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8-12-13 08:01:28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骨一科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断端后处理肱骨

1.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骨一科

2.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影像科(陕西 宝鸡 721000)

张少峰1 罗一博2

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肘关节外骨折,极少见于成人,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男性患儿多见,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肘内翻畸形,DR检查为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观察指标,但仅仅根据此指标进行相关诊断,误诊、漏诊率较高,常需要采用其他的手段进行进一步确诊[1-2]。多层螺旋CT扫描具有成像速度快、禁忌症少等优势,后期通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对评估骨折的损伤程度、移位距离均有准确、直观的显示[3-4]。为此,本组研究收集了6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价值,现在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7年7月收治的6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入选标准:(1)进行肘关节CT扫描;(2)均经手术证实均为肱骨髁上骨折。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丢失者;(2)存在严重沟通障碍或精神疾病史者。62例患者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4~19岁,平均年龄(5.96±2.31)岁;患者骨折原因:交通事故者16例,坠落骨折16例,体育运动骨折30例;骨折部位:左肱骨髁上骨折者36例,右肱骨髁上骨折者26例。

1.2 设备与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患者采取仰卧体位,患肢置于检查床中,设置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mA,间距:1mm,螺距:1mm,准直器为2.0×1.0,层厚:0.5mm,矩阵:512×512,薄层重建层厚:0.5mm。

1.3 图像后处理 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由两名高年资正高职放射科诊断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对骨折和软组织损伤进行综合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计量用()进行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 结 果

2.1 CT平扫与后处理技术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检出率、灵敏度及特异度 CT平扫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检出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32%、85.48%、87.09%,CT后处理技术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检出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98.38%、98.38%,CT后处理技术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检出率、灵敏度及特异度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05、6.961、5.871,P<0.05),见表1。

2.2 62 例肱骨髁上骨折CT平扫及后处理技术图像表现 6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中,54例患者可见肱骨髁上骨质连续性中断,断端对位对线欠佳(见图1),36例患者断端见游离小骨块影(见图2);后处理技术中,MIP图像可直观显示骨折线及断端移位情况(见图3),VR图像可多角度明确显示断端的旋转移位情况(见图4、5),39例(62.90%)患者骨折远端旋转约30°,23例(37.09%)患者骨折远端旋转10°~15°。

3 讨 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关节骨折的常见类型,受严重程度的影响,肱骨髁上开放性骨折者剧烈疼痛更为强烈,严重的可引起患者休克[5-6]。肱骨髁上骨折主要分为伸直型及屈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是因手完全伸展时手首先着地而引起,而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因屈肘位肘受力而引发的[7-10]。大量学者文献研究认为[11-14],少数肱骨闭合性的骨折存在隐匿性,需要及时明确检查后尽早治疗,以此降低患者出现后遗症的几率。目前临床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检查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其中包括DR、CT、MRI等方式,其主要目的为明确骨折部位并评估病情程度,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比MRI检查,CT成像时间更短、经济实惠;事实上X线在骨质密度成像中敏感度高,在人体组织吸收X线程度不一的基础上,通过球管扫描,在多角度可对骨折部位进行观察,正是由于同一单位时间内扫描、极高成像速度的优势,CT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由于被检查者身体移动而引起的运动伪影,保障了成像质量水平。

本组研究中,采用CT平扫及后处理技术对6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进行了相关观察,在6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中,CT平扫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检出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32%、85.48%、87.09%,低于CT后处理技术100%、98.38%、98.38%,表明相对CT平扫,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检出率、灵敏度及特异度高。事实上单纯二维图像难以进行全面判断远、近端旋转,远、近两断端间出现扭转继而出现旋转移位情况需要突出旋转方向,以此提供相关资料,有利于临床手术制定相关方案,若出现图像质量低且无法判别旋转角度,容易出现漏诊、误诊。有学者认为,DR在初诊肱骨髁上骨折中具有一定优势,X线对于骨密度敏感度高,但是考虑肱骨髁上骨折位于肘关节,在突出显示骨折部位时,需多角度进行摄片处理,另一方面,骨折人群多为幼儿,在受骨折疼痛的影响下,并不能有效配合影像技师进行规范摆位,对X线诊断结果造成一定影响,而CT及其图像后处理可弥补该缺点。

表1 CT平扫与后处理技术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检出率、灵敏度及特异度[n(%)]

本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MIP及VR技术进行了后处理,其中MIP像中可直观显示骨折线及断端移位情况,因为MIP成像数据来源与三维容积数据,在改变投影方向中优势明显,对于异常骨折、肿瘤疾病及钙化情况显示较好。基于肱骨髁上骨折处于肘关节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但MIP技术对密度相近且结构重叠的部位的骨折诊断存在局限性,故该种情况下需要配合VR进行联合观察。VR最大的成像优势在于显示组织或者器官的空间关系,对于复杂的骨折部位可提供直观的图像显示,即可对骨折部位多方向、多方位的图像,无需重复扫描即可重建出多方位图像,达到充分显骨皮质断裂的目的。本组研究中,仅54例患者CT平扫可见其肱骨髁上出现骨质连续性中断情况,提示CT平扫骨窗在诊断骨折中存在局限性,而在后处理技术中,以MIP图像中直观显示骨折线及断端移位情况为基础,联合VR图像在评估患者旋转角度中优势明显,有利于提高诊断者诊断准确性中,也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检出率、灵敏度及特异度高,可直观显示肱骨髁上骨折具体情况。

猜你喜欢
断端后处理肱骨
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的预后因素: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能源(2018年10期)2018-12-08 08:02:48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
能源(2016年10期)2016-02-28 11:33:30
捆扎钢丝结合缝线引导指屈肌腱断端回缩的临床应用
大隐静脉包裹肌腱断端防止伸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