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妮
摘要: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势头良好,文章从跨文化视角分析得出跨文化适应是引发来华留学人员生活、学习种种困境的因素,包括:地缘文化冲突、人文文化冲突、心理文化冲突和个体适应方式冲突。留学生困境和跨文化适应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国家十分重视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并给予政策支持,注重“语言课堂”和大学教师“跨文化意识”培训。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高校;留学生教育
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势头良好、社会安定和谐,是吸引大批国外留学生来中国就读的源力。本文主要从跨文化角度,对我国高校留学生的教育进行分析。
一、 跨文化视角理论分析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20世界后期世界教育民主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20世纪9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提倡和努力推行,促成了跨文化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
研究留学生教育属于跨文化教育中的一种,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教育,是其主动进入另外一种文化情境的行为,在受教育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原有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交流。
二、跨文化视角下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之困境分析
来华留学生面临的困境受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综合因素的影响,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不一,其经济状况差异较大。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所面临的文化困境却是实际的、共通的。
(一)行为方式与习惯困境
外国留学生出于来华接受教育的目的离开原国家,到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中,并要在中国居住一段时间,在修业完成之后有可能回到原国家。我国外国留学生来源非常广泛。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传统在跨文化入境的那一刻起所带来的“不习惯”“冲突感”会一直伴随着留学生直至其修业完成。成年人的行为方式与习惯是受到原民族文化环境熏陶十几年沉淀而成的,例如,欧美学生崇尚独立自由的行为方式、亚裔学生行为更倾向于集体的方式;各个不同宗教之间的教义与习惯也千差万别;细化到每日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差异形成万花筒式的呈现方式,不同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会持续积累,引发困境。
(二)语言与交往困境
外国留学生要想更容易地学习和生活,跨文化适应的第一道门槛就是语言关,此关卡的地位举足轻重。汉语的学习难度是世界知名的,外国留学生来华生活、学习,语言沟通是一大障碍,汉语学习难度又使得这一困境更加突出。部分留学人员在来华前有接受过系统或非系统的汉语语言学习培训,即使留学生来华前汉语已经有很强的基础,但是中国幅员辽阔、除了通行的普通话外,方言的千变万化又带有浓厚的地域风格,也会使留学生感受到困扰。
(三)学习困境
留学生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求学,因此,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与老师、同学、学校管理人员接触,在学习和学习管理上也存在诸多困境。学习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尊师重教,习惯集体主义课堂,课堂纪律良好,学生的学习风格多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录笔记并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活动,而留学生在原国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自身原有的学习风格会与中国的教学传统风格场域不相合,从而形成学习困境。
三、 跨文化视角下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之原因分析
(一)地缘文化冲突
荷兰心理学家Hofstede提出了文化尺度理论(culture dimension),总结出了四种不同的文化尺度:“(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2)权力距离;(3)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4)不确定性回避。”价值观不同会引发不同的行为方式与习惯,这是从留学生个体反映出不同国家地区间普遍性、一般性的地缘文化冲突。
(二)人文文化冲突
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来必然会经历生活上、文化上的诸多变化,人文文化冲突主要来源于文化适应过程中,留学生所选择的应对模式。“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发展过程”是每个跨文化者所必然经历的, Oberg(1960)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文化休克”理论,提出“短期旅居者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挫折期、恢复期和适应期”。留学生属于短期旅居者中的一员,其中第二个时期“挫折期”又称“文化休克”。巨大的人文文化冲突给跨文化者带来的巨大文化冲击可以导致其“休克”的状态,可见其中的沮丧、焦虑等一系列负情绪。这个阶段的整体感觉就是“一切都很糟糕”。
(三)心理文化冲突
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后地缘差异与文化异质都会不断冲击他的内心,时时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逐步积累形成留学生心理上的冲突。心理上的冲突会引发各种压力、不良情绪,而不同人面对压力和负情绪的抗挫折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心理文化冲突所引发的问题是常见的,我们不能忽视心理文化冲突的巨大破坏力。留学生在中国求学,教育环境中的心理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四)个体适应方式冲突
应对跨文化冲突,不同个体采取的适应方式不同。一些方式可缓解冲突,促使留学生逐渐适应新的文化氛围,而另一些方式则起到相反作用,可能会激化矛盾。“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学家John Berry(1990)提出了一个比较有影响的个体文化适应方式理论:同化、分离、融合、边缘化。”其中采取“分離”方式的留学生大多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经常“和自己的同胞在一起”避免与中国的学生或其他国家留学生接触,采取此种方式的留学生有一种自身的文化优越感,非常不利于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会引发相应的交往与学习困境;而边缘化方式是最消极的,如果个体采取这种方式,主动将自我封闭、隔绝与外界的交往,把自己完全边缘化。那么他将既对原文化没有归属感,又恐惧适应中国的文化氛围。这种方式的适用也是最危险的,会激发矛盾并放大所遇到的困境,危害留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跨文化视角下我国高校完善留学生教育的举措
(一)国家关注,顶层设计
我国政府对高校留学生教育一直是关注和大力支持的,2017年6月教育部、公安部、外交部以部长令的方式联合发布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从法律的高度对高校留学生培养给予肯定。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同年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改进来华留学教学和管理,提升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有效的顶层设计是对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
同时,我国政府注重与各国的文化交往,与各国联合举办风格各异的文化节,鼓励民间艺术交流活动,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了解世界。响应国家号召,我国高校自主承办的国外留学生文化艺术节也是有声有色,在开放的环境下才能让文化相互融合,尊重平等的前提是了解。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访学、学术交流、座谈会议等也在进行高等教育方面的跨文化交流,为留学生教育的提升做着积极的贡献。
(二)高校跨文化教育主阵地——语言课堂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基底,语言是进行文化交流的工具。我国政府非常注重留学生的语言课堂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师资、设备,致力于帮助来华留学生首先打通语言关。此外,国家汉办在全世界兴办的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为打算来中国留学的学生提供的语言支持、文化呈现,有利于降低学生的跨文化焦虑,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響,有利于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大学教师跨文化意识提升与培训
高校是留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大学教师在留学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高校教师的跨文化知识、技能的培训,有利于提升大学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便于高校教师在教学及管理时更加理解学生、觉察留学生心理变化,以便更好地教育、服务学生。
知识方面,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跨文化的知识,针对所在学校留学生具体情况来有目的、有意识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文化。在了解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并在实际教学和管理中有所体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和麻烦;技能方面,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并掌握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让来华留学生感受到来自高校教师切实的关怀和理解。尽快帮助学生扩展人际交往,防止其陷入交往困境;态度方面,高校教师应对所有来华留学生一视同仁,不应出现区别对待的现象,也不应有态度偏差。
大学教师跨文化意识提升除了与自身努力分不开外,高校还应给予培训支持,通过案例分析及总结实际经验,从理论、实践双层面培训教师,促使教师的跨文化意识有效提升,并运用到实际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当中去。
参考文献:
[1]丁钢.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编辑/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