧院的《逼上梁山》后,毛泽东给齐燕铭等人写信,称赞他们使“旧剧开了新生面”*《毛泽东书信选集》,2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希望能向全国推广。不能把文艺工作限于狭隘的小圈子里,要“面向工农兵,走向大众化”,创作出“前线士兵都能接受”的作品,*《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上册,199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工农兵方向”成为抗日根据地文化发展的指针。

毛泽东还就如何做好面向工农兵的文化宣传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他说:“对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红军时期》,上册,219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选集》,第3卷,860页。,不深入群众,不深入生活,就不可能创造出有意义,受广大工农兵欢迎的作品。文艺工作者也要注意把立场移到工农兵群众方面来,要理解“群众情绪”,注意士兵的“接受能力”,要大众化、多样化,干部战士喜闻乐见。大家“看惯了、喜欢了、受到教育,你们就成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上册,27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

(三)抗战文化是继承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文化。毛泽东认为,抗战文化既要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要开放性地吸收外国先进文化。毛泽东在1938年10月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如何对待历史遗产的问题,认为中华民族创造的优良文化是珍贵品,“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 533~534页。毛泽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勇气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我们要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 534页。。在毛泽东的倡导下,自1939年起,在延安掀起了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与此同时,毛泽东认为,抗战文化需要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毛泽东选集》,第2卷, 706页。,他形象地比喻为“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750~7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毛泽东提出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和方法:“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毛泽东文集》,第3卷,192页。这种交流和学习,应以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和是否有利于发展抗战文化作为取舍的标准,应反对“全盘西化”的主张,“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707页。。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还在中国构建起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的思想文化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解决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树立了典范。

四、毛泽东抗战文化思想的历史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和丰硕成果,凝聚了抗战力量,丰富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形成了文化战线的抗战大军,为文化抗战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高度重视抗战文化在唤醒民众、凝聚抗战队伍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战文化统一战线政策,发起了抗战文化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抗战文化政策的号召下,文化界人士以笔为枪,用鲜活的文艺作品反映抗战,激发了国人的感情共鸣和民族精神,团结全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侵略。中国文艺协会、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人民抗日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和部队艺术团体烽火剧团等相继成立。仅1938年在延安首次演出的剧目就有近50个,包括话剧、独幕剧、活报剧、歌剧、新编京剧和秦腔剧等。到1940年,遍及延安城及附近各工厂、机关、学校的文艺小组多达85个,组员达660人。*肖效钦、钟兴锦主编:《抗日战争文化史》,124页,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2。边区诗歌创作成为抗战文学中一朵奇葩,影响遍及全国。到1942年6月,晋察冀边区的村剧团发展到3277个*《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2册,79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新四军盐阜一个区的村剧团到1944年也出现了440个*《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4册,151页。,整个抗日根据地出现一派“村村寨寨锣鼓响,人欢马叫喜洋洋”的生动局面。这些抗日文化团体的成立,使来自不同阶级、阶层和流派的知识分子,在抗日的旗帜下结成统一战线,为发展抗战文化运动和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宣传了党的政策和主张,显示了“我们的文化的力量”。毛泽东把抗战文化作为党的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投入了大量精力。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616页。毛泽东把报纸比喻成“武器”,要求党要善于利用这个武器。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新闻报刊、广播等舆论工具,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及时地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1944年的一次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到,秧歌剧《赵富贵》和《张治国》到吴起镇演出后,警三旅有一个士兵把自己的手捆起来,跑到连长那里请求处罚,说自己想开小差,还讲出在自己的棉衣里缝了多少法币等等。毛泽东接着提出:“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的力量”,因为它“反映了群众的生活,真正地反映了边区的政治、经济,这就能够起指导作用”*《毛泽东文集》,第3卷,109页。。

(三)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抗战文化运动的一个亮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明确把培养文化干部、发展国民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在文化运动上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135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毛泽东指出:“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84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4。为此,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等条规,创立了各种干部学校,广泛开展国民教育,建立了崭新的抗日教育体系。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中高级干部学校就达10余所,仅抗大就培养了13万名干部。*沙健孙:《中国共产党通史》,第4卷,326~327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99。此时,延安的国民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1940年起,陕甘宁边区开始试办民办学校,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达到1005所,加上原有公办的小学,共有普通小学1395所,学生总数达79500人。*靳宏斌:《毛泽东同志教育思想研究》,92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后,识字、教育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参加识字班、夜校和半日学校的农民有34000余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2卷,上册,45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抗日文化教育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化运动中的一个亮点。

(四)抗日文化作品空前繁荣,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局面。抗日是抗战时期的主旋律,也是抗战文化的主题,成为抗战文化运动的主要任务。毛泽东给抗战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使无产阶级文化与抗日救亡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毛泽东等倡导下,各阶层文化界人士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进步文化活动。文学、戏剧、话剧、音乐、美术等蓬勃发展,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作品构成了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主旋律。文学领域形成了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哲学领域形成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不朽著作,美术领域出现了风靡全国的新木刻版画,各边区反映抗战的新的戏剧话剧作品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毛泽东重视文化选择的多样性,提出文艺大众化,重视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用多样的文艺活动丰富广大抗战军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如他指出的:“二十多年以来,我们党首先学会了政治,后来又学会了军事,去年学会了经济建设,今年要学会文化建设。如果文化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那我们就又学会了一项很大的本领,陕甘宁边区就可以在全国成为更好的模范。”*《毛泽东文集》,第3卷,120页。

毛泽东抗战文化思想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性质、任务和方向,强调了文化在抗战中的作用,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政策,为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文化建设实践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毛泽东抗战文化思想的提出和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而且为毛泽东文化思想在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抗日抗战文艺
抗日小英雄杨杨
1942,文艺之春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日英雄万全策
□文艺范
抗日英烈马威龙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