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紫薇,刘 星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20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特曼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做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圈”的概念,城市圈是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1]。
国外典型的城市圈有:纽约城市圈、巴黎城市圈、东京城市圈。国内典型的城市圈有:京津唐大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大城市圈。城市圈一旦形成,对于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率、促进城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1.1 中心城市定位
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核心,半径为100公里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市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 、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2]。“十二五”期间,湖北省服装行业将着力打造“鄂东服装走廊”,武汉市为综合性中心城市,且以重工业为主,黄石、鄂州、仙桃、天门都以纺织服装作为支柱产业。
1.1.2 辅助城市定位
黄石与咸宁,第二产业较为发达,主要是服装的加工和销售,消费能力居中,且日益增长;仙桃、天门、潜江,孝感,鄂州和黄冈的服装生产和加工能力次之。这些城市环绕武汉,滨临长江,对武汉的对外物流起到了中转和协助作用。
1.2.1 服装原材料供应分析
苎麻的种植主要咸宁、黄冈、恩施等地[3]。黄石市阳新县的种植苎麻面积大,产量高,如表1所示。纤维斑疵少,光泽鲜艳,纤维率在75%~80%,质量上乘。
表1 2000~2008年湖北苎麻种植面积及产量表
圈内的棉花种植面积在长江流域排名第一,全国的棉花产量区域中排名前五。棉花加工企业主要在潜江、孝感、武汉这三大城市,如表2所示。
表2 重点棉花加工企业表
武汉城市圈自然条件不适合牛羊等动物的生长,毛料供应缺乏,但桑蚕生产比较适宜。据2006年年报统计,蚕茧产量1.2万吨,蚕茧农业产值3.3亿元,英山县是圈内桑蚕丝重点培育区域,并且产量多。
1.2.2 服装加工能力分析
武汉城市圈内的服装加工企业主要在武汉、黄石。大企业资金充足,人力资源丰富,技术比较先进,但是一些小企业却面临资金链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的问题。
资金短缺,收入与成本不成正比。人才匮乏,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廉价,服装技术人员少。技术落后,引进先进机器设备与技术的力度不够。
圈内服装出口额一直发展较快,甚至在全国服装出口销售中占有较大比重。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4],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多,服装出口快速增长,如表3所示。
表3 2006~2010年湖北省及武汉市服装出口额统计
武汉致力于发展在城市圈内服装文化及展示平台的领头地位。
1.4.1 大力弘扬汉绣文化
2013年6月27日,汉绣大师杨小婷女士展出62幅汉绣作品。通过展览,挖掘本土传统刺绣文化,提升服饰的文化内涵。
1.4.2 武汉时装周的打造
第二届武汉国际时装周暨武汉国际服装博览会于2013年11月14~17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汉工厂、太和、元田、爱帝、猫人、合荣等本地优秀服装企业纷纷参展,展示汉派服装的新面貌。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强劲、可持续竞争的优势现象,产业集群不仅是产业成长过程中的历史现象,也是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组织特征。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汉派服饰在全国服饰行业中占据重要一席,在城市圈的建设过程中,利用产业集群,重振汉派服饰雄风势在必行。
品牌附加价值盈利能力日趋显著,打造服饰产业集群,首先要建立自有品牌。然后重整产业链整合优化方案。
(1)孝感、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天门的棉、麻、丝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结合面辅料加工企业应在圈内服饰产业链中承接生原材料供应环节。
(2)黄石、咸宁有比较著名的服装制作公司及工厂,劳动力资源丰富,在产业链中进行服装加工的环节。
(3)武汉的服装外销量高,而黄石的服装内销量高,二者应在产业链中搭建服装商贸服务的平台。
(4)武汉高校众多,又是城市圈的人才中心,平台设施建设相对完整,应在产业链中进行平台展出的环节。
基于服饰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升级,还必须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打造服装创新服务中心,为服装服饰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展销物流、融资服务等六大公共服务,建设服装物流中心,加快物流服务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