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 (北京 100050)
丁贺宇 赵鹏飞 王振常
“双内听道”畸形在先天性颞骨畸形中非常罕见,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常被误认为是内听道狭窄。我院发生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2岁。主因“发现患儿听力差2年”就诊。患儿家属2年前发现患儿听力差,表现为不会说话、发声,临床特征: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左耳100dBnHL,右耳50dBnHL;双侧耳廓、外耳道未见明显异常。颞骨HRCT平扫示双侧内听道(Internal Auditory Canal,IAC)均被完整骨嵴分隔成两条管道(图1-6),前上骨管符合面神经管走行,双侧内径均为1.9mm;后下骨管符合前庭蜗神经管走行,右侧起始处狭窄,中段扩张呈囊袋状,内径约2.1mm,左侧起始处近闭塞,中段略扩张,内径约0.5mm;双侧后半规管未见显示,左侧耳蜗不全分隔Ⅰ型。
目前“双内听道”畸形的发生机制不明,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前庭蜗神经与面神经提前或异常分离,两者间中胚层软骨化或骨化有关[1-2]。虽然既往文献称之为双内听道畸形,但前上骨管为独立的面神经管,其内并无听神经走行,因此称为独立面神经管畸形更恰当。颞骨HRCT是颞骨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内听道狭窄、怀疑此类畸形的患者,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有利于减少该病的漏诊。本例双侧内听道均被完整骨嵴分成双管状结构,前庭蜗神经管起始部均狭窄呈细线状,合并蜗神经孔狭窄及迷路畸形,提示可能有蜗神经发育不良或缺如,需进一步进行MRI检查明确[3]。总之,此类内听道畸形影像学特征明显,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漏诊。
图1-2 颞骨HRCT标准化后处理重建后图像。轴位(图1)及冠状位(图2)示双侧内听道内均见两条骨管,前上骨管为面神经管(黑/白箭头),后下骨管为前庭蜗神经管(黑/白箭)。图3 垂直于右侧两骨管的斜矢状位图像。右侧面神经管(黑箭头)与前庭蜗神经管(黑箭)间可见骨性间隔。图4 垂直于左侧两骨管的斜矢状位图像。左侧面神经管(白箭头)与前庭蜗神经管(白箭)间可见骨性间隔。图5 斜冠状位示右侧面神经管(黑箭头)与前庭蜗神经管(黑箭)间完整骨嵴,右侧前庭蜗神经管(黑箭)起始处细线样狭窄。图6 斜冠状位示左侧面神经管(白箭头)与前庭蜗神经管(白箭)间完整骨嵴,左侧前庭蜗神经管(白箭)起始处狭窄近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