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化与德育生活化

2018-12-12 11:10冯建卫黄富春
中国德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生活化校园德育

冯建卫?黄富春

让生活德育化,让德育生活化,这两者在实施中,往往是生活的两翼,是截然不可分开的两个方面,往往是同步振翅而飞。

生活德育化,就是让生活赋有“道德”营养的“育人”价值,犹如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让生活的空气中布满道德之“氧”。德育生活化,就是让德育的内容、方法回归生活,贴近实际,接地而行,犹如把“德目”或“道德菜单”化为“道德种子”播撒在田野里,让之在阳光雨露下自然生活与自由呼吸。生活德育化,侧重于生活的道德性、教育性,也就是生活的意义与教育的价值,让生活合目的。德育生活化侧重于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接地气、接“童气”,让教育合规律。生活德育化与德育生活化就是让生活德育合目的合规律。

让生活德育化,让德育生活化,这两者在实施中,往往是生活的两翼,是截然不可分开的两个方面,往往是同步振翅而飞。它们振翅而飞时都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基于儿童、基于生活,即“基于儿童、通过儿童、为了儿童”和“基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原则。因此,我们认为让生活德育化、让德育生活化,最好的初心、最美的境界必须是—儿童立场、生活现场。“基于儿童、基于生活”解决了德育的出发点、立足点,也就是说德育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儿童、通过生活”解决了德育的途径与方法问题,“为了儿童、为了生活”就是德育的内容与方法实施的方向性问题,也就是为了更美的儿童、更好的生活,这是解决了德育的目标问题。

如何做到生活德育化

生活德育化的过程,既是提炼生活意义的历程,也是改造生活环境的过程,从而让生活更有意义,生活环境更环保。反观我们的校园生活或多或少地还出现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不改进不改变,德育生态、生活环保就是个问题。下面列举几种校园生活中几种不理想、非道德的生活现象。

常(只)见“分数”少(不)见“人”的“应试”生活 “分”即名与命,学校唯分是从。口号里、材料中都是希望的、书写的素质教育,而实际的生活中、考核里却是实实在在的应试教育,尽管校长、教师们不愿单调的应试,但却身不由己的面对着被绑架着的扎扎实实的“分”和“名”。

常(只)见“笼子”少(不)见“孩子”的“制度”化生活 有的学校每个环节都被制度化了,乖孩子认真执行了这些制度,就成了标准化的“工具人”。有些德育主任、班主任的“智慧”用在了为学校、为班级考核的得分点上,把每个得分点化作了一个个具体的制度、考核细则,如此繁琐的枷锁式制度,不就是一个充满针刺的笼子吗?

常(只)见“大人”少(不)见“小孩”的“成人”生活 校园里的管理与主宰一般是校长、班主任与教师,他们的管理文化是习惯性的成人化、传统性、习惯性、训导式,处理事务问题与矛盾往往先从道理出发、规则出发,而难有先从儿童出发、问题本身出发的。对问题学生处理交谈时,往往也是教师或领导坐着,学生站着,而且必须站得直直、头低着站着。即使有的学校思想解放,校园日常管理讓“小主人”去做,但这些孩子在自主性管理中往往也是呈现的“小大人”模式或影子。

常(只)见“书本”少(不)见“书外”的“巷子”生活 现在学校的学生生活往往是沉睡在书本里、作业中,即书本就是儿童的世界,而非世界即书本。为了应试,只见书本;为了分数,还是书本。因此,只有书本,少有书外。书本成了孩子的世界,世界却难以成为孩子的书本。这样,不是负担轻了,而是负担重了,重在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而学生真正的实践性体验性知识缺乏,开放性视野被局限。

常(只)见“评比”少(不)见“情理”的“竞争”生活 竞赛式考核评比充斥着校园生活,以三六九等代替学校管理。适当适度的评比,符合儿童的竞争心理,也符合学校管理的规律。但凡每件事总要评出个三六九等,只追无极限,没有及格线,过度、过分的评比,会打破儿童的正常、安静的生活。除去体育竞赛式评比外,日常的常规管理红旗班、先进班集体的评比适宜搞有限式评比,让他们明确及格线或规范线,而不是全部都是按名次无上限式评比。

常(只)见“贴金”少(不)见“贴心”的“面子”生活 我们的学校大门口或校门口最醒目的地方往往是荣誉奖牌一排排,真可谓金光闪耀、银光闪闪。一个个金色、银色牌匾整整齐齐,给师生看看,增加他们的荣誉感;给百姓看看,让他们对学校充满信心;给来宾看看,参观我们的校园是值得的。我曾参观过国外几个学校,这样的牌子少,他们在校园醒目的地方呈现的是学校列任校长、列届毕业生合影、校园走出去的杰出人才……

常(只)见“其人”少(不)见“其魂”的“空壳”生活 我们不少孩子是唯唯诺诺、规规矩矩的工具人,眼里缺少神韵。这样的孩子躯体也许是健壮的,而他的灵魂却是显得空虚的。让孩子成人,既是身体的成长,更是灵魂的成长。

常(只)见“我”少(不)见“我们”的“单生”生活 这里的“我”,既指学生个人,也指教师个人,还指学校个体,为了“自己”的成长与成功,单打独斗,自我打拼,这当然是应该的,必须的。但在群体生活中,唯己之利而不顾或忘顾或丑化扭曲其他,则是不可取不能为的。学校生活既要让师生们学会“自生”,更要让他们学会“共生”,学会在共生中成就自生,以其不自私而成其私。

因此,我们觉得校园生活的德育化,必须从两方面去着力。一是校园整体生活的道德性审视,首先得让校园教育大环境“环保”化,合规律、有意义;二是德育工作者在校园生活中能善于捕捉到教育的影子,提炼出道德的种子,让生活富于教育价值、道德意义,不断生成道德教育微课程。第一个方面侧重于社会大环境以及教育行政机关与校长的行为;第二个方面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因此本文认为改善校园教育理想环境就是在打造生活德育化,不改善校园大环境的生活德育化,那只能算是个小打小闹。

从校园教育环境的环保打造与改善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齐抓共管”: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生活有向上的文化,即校风有魂。向上、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之魂,是最美的道德教育力量,无形而给力。校园文化建设在类型上要追求物质文化的优美、制度文化的优质、精神文化的优秀;在文化显性呈现上要追求内容的经典,务求精准、精简、精彩;在形式表现上,要务求色彩、材质、画面的精美。我们呼唤校园文化的建立必须体现三个层面: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校园文化内容建设要从三方面同步思考:考虑规则世界的有序生活,意义世界的愉悦生活,智慧世界的创意生活。

二是加强课堂教学建设,让课堂生活是平等对话,即教风有神。课堂,是学生的主体生活,只有丰润的课堂,才产生有效的德育。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全市所有学科全面推进。“活动单导学”课堂给孩子们更多的合作交流、互动展示的空间,有提升教学效果的意义,其实更有德育的意义。

三是加强家庭教育建设,让家庭生活有和谐的温度,即家风有情。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教育。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家校衔接,家长学校只能是家庭教育的小天地,而最关键的是家长的个人修养、继续成长的意识与平等交流的能力的自觉提高。

四是加强社会实践建设,让校外生活如诗如画,即实践有味。我们每年为全市学生统一编排“三张日课表”—《义务教育学校“馆校衔接”日程表》《义务教育学校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活动安排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日课表》,“三张日课表”让学生走出校园。我们的馆校衔接活动集成了全市12个免费开放的校外活动基地,我们的素质教育基地,每年全市六年级和八年级的2万多名学生都要在这里经历五天四夜的综合实践活动,精心设计的体验性课程,别样的学习生活,生态体验充分体现,让孩子们始终对此充满着期待。

五是加强社团活动建设,让个性生活有平台,即学风有别。学生社团建设,将生活德育的核心思想贯穿在社团建设中。近年来,在我市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社团建设在每一所学校精彩绽放、生机勃勃。

如果说改善校园生活的道德环境是生活德育化宏观作为的话,那么每位教育工作者在生活中则要善于捕捉教育的因子、提炼道德的种子,让生活富于教育价值、道德意义。在捕捉到道德种子后再生成道德微课程,教育就在生活中了,生活的德育化就有了。我们坚信“时时、事事、人人、处处皆可育人”“道德教育不是某时某刻的事,而是每时每刻的事”。

如何做到德育生活化

生活德育化,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意义,让我们的校园更文明、更生态,更具“道德营养”、教育意义,也让我们的生活更有魅力、更具美好、更加幸福。

德育生活化,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基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基于儿童、通过儿童、为了儿童。只要坚守这两个原则,德育生活化就有了方向感,就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那么,如何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呢?

我们在区域推进中实施“486德育活动”方案。2007年我们出台了《如皋市中小学“486德育活动”方案》,较好实践了德育工作生活化。“486德育活动”是指4个主题活动(节日活动、国旗下讲话、“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其他特色活动),8个行为习惯(把操做好、把地扫好、把字写好、把歌唱好、把路走好、把话说好、把饭吃好、把物放好),6个仪式(入学仪式、入队入团仪式、成人仪式、开学典礼、散学典礼、毕业典礼)。从小事做起、据“生活”而行、作“有效”之为,这是我们十年前最朴素的生活德育实践。“486德育活动”,每一个活动直指校园日常活动、直通儿童一日生活。8个小习惯学生终生受益,4个主题、6个仪式成为学生的难忘教育。

下面我们用例举的方式谈谈如何德育生活化。

1.坚持儿童立场,遵循“儿童在前,我在后”的策略,让德育工作真正从“成人世界”走向“儿童世界”。

现象一:有一位热心的教师,让全体学生为班里一位贫困学生捐款,蛮以为他十分感激,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学生却一蹶不振,和教师也开始疏远。原因是全班都知道他的家庭情况,让他抬不起头。

现象二:某一企业老总去某学校捐助贫困学生,每学期资助600元。可一位贫困女生却坚决拒绝领取。因为为了宣传老总的善举,学校请来了新闻媒体,把贫困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捐助。这个学生,不去开会,不肯拍照,因此钱也当然不要了。

上述這些情形,具有很好的道德教育的反思性价值。对弱势人群,我们到底该关心什么,又怎么去关心?弱势人群的自尊也“弱”、自信也“困”吗?不是!他们首先需要的是与正常人一样的平等,不是简单的可怜,更不是大张旗鼓的施舍,而是默默地理解、尊重,悄悄地支持和帮助。“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不是施舍,而是充满爱心的尊重和支持。”因此,成人对儿童的关怀,应该站在受助儿童立场去思去想,而不能成人化、本能性、陈式化,必须从儿童出发,读懂儿童,而不是从“我”出发,从“成人”出发。这样才能让德育真正生活化、更有道德性。

2.坚持生活现场,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方略,让德育工作从知性“德目”走向“现实生活”。

请看一例:一支铅笔头—让爱惜学习用品的“德目”融入学生真实的身边生活。

1986年,我任教一年级时发生一件小事。早晨无意间听到一位送小孩的妈妈说:盛凌凌的一枝铅笔从开学至今已用了近两个月了。“哇,一支铅笔用这么长时间。”我暗自惊讶,“有了,今天的晨会就讲这个!”

早操归来,10分钟的晨会。学生落座后,我说道:“哪位同学借支铅笔给老师用一下。”顿时,小手如林,我绕到盛凌凌旁停下,一群孩子的铅笔立刻都伸过来了,我探过身子接了盛凌凌那不到两寸长的铅笔头。

拿着铅笔头我回到讲台前,我说:“同学们,我喜欢这支铅笔,但我更喜欢这支铅笔的主人。因为这支铅笔,小主人从开学一直用到今天,非常爱惜它。”学生们个个正襟危坐,注意力聚焦到铅笔上、铅笔的主人盛凌凌身上。接着我把盛凌凌妈妈讲的她爱笔的故事复述了一下,再接着我又举起讲台上粉笔盒里同学们捡来的天天不断的铅笔、橡皮,又不点名地批评了一些不爱惜学习用品的现象。

育人之道,贵在巧与妙。意义的引领如何进行?就是重在与生活的联系,“意义”的生成是渐进的过程,它的源泉就在于生活中的良好交往和文化氛围、现实生活过程的实际事件、故事和自身对实际生活的感受。真实的生活,就是以儿童自己的生活、日常的生活、今天的生活为主的生活。

3.坚持平等对话,遵循“蹲下身来看孩子”的观念,让德育工作从“训导式”走向“辅导式”。

原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我不耍赖皮”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与遵守规则。教材在回到学生自己的班级生活时,编者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自己设计班级公约,请大家“为我们的班级制定'宪法'”,共四个环节四张小表格:学生个人意见,小组讨论意见,我们的班级“宪法”,半年后班级“宪法”修正案。编者老师在幕后悄悄辅之,让学生从个人出发、小组出发、班级出发,实施半年后的修正。

真正体现了我的生活我作主,我们的生活我们对话。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同时平等对话中的民主意识的体现更具德育价值。

4.坚持随机而为,遵循“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德育工作从“专业化”走向“生态性”。

每一位老师的每一节课其实都是德育课。

我教了八年小学语文课,课上讲的什么记不得了,但仍留下两点深刻的印象:一是课前总能“一站、二看、三进堂”,即提前一分钟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孩子进教室、最后一个进入讲台前。待每位同学桌上放好文具且都安静后,我才宣布“上课”。班长接着喊口令“起立”。此时,我一定是五指并拢,立正注目,环视每个孩子后,我也承诺过我有一次不这样你们就可以天天不这样。学生接着是“老师,您好”的问候,我总是真情地回应“同学们好!”不玩虚的。二是课上板书都是自己备的,每个字写的都是认真洒脱的,因此至少还有学生说写字得益于我。

教师亦资源,教师即教育。教育无闲时,处处巧为之,润物细无声。

5.坚持道法自然,遵循“随风潜入夜”的原则,让德育工作从“行政德育”走向“自然德育”。

心系奥运。每逢国际体育赛事(如世界杯、奥运会),我都把它当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契机,即着眼点要高。只有这样认识,才能增强捕捉育人素材的意识,才能增强用好素材的责任性。这些比赛开始后,我利用每日升国旗后的2~3分钟时间进行“小问答”。还记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美国举行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开赛后的第二天,我向全校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今年奥运会在哪天举行?昨天,中国获几块金牌?”那时学生中知之者甚少。我对能当众答出的,當场予以表扬。第三天,我又问:“同学们,到昨天为止,中国队总共获几块金牌?知之者甚多。就这样,第四天,第五天……直至赛事结束。有一位一年级小朋友生怕第二天忘了,晚上再三叮嘱他爸爸帮着记着,第二天上学时他把金牌数记在手心上。

我认为,让学生记住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数,说出是谁获得的,什么项目的金牌,这些其实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创设一个情境育人场,一种不留教育痕迹的,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受感染的德育场。这些事儿小,举手之劳,但作用不小。学生每日在看体育赛况时,他们期盼、加油、激动、惋惜,他们的心沉浸在为祖国队员的鼓劲呐喊之中。学生的心与中国运动健儿连在一起,与中国的啦啦队员连在一起,与全国人民的心连在一起,与祖国的荣誉连在一起。这不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好教材、好时机吗?这不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吗?

德育无时不是、无事不是、无人不是、无处不是。让我们基于儿童,基于生活,努力让生活更具道德价值教育意义,犹如生活中的《朗读者》一样充满感染力;努力让德育工作更接生活地气,犹如生活中的《对话》一样充满神奇魅力!

【冯建卫,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黄富春,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孙格格

猜你喜欢
生活化校园德育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