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强
摘 要: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有效实现课程思政,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宏观上,应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依次明晰学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理念、原则及途径;微观上,应鼓励一线教师积极探索,从上好一堂课程思政示范课做起,有意识地培育好若干门在全校覆盖面宽、示范性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或课程群,以此带动全校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全覆盖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大学英语
一、围绕目标,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高校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必须回答好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逐步在高等教育界形成共识。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所有课程教学都肩负价值引领的责任。
课程思政并不是要增开一门或几门课程,也不是简单地增设几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基于理念,明确课程思政的原则
首先是坚持整体规划,注重协同性。就是要紧扣立德树人主题,在全校乃至全社会系统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教育新格局,着力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共行,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有效协同。
其次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前瞻性。就是要直面学生成才的思想问题,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时效性和亲和力,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在思政教育中创立新思路、创建新途径、创行新模式。
最后是坚持循序渐进,保证可行性。就是要遵循思政教育规律,从点做起、以点引线、以线带面。即从打造每一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做起,培育一批教学名师,建设一批品牌课程,通过示范引领和交流辐射,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育人水准。
三、依据原则,构建课程思政的途径
在达成理念共识、明确实施原则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系统化构建实现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达到同步推进课程思政全校范围的网状部署和相关教师个人的点上突破的目标。
第一,课程思政如何选点?学校建立了每学期专项评比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的激励机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鼓勵部分教师率先从点上突破。
第二,课程思政如何引线?学校经过广泛研讨,优先选择了面向学校各专业全覆盖的两类课程,即创新创业类课程和大学英语类课程,重点支持这两类课程组建好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从课程教学大纲开始,在教案、教材、线上辅助学习资料等方面着手,全流程设置思政元素。
第三,课程思政如何带面?学校专门出台文件《江苏大学关于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明确正向示范引领、反向划线托底的总体思路。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意识,强化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拓展“教室+基地+网络”的立体化教学载体,完善“讲课+实践+沙龙”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四、课程思政实施探索与实践
1.上好专业思政第一课——创新创业类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学校从2010年开始在全校建立并不断完善了“135塔式人才培养体系”,即让100%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知识普及、素质普升教育,让30%左右大学生接受系统化、专业化项目培训,为5%左右大学生制订个性化创新创业计划。对应该模式,学校分别构建了三个层级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其中第一层级为面向全体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类基础课程,包括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论课和创业基础课程等。
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论课由各专业知名教授和专业负责人面向新生开设,介绍专业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讲解相关行业、产业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是建立专业创新创业意识的课程,以采用小班化研讨互动模式为主。学校按照专业教育应该早思政、多思政的思路,全面部署在新生研讨课和专业导论课中更多地引入思政元素,上好专业思政第一课。
首先,在介绍相关行业、产业发展前沿和趋势时,一方面充分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相关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以此帮助新生更好地树立“四个自信”;另一方面认真剖析国际竞争态势及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激励学生通过实现自己的“青春梦”“创业梦”,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次,在诠释相关的科学内涵和工程原理时,新生研讨课和专业导论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研讨交流。学校通过示范课堂评比激励相关教师在这方面进行深度挖掘。
创业基础课程是学校多年来重点建设的国家级品牌课程。其中“创业人生”是首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爱课程网上在线访问量超过47万人次,稳居创新创业类精品视频公开课人气榜第一;“创业管理”先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访问量稳居爱课程网创新创业类精品资源共享课首位;“创业计划”获批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全国首批创业类MOOC课程建设项目。
创业基础课程不仅为全体学生普及了创业基础知识,而且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结合每一个创业成功案例实施思政素质教育。在“创业人生”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奋斗中的幸福感和创业中的成就感,理解追求个人理想与中国梦自然统一的内涵;在“创业管理”中着力强化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商业道德和守法经营教育;在“创业计划”中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工匠精神、时代精神以及诚实守信等优秀品德素质的教育。
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类教材之中。教材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媒介,学校尤为注重创业类教材强化品德素养对创业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编著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创业类教材,注重从案例导入、思考讨论、章节小结等突出商业道德、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等优秀品德素质的教育,强化这些品德素养对创业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编著的《创业案例集》《决胜网络——创业管理案例》等原创案例著作刻画了时代对创业行为的引领和创业者的良好素质,并将这些创业案例选编到课堂教学中,弘扬正能量。
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类实验实训之中,融入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之中。当前,学校建立了预孵化、孵化与转化的全链条载体群,每年培育100余个创业项目,辐射到500余人。为让每位从事各类创新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的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在创新创业类实验实训中,不仅注重提升专业知识、技能,特别强调道德素养、社会责任、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弘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素质结构。
2.打通课程思政关节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大学英语”是全校通识平台上重点建设的窗口课程。教育部发布《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校、院相关领导和课程骨干教师多次开展研讨交流,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反复提及的“思想性”落脚点是什么?第二,如何处理大学英语教学中频繁出现的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第三,进入新时代,如何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
通过深入研讨,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时代性、实效性和思想性。
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做好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在大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外国语学院和大学英语教学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双路径思政教育资源开发。第一条路径是从现有主干教材中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从国家、社会、个人出发,强调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统一,强调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统一;第二条路径是积极补充语言教学素材,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对照)、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版本、中国英文媒体的报道与评论(纸媒、视听)和西方英文媒体的报道与评论(纸媒、视听),注重思政教育資源开发,挖掘和拓展中国和外国重要媒体阅读素材,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入课堂、入脑、入心。
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课堂时,重点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运用现实问题引领课堂教学。从之前大学英语教学对“语言点”的单一、机械关注到提倡从社会现实问题着手,锁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二个核心价值观和“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四个中国核心文化价值观设定现实问题清单,围绕这些现实问题组织主干教材内容和思政教育补充语言素材,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模式协调安排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和思维教学。第二,通过思辨式讨论默化思政教育。改变大学英语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敦促教师采用思辨式讨论(以理性消除意见分歧为目的的论辩互动)的方式组织课堂英语教学,引导学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使用英语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表达立场、陈述理由,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部开展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校内系列公开课”,分别在大学英语——写作、大学英语——阅读、
大学英语——听说、大学英语——翻译等课中开发了大量鲜活的思政教育资源,形成了一大批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例如:在英文写作课上,引导学生围绕国家、社会和个人阐述“中国梦的本质”“爱国主义的真正含义”“诚信的价值”等观点;在阅读课上,安排学生分别就《人民日报(英文版)》《中国日报》和《泰晤士报》《卫报》《纽约时报》针对性地开展拓展阅读,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四个自信”;在听说课上,积极引入《中国人来了》《全球变化最快的地方》《现代中国故事》等一大批鲜活的听说资源,组织学生就“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否是否应该以西方为标准?我们是否应该找到自己的标准?”等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能够提供有力证据进行思辨性讨论及论证;在翻译课上,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为重要教学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就“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政治路线和国家发展战略”等主题,做到课程教学内容既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无缝对接,又对课程思政目标有效支撑,实现了“大学英语课程开到哪里,思政教育就走到哪里”的教学目标。
新时代,江苏大学将继续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导,提高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认识,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以点引线、以线带面推动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切实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