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英 刘杰英
【摘要】 目的:通过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躁动患者的护理情况,探究并分析分级护理措施对神经外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重症伴发明显躁动患者80例,按照统计学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基础护理措施,试验组在使用基础护理措施的同时联合应用分级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使用分级护理措施后死亡例数为0,完全治愈、病情好转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度調查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为(17.8±5.7)分,试验组的评分为(11.4±5.2)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P<0.05)。结论:使用分级护理措施后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大大降低疾病出现的神经功能损伤及相应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且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与实践。
【关键词】 分级护理措施; 神经外科; 重症躁动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4.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4-00-03
临床中入住神外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其疾病发展一般较为紧急,病情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并且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患者早期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可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或者残疾[1]。其中,躁动则是神经外科ICU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且发生率较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顺利康复,同时也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躁动作为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代表着疾病进展的中继状态[2]。患者发生躁动后,常无法配合治疗,不仅会给病情监测、辅助检查等临床诊疗护理增加困难,还容易导致病情加重、诱发各种并发症、病死率增加等安全隐患,甚至部分患者家属由于对相关医学知识的认知缺乏和对患者病情的忧虑,进而对护理工作发生质疑。因此,及时发现、准确找到患者躁动的原因,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是十分关键的[3-5]。简言之,良好的护理与干预模式对于发生躁动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6]。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ICU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对发生躁动的患者通过实施分级护理制度,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神经外科ICU收治的重症患者伴发明显躁动患者80例,纳入标准:年龄27~75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躁动症患者。排除标准:入住神经外科ICU期间意识昏迷或癫痫持续状态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8.5~75.1岁,平均(47.13±8.48)岁。意识状态:浅昏迷11例,中度以上昏迷17例,昏睡12例。病症分类:颅脑出血者13例,颅脑外伤者20例,颅脑内进行肿瘤手术后患者7例。格拉斯昏迷评分:3~6分18例,7~8分22例。躁动特征,参照文献[3]躁动分级,其中Ⅳ级躁动6例,表现为狂躁、躯体摆动、抬头坐起,四肢乱动;Ⅲ级躁动15例,表现为头昂起、四肢乱动、约束带固定困难;Ⅱ级躁动15例,表现为呼劝无效,四肢舞动,约束带可固定;Ⅰ级躁动4例,主要表现为患者呼劝安静、不劝躁动、四肢曲动。试验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9.2~74.9岁,平均(49.38±8.76)岁。意识状态:浅昏迷13例,中度以上昏迷17例,昏睡10例。病症分类:颅脑出血者11例,颅脑外伤者21例,颅脑内进行肿瘤手术后患者8例。格拉斯昏迷评分:3~6分20例,7~8分20例。躁动特征分级,其中Ⅳ级躁动7例,Ⅲ级躁动13例,Ⅱ级躁动14例,Ⅰ级躁动6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表示对研究内容理解。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意识状态及疾病分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基础护理措施,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瞳孔状况及意识状态等。试验组在使用基础护理措施的同时使用分级护理措施,依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以及医院管理制度,将试验组患者分成四个护理级别对于特级护理需要护士24 h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为患者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加强基础护理的有效实施,协助患者进行肢体锻炼,同时安慰鼓励患者;一级护理需要护士间隔1 h观察患者一次,帮助患者进行相应的锻炼;二级护理需要护士间隔2 h查看患者一次,告知患者家属相关锻炼的技巧,让家属更好的帮助患者;三级护理需要护士间隔3 h观察患者一次,并时常关注患者康复情况。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躁动缓解期。责任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具体包括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其他征象,坚持连续、动态原则,不放过任何细微变化。一旦出现躁动,结合各项检查指标、患者当时临床症状,初步判断是何原因所致,及时报告医生,采取必要、及时的抢救措施。
(2)躁动发作期。首先全面系统查找病因,分清轻重缓急,并选择适时保护性护理,如轻度患者采取密切观察,重度患者则要求家属陪护、设置护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积极查找躁动病因,找到原因后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如怀疑休克,应及时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颅内压增高者,遵医嘱及时应用脱水药,防止脑疝发生;呼吸不畅时,检查呼吸道,清除呼吸道异物,必要时气管插管;疼痛剧烈者除外其他原因后,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大小便异常,及时导尿及灌肠[7]。(3)全程护理,保证患者安全。对躁动患者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执行,安排护士全程陪护,防止并发症及其他意外事件。如加固床旁,防止患者坠床;注射穿刺时2人一组,相互协作配合,防止断针;必要时约束患者,防止输液针或引流导管被患者拔掉。在全程护理过程中,如遇病情突然变化,特别是由躁动突然转为安静,尤其警惕,及时汇报医生,备好抢救措施。通过医护配合,综合判断,明确躁动原因后,适当给予镇静剂和镇痛剂治疗,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瞳孔的变化,如处于深睡状态,应尽量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影响正常呼吸。
1.3 观察指标
(1)观察统计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压疮、感染等;(2)护理满意度调查:自制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问卷共计20题,每题为5分,满分为100分,其中,得分大于80分为满意,得分60~80分为比较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临床疗效评价:将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以及几个等级进行评价,痊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躁动症状被有效控制;好转:患者病情有所好转,生命体征平稳,躁动症状基本被控制;植物状态:患者病情恶化,意识活动丧失,处于植物状态;死亡:患者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使用分级护理措施后死亡例数为0,完全治愈、病情好转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3例患者出现压疮症状,有2例患者出现感染情况,对照组发生压疮7例,感染5例,试验组发生压疮、感染的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评分比较,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为(17.8±5.7)分,试验组的评分为(11.4±5.2)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P<0.05)。
3 讨论
神经外科ICU患者往往病情较重,病变范围广泛如颅脑外伤、脑出血等,其中,躁动则是其常见的临床症状,据统计,其发病率呈上趋势升[8]。由于其起病迅速,病情较重,且复杂多变,易导致并发症,及时发现、准确找到患者躁动的原因,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是十分关键的。
一旦患者出现躁动,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和表现,迅速查找原因,并及时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抢救患者,防止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既往的传统护理模式,由于无法体现患者个体差异,不能从特殊细节上有针对性进行相应护理措施,突发状况出现较多,有时可能因医护人员抢救的不够及时,以及引发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不满,出现护患关系不和谐[9-10]。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水平及满足临床需要,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了分级护理制度,按照不同层级、有针对性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采取不同护理措施为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或者诊疗操作。使用分级护理措施,能够将临床具体措施分给不同的护士,更能使护士明确自身的责任,以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同时也能够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只要主治医生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开医嘱后,护士则应依据自身分工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以达到合理、有序的利用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从而提高护理整体服务质量[11-12]。
本研究通过对分级护理与传统护理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使用分级护理措施后死亡例数为0,完全治愈、病情好转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护理满意度调查方面,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0%,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0.0%。可见实施分级护理的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好于采用传统护理模式的对照组,这也与相关文献[9]报道结果一致。
由此可见,虽然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发生躁动的原因较多,不易做到完全性预防,躁动出现后应及时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分层次有主次的给予护理措施。使用分级护理措施后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大大降低疾病出现的神经功能损伤以及相应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且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Nancy M A,Jane B,James F B,et al.Nurses'Uniform Color and Feelings Em otions in School-Aged ChildrenReceiving Health Care[J].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2013,28(2):141-149.
[2]王清,张月红,杨惠清.神经外科重症患者80例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299-8300.
[3]黄天花,黄静.分级护理方法在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中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 2014,28(4):231-231.
[4]史小英,何乃宁.分级弹力袜联合气压泵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4,28(4):114-115.
[5]宋珍玉.分级护理方法在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24):48.
[6]葛红梅.基于Riker镇静-躁动评分系统的护理干预在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2):40-41.
[7]周海珍,陈金峰,吴媛媛.神经外科患者术后躁动原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2013,11(9):229-230.
[8] Wahlgren N,Moreira T,Michel P,et al.Mechanical thrombectom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Consensus statement by ESO-Karolinska Stroke Update 2014/2015,supported by ESO,ESMINT,ESNR and E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2016,11(1):134-147.
[9]李艳芬.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76-78.
[10]左四琴,王艳.基于Riker镇静躁动评分的护理对神经外科ICU躁动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1):1316-1318.
[11]王彬,刘英娟,连可乐.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重癥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0):3408-3410.
[12]于延玲,申娜.神经外科ICU急性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2):1430-1431.
(收稿日期:201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