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促进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心理辅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帮助学生探讨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克服成长中的困难,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心理辅导的开展不仅仅依靠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尤其是班主任,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教师从事心理辅导活动,始于美国辅导运动与中等教育改革运动,名为“教师顾问计划”,提供心理辅导的任课教师被称为“顾问教师”。
早在1889年,美国底特律高中的英文书写课中就首次提出,需要为高年级学生提供职业和道德辅导。到了20世纪20年代,教师顾问计划率先在美国初中实施,并在美国的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认为青春期学生生理和心理容易发生激烈冲突,与此同时,学生要面对成长、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压力。这一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学生需要一位成熟成年人的引导和关心,在这位值得信任的友好“导师”的帮助下,一起来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困惑。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校的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进一步结合,成为一种对学生人生的辅导,从单纯的职业辅导扩展到了人生发展规划、个性整合和学业提升等领域。顾问教师成为学生走向社会、职场的桥梁,而教师顾问计划被看成是普通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最重要的方式。20世纪中叶,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美国学校开设了解决问题取向的辅导课程,进一步促使心理辅导成为中学学科中的一部分,成为所有普通教师授课的内容之一。20世纪60年代,“情感教育”融入教师顾问计划,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鼓励学生发展自我意识、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增强同理心、学习社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这种情感教育还进一步延伸到高中和小学校园中,虽然在形式上大相径庭,但其背后的理论却是相同的。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不断发展,发展性辅导成为学校心理辅导的主流,强调“辅导是学校里每个人的责任”。在接下来的10年中,以教师为基础的辅导系统快速出现,受训后的任课教师成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力量。
1.香港:学校本位辅导。
20世纪70年代,我国香港地区开始注重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主要集中在学校专职心理人员提供的个别咨询、家长讲座和升学就业辅导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辅导从补救性辅导转向发展性和预防性学校本位辅导。
学校本位辅导方式依据“辅导是一群人的服务”的理念,充分挖掘学校的积极力量和学生的支持资源。当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时,由校长主持,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从旁协助,全校教师提供意见,并用系统的奖励方式,鼓励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调整信念并改善行为。
2.台湾:三级预防系统。
我国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开展校长和教师培训、进行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技巧培训,到制定课程标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逐步建立起三级预防系统,参与人员包括授课教师、心理辅导员、学校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师等。初级预防以学校为主,授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对广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在班级辅导中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在活动合作与互助中发挥学生潜能。有心理适应困难的学生,交由学校专职心理辅导员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涉及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则进行相关转介。(见图 1)
3.其他地区。
20世纪90年代,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全面铺开。由于学生众多、心理辅导需求大,各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缺乏的问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这促使学校心理辅导迈开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注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强面向学校班主任的心理知识普及,让每一位班主任都能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倾听者和学生成长的陪伴者。
图1 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三级预防系统
参考国内外全员参与心理辅导的不同方式,学校心理健康三级维护网络的第一级应是学校全体教师,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参与心理辅导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苏州市为例,2008年专门组织了重点面向班主任的心理培训,经过120学时的系统培训及心理论文、心理课教案、辅导案例记录、咨询辅导理论与实操的考核,为合格者颁发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书,提高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能力。以下从三个方面探析班主任心理辅导工作的内涵。
班主任作为学校、家庭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纽带,能够多方面了解情况,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支持资源和信息。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信服权威,作为权威的班主任能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预防各类心理问题的产生。进入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学生进入青春期,自主意识开始发展,他们渴望独立,将人际交往的重心转移到同龄同伴身上。班主任长时间与学生接触,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在校学习、交往的情况,学生更易于接受班主任的教导和陪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充当陪伴者和指引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各种困惑,成为学生情感和心灵的重要支持者。
在家庭教育中,班主任作为学校和家庭的直接对接者,一方面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家长对班主任也非常信任,这为班主任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之上对有困惑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可以切实有效地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家庭原因,联动家庭,调整关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学校—家庭—学生”三角互动模式(见图2),做到“辅导是一群人的服务”,挖掘积极能量和资源,多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其不良行为。这种三角联动的关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的补充。
图2 “学校-家庭-学生”三角互动模式
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多采用走班制或约课的上课模式,导致师生互动不够充分,当学生出现心理困惑时,更倾向于向关系更为亲近的班主任寻求帮助。苏州市教育局提出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建构“三级维护网络”体系,要求全员参与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全过程,其中初级预防便是全体教师参与,实现全方位的渗透,班主任在其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防御性较强的学生,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不容易与之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班主任直接进行辅导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问题比较复杂的学生,在二级维护网络体系中,由班主任转介到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处时,班主任可以先介绍了解和观察到的信息以及学生的基本特点,为后续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支持资源。
在学校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会遵守心理辅导的基本设置,通常是有规律地与学生约谈,在辅导间隔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感悟,从而消化辅导内容。这种设置也存在一些局限,因为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心理状态不稳定,可能随时有一些心理变化,需要及时予以辅导。此时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师的联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能够从班主任处获得学生更多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班主任也是辅导过程中的一线观察者和陪伴者,可以通过与学生接触,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或直接辅导,或及时转介,弥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即时性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