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叶 张展 李远
摘要: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背景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要求我们采用高效有序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多年来,我院针对各个年级本科生,采用阶梯式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升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专业思想;理论/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2-0127-02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来源及现状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世纪,由牛津大学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教授实行,对本科生的生活、道德、行为及学业给予帮助。该制度在我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三十年代,由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实行。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导师莫尔指出,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关注学生个体、依赖师生双方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1]。我国目前本科生导师主要在道德生活方面给学生帮助,学业上则主要由任课教师大课堂讲课,且由于教师资源、资金、学生人数众多等限制,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还没有有效地运转起来。
二、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新要求
针对中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带来的新挑战,我国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关键在于“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因此,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变成了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与之对应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也要体现专业性、社会性、人文性、多元性[2]。要求我们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具备深厚人文底蕴、广博专业知识、严谨科学态度、强烈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因此,针对中国现阶段国情,为了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本科生,需要我们采用高效有序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公共卫生教育落到实处,切实推动健康科技创新的发展。
三、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程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著名高等教育学者弗莱克斯纳表示,“没有人知道导师们使用的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方法,是否坚持同样的标准,没有办法比较、转移或分享教学经验”[3]。因此,针对各个年级本科生,采用阶梯式全程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从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提高基本能力及专业素质。
1.稳定本科生专业思想、提升学生理论基础的全程导师制模式。针对预防医学各个年级的本科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开展导师制的培养要求也不尽相同。大一新生刚刚经历高强度的高中生活,考入理想院校。入校后通过学生—教师双向选择确定导师。这一时期导师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快速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全新大学生活,协助其设定学习计划和专业选修课,从思想上指导转变学习思维方式,引导并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我校创新导师制的培养理念,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领衔名师、名医团队,担任本科生“成长导师”,拉近专家、名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大学新生提供医学专业思想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坚定他们从医的信念。针对预防医学专业新生,我院单独增设预防医学导论这一门专业课程,目的是以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来告知学生什么是预防医学、与其他临床学科有何关系和不同,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公共卫生理论基本框架,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与此同时:我院为预防医学专业各个班级配备一名全程兼职班主任,均由专任教师担任,主要帮助班级学生了解专业特点,明确学习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班级学风建设,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与相关的文化、学术、创新创业活动;深入班级、宿舍,组织参与班级或小组活动,通过谈心交流、班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加强与辅导员配合,形成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思政教育和事务管理,兼职班主任侧重学业导航和成才指导,各司其职、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的格局。
2.强化本科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全程導师制模式。学院针对不同年级本科生通过开设基于问题的教学(PBL)、基于小组的教学(TBL)、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模式,为学生搭建了各类理论学习平台,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将自主学习理念贯穿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学院广泛加强与各用人单位及实践基地之间的合作,聘用专业工作人员作为导师,其中包括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省卫生监督所、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江苏省各地级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卫生监督所,建立了以“秉持公心,卫护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培养模式。于2016年建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基地,作为南京医科大学校级大学生教育示范基地,结合本科生实际特点,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开展全程化职业指导教育,涵盖从职业规划思想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职业规划实践技能训练等多方面的指导教育,从学习中的职业准则与素养到就业后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为一体的职业规划培训。
3.提升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程导师制模式。我院强调本科生导师要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校内,由本科生组织,发动全校学生广泛参与,组建了一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从2004年至今,已经建立了六个管理机制完善的社团,包括红丝带同伴协会、青源协会、食尚·协会、人初·康健协会、TCA控烟协会、爱心支教协会。各个协会不定期地开展一系列健康宣教、科研和实践活动,将协会锻炼成了分工明确、管理体系完整、训练有素、凝聚力强的实践创新团队,并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专业特色,为公共卫生本科生全方位的素质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平台。与此同时,我院针对中、高年级学生,进一步开展了导师指导下的科研训练。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导师的专业研究方向,分专业、分方向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参与社会实践、举办学术讲座等等,开发学生潜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院从2012年启动本科生暑期境外访学项目,本科生由各自导师先行指导,再由学院统一组织考核,遴选优秀本科生赴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研究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学习交流,有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国际化思维的养成和发展规划的优化。
四、结语
学院的全程导师制度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我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基地获得江苏省职业规划大赛三等奖两项,毕业生就业率100%。我院老师指导本科生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科技大赛,获得国家一等奖,多名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作为本科生导师,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来影响学生。我们今后将继续打造品牌效应,从理论凝炼到实践创新,深入推进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培养一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队伍。同时,进一步加强导师同各实践基地的联系,发挥校友辐射作用,搭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实践平台,提升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健康江苏”服务。
参考文献:
[1]Will G.Moore,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New York:Pergaman Press,1968:24.
[2]张艳,李金娟,岳嘉,赵翊,吴建军,陈丽.本科生导师制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分层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2):42-43.
[3]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