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海
摘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理清建国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及与其相对应的主要任务,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并贯彻落实好新主要矛盾下的新要求,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我国现在及今后发展的新方向,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国和强国,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新时代;主要矛盾;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也要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最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问题、各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內涵等问题的成果颇丰,然而直接研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意义的成果并不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社会各阶层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认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国梦凝聚全国各阶层力量,共同振兴中国,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转化及意义内容复杂、体系庞大,本文专门研究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意义。
一、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所存在的根本性的相对立的矛盾。一般来说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内部的和外部的环境变化。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近百年的历史是一部逐步认识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国情,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采取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一系列方法,准确地应对了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种艰难问题。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新中国成立之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如国民党政权和封建残余势力还没有得到彻底消灭、美国等世界大国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等。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广大民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者之间的斗争,资产阶级被认为是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对象。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消灭帝国主义残存力量,在全国大力消除封建主义残余,把官僚资本收归国有,在全国逐步进行土地改革以及支援朝鲜抗击美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如1951年西藏得到和平解放,1954年颁布实施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等,以上这些使得我国的边疆得到稳定,广大人民得以翻身,国家政权更加巩固,为后面发展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至1952年年末,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
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继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之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得到解决,祖国大地呈现出一幅幅和谐景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党认识到不应再进行阶级斗争,必须聚精会神抓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作出论断:“人民需要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和这一发展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二者之间不相协调。”一年后,1957年的八届三中全会又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二者之间的不和谐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如此一来,由于社会主要矛盾被错误定义,引发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运动,使当时的经济社会建设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3.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1978年,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胜利召开,会议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今后党和国家的所有工作都必须扎实围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解放生产力进行,此次会议还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长期保持不变。改革开放后,党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制定的一系列正确有力的政策方针,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加强和巩固同世界其他国家间的友谊,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果,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建国初期贫穷落后的面貌得以改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倒帝国主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等一系列伟大成就的90多年的历史充分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对社会主要任务的决定作用。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内涵
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转化后社会主要矛盾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解读和分析,这是开展好新时代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 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和理解。第一、人民需要的内涵由窄变宽。这体现为人民不再像过去那样仅局限于追求简单物质生活需求,更多的追求是能够吃好穿好玩好,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文明程度、公平正义和自由平等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等各方面,人民的需求已经涵盖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领域。 第二、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巩固提升。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解决温饱问题后,广大人民对生活有了更高水平的追求,比如一流的教育、高工资且清闲的工作、更健全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舒畅的生活居住环境、更多彩的精神生活等。以上这些需求都是多层次的、全面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等民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 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所谓发展不平衡,主要是从地域上看,不同地域发展速度快慢不一,生产力的布局很不平衡,比如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和经济规模大大高于西部地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过大。从社会生产行业来看,某些领域生产力已处于世界领先行列,比如制造业和高铁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更多的是传统落后的产品生产量过大和高端产品极大的供不应求,各领域生产力需要进一步平衡,尤其是在教育、医疗住房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还有很多“短板”亟待补齐。
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为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尚待开发,这主要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发展经济的水平和能力不够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造成的。发展以牺牲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现象还有存在,边发展边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有效根治,绿色发展理念还没有落地生根。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积极贯彻新型发展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
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采取准确的措施解决主要矛盾,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指导我国的各项建设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1.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运用
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句话表面,一个人只有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够开展工作,人类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建立在解决物质需求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国情,充分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的转化反映了过去五年全方位、开创性的瞩目成绩,使得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内容更加丰富。在新时代这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方法,结合国内国外实际,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趋势,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开展各项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在21世纪的中国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2.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毛泽东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计与社会主要矛盾有着极大的协调性。能不能正确判断并积极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到我们党确立发展理念、制定发展战略的有效性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问题。
党和国家要紧密结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从提高教育质量、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法治社会、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制定发展计策,继续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请人民群众当经济社会发展的裁判员,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同时,要注重平衡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提升优势产业的创新能力,让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不断缩小东部、中部和西部发展差距。
3.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正确结果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一般是对之前历史阶段发展成果的升华总结,是对未来发展重心的定位,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必须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由于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不正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进而发生了偏移,经济社会建设速度减缓甚至遭到破坏,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党准确判断并积极应对所处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使党和国家的根本工作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紧密结合起来,我国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时代,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准确提出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有力措施,找准工作着力点。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定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伟大成绩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6]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7]刘同舫.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背后的必然逻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
[8]李建华.如何理解美好生活需要[J].中國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