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延明
【原创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时政口号,经济特区,1980
建设美丽中国
——时新标语,十八大报告,2012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时评标题,《人民日报》,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道题目由三条时政口号、时新标语和时评标题组成。从时间上看,跨度比较大,它们奏响了我国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方针与目标任务,唱响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时政口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提炼出来的,其核心内容就是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是针对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经济特区时提出来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是针对当时的国情,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提升人民的精神素养而提出的。时新标语“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美好建设蓝图,为全体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未来景象。
乍一看,题目中三条短语的内涵相对独立,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战略方针及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但仔细斟酌,彼此之间相互关联,逻辑缜密连贯。它们反映的都是“国家目标”及“群众需求”,不同的是,这些“目标”和“需求”,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生态文明、和谐发展再到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方方面面,内容依次递增,呈阶梯式上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审题立意时,可以单独选择其中的一个侧面,谈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谈谈“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什么是真正的美好生活”;也可以综合三方面的内容,用发展的眼光谈谈近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如芝麻开花步步高,歌颂祖国新成就。
【病文呈现】
既要温饱 更要环保
陕西省商南高中高三(2)班 张 鑫
行走在商铺林立的泰山之巅,你是否感觉到烦躁与失落?耳听着满含失望的游人叹息,你是否感觉到震颤和汗颜?在这经济腾飞、物质丰裕的今天,清净与快乐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①
灯红酒绿的繁华,抵不过一缕袅袅的炊烟;歌舞升平的狂欢,抵不过一道涓涓的细流;物欲横流的巨变,抵不过一束皎洁的月光。当时代发展一日千里、衣食无忧之时,你是否想躺在静谧的自然怀抱里,尽享曾经的温馨与浪漫?
爱默生曾说:“所谓幸福的家庭不是在物质上的丰富,乃是充满爱、了解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的家庭。”②不是吗?看看我们的城市,楼宇建得越来越高,抬头看看蓝天都成了奢望;马路修得越来越宽,低头看看泥土都成了梦想。高铁飞驰,带不走污水横溢;园林如画,掩不住禽鸟悲鸣。充裕的物质享受就像一副沉重的枷锁,严重地桎梏着人们,让他们深受其害,喘不过气来。事实证明,一个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必定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终究一事无成。③
④黑格尔说:“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这里的“精神旨趣”就是指精神的享受,当然包含了美好生态环境给人带来的愉悦。人类在向大自然疯狂索取、贪婪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蓝天白云中、绿水青山畔“诗意地栖居”,这才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我想起了那个高歌“归去来兮”的诗人,肩扛锄头,头戴明月,沐浴着春风,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是一种怎样的愉悦与惬意!物质是束缚人的樊笼,自然才是最好的归处,只有在和谐的大自然中才能够舒展筋骨,放松身心。陶渊明是一个视金钱如粪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硬汉,是不同流合污的隐士,田园是他梦寐以求的归宿,无愧“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⑤
我不禁想起了那位梭罗先生。他坐在一根圆木上吃饭,小鸟偶尔飞过来,停在他的胳膊上,啄食他手里的土豆。⑥梭罗先生在物质上并不富有,但在精神上却很充盈,真可谓: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可是,我们能够享受的,只是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丛林”。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小鸟飞翔,而更多的是黑烟、浊流、废气、雾霾;我们更不会像梭罗一样,悠闲地穿越村子,吹着口哨,在那清澈与宁静中,让春风拂过发梢,让清泉淌过心灵。
经济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心灵和精神的乐园又在哪里?温饱解决了,在享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同时,不忘环保,让生态文明与我同在。⑦
【“病”因分析】
本文内容基本符合题意,语言表达流畅自然,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瑕疵,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文体上看,作为议论文,文章论点不明确,要素不齐全,文体特征不明显,全文的论证没有“靶的”。二是在论证时,存在明显的知识性错误或逻辑错误,如引用爱默生的名言警句与所论述的内容不相吻合,论点与论证脱节;言辞偏激,全盘否定物质享受,存在着不可掩饰的思维漏洞,论证不严密;在对陶渊明一例进行分析论证时,明显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有编造之嫌,论证难以使人信服。三是在结构上,有些地方缺乏过渡,致使上下文意不能很好地衔接,思维跳跃较大;结尾没有强化中心,前后呼应。四是在素材的使用上,有些地方显得不够充实,内容不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力度。本文为二类文,模拟评分42分。
【病文升格】
物质丰裕更要生态和谐
陕西省商南高中高三(2)班 张鑫
行走在商铺林立的泰山之巅,你是否感觉到烦躁与失落?耳听着满含失望的游人叹息,你是否感觉到震颤和汗颜?在这经济腾飞、物质丰裕的今天,清净与快乐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物质丰裕更要生态和谐,我们多么渴望:物质与生态齐飞,文明共发展一色!①
灯红酒绿的繁华,抵不过一缕袅袅的炊烟;歌舞升平的狂欢,抵不过一道涓涓的细流;物欲横流的巨变,抵不过一束皎洁的月光。当时代发展一日千里、衣食无忧之时,你是否想躺在静谧的自然怀抱中,尽享曾经的温馨与浪漫?
爱因斯坦曾一针见血地说:“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②不是吗?看看我们的城市,楼宇建得越来越高,抬头看看蓝天都成了奢望;马路修得越来越宽,低头看看泥土都成了梦想。高铁飞驰,带不走污水横溢;园林如画,掩不住禽鸟悲鸣。充裕的物质享受并没有让我们的内心更为充盈,因为我们需要的是美好的自然,我们需要一个天蓝、水绿、花艳的家园,需要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和谐而安详。③
那么,怎样做到“物质与生态齐飞”?④黑格尔说:“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这里的“精神旨趣”就是指精神的享受,当然包含了美好生态环境给人带来的愉悦。人类在向大自然疯狂索取、贪婪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蓝天白云中、绿水青山畔“诗意地栖居”,这才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我想起了那个高歌“归去来兮”的诗人,肩扛锄头,头戴明月,沐浴着春风,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是一种怎样的愉悦与惬意!物质是束缚人的樊笼,自然才是最好的归处,只有在和諧的大自然中才能够舒展筋骨,放松身心。由此我想问问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们,陶渊明尚有园田可归,而我们呢?除了洋房、豪车、美酒、佳肴,我们到哪里去享受莺歌燕舞,鸟语花香?⑤
我不禁想起了那位梭罗先生。他坐在一根圆木上吃饭,小鸟偶尔飞过来,停在他的胳膊上,啄食他手里的土豆;想起了《项脊轩志》中“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温馨妙境……⑥梭罗先生与归有光,他们在物质上并不富有,但在精神上却很充盈。真可谓: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可是,我们能够享受的,只是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丛林”。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小鸟飞翔,而更多的是黑烟、浊流、废气、雾霾;我们更不会像梭罗一样,悠闲地穿越村子,吹着口哨,在那清澈与宁静中,让春风拂过发梢,让清泉淌过心灵。
经济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心灵和精神的乐园又在哪里?让我们善待自然,留住一泓碧水,一片蓝天,一份文明,让物质与生态齐飞,文明共发展一色!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