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 浙江理工大学
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观念和看法。它并不一定有事实根据,也不考虑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仅仅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关于群体的固定看法,但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却能产生重大影响。刻板印象根据不同群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如性别、职业、地域刻板印象等。
性别刻板印象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不擅长数学”这一性别刻板印象启动之后,女性因为担忧即将参加的测验会证实其数学能力不如男性的预言而产生的担忧、压力、威胁感,就是刻板印象威胁。而这种担忧和压力影响了女性在任务上的成绩,就是刻板印象威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刻板印象威胁是个体在刻板化领域,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负性刻板印象,导致个体完成任务的水平下降并伴随有焦虑情绪体验的一种情境性威胁。然而,也有研究者指出这样的定义过分简化了刻板威胁的过程,他们认为刻板威胁是一类广泛的现象,是由多种威胁组成的,这些威胁都与个体关注负性刻板印象有关。Shapiro和Neuberg认为若如前人所研究的将刻板印象威胁看作一个比较模糊的大概念的话会使其研究价值受损,还会丧失完全阐明组成刻板印象威胁的相关的亚概念的机会。因在2008年,具有六种核心威胁的“多重威胁框架”正式被提出。
多重威胁框架的理论基础是:并不是只有一种刻板印象威胁,而是根据两个维度(威胁来源、威胁目标)划分成六种不同类型的核心刻板印象威胁(见表1.1)。
表1 .1六种核心刻板印象威胁
这六种威胁可能会单独出现,也可能以组合的形式出现。比如:可以仅根据目标维度,将刻板印象威胁分成群体威胁和个体威胁两大类,也可根据来源维度,将其分为源于自我的威胁和源于他人的威胁。目前大多数研究中,普遍关注的是以“目标”维度划分的刻板印象威胁。
Inzlicht和Ben-Zeev (2003)对高数学认同的女性研究发现,即使她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趁机不会被公开,但依然表现出了成绩下降。这个发现表明至少存在两个(或任意一个)来自自我的威胁—自我概念威胁和群体概念威胁,但不存在来自他人的威胁。再如,之前有研究表明,个体需认同该领域(即认为该领域对自身很重要)才会经历刻板印象威胁。然而,有其他的研究表明,一些不认同负面刻板印象领域的个体(如:情绪敏感领域的男性)中也发现了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既然这些个体并不认同该领域,为何还是感到了刻板印象持续表现的威胁?他们不大可能经历来自自我的威胁,但可能会受到来自他人的威胁,这种威胁是以负面刻板印象的视角来看待和对待的(即来自外群体他人的自我名誉威胁)。总之,这些实验性质的发现表明存在来自自我的和来自他人的威胁并且表明个体可以分开经历这两种威胁。
Shapiro在2010年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刻版化群体经历的刻板威胁不同。低刻板印象认同度较低的群体(根据宗教,种族/民族划分的群体)更少可能报告经历个体威胁,而低群体认同的群体(根据精神疾病、超重划分)较少地报告经历群体威胁。这表明,群体认同对群体威胁效应起到调节作用,刻板认同对个体威胁起到调节作用。
现有研究中,对于刻板印象威胁的分类主要集中在根据“目标”维度,即分为“个体威胁”和“群体威胁”两大类。但是,还缺乏一个具体可行的分类标准。未来的研究需要考察如下一些问题:个体威胁和群体威胁是否具有不同的产生线索?同一个威胁线索是否会同时产生个体威胁和群体威胁?同时,国内的相关研究仍属一片空白,“多重威胁框架”是否适用于我国文化背景,还有待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