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李小燕
改革开放40年,春风化雨,风云激荡。这40年,中国迎风破浪、砥砺奋进;这40年,江苏蹄疾步稳、勇毅笃行。建筑业是江苏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强省的优势产业。作为全国建筑业大省,江苏建筑业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就了行业发展壮大的豪情和梦想。
改革开放40年,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江苏建筑队伍的足迹不仅踏遍全国,更是迈向了世界。从改造城市面貌到美丽乡村建设,从修路架桥到水利电力工程,江苏建筑人用智慧和汗水打造了建筑“铁军”这张金灿灿的名片,展现了“江苏建造”的绚丽风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江苏建筑业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进入新世纪,江苏省委、省政府立足江苏实际,确立了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迈进的战略目标。自2006年以来,江苏建筑业总量规模、市场份额和利税总额等多项经济指标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多点绽放,全面开花,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巨大成就。
建筑企业、从业人数呈几何倍数增长。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建筑业大胆改革摸索,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壮大队伍,建筑业企业之多和从业人数之众均为全国第一。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国家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需要,并与战备相结合,江苏省共组建了8个师、55个团的建设队伍。到1980年末,全省共有建筑企业2022家,职工人数68.18万人。截至2017年末,江苏省获批建筑业特级资质企业65家,遍及12个设区市。全省66个总承包特级资质涵盖了建筑工程施工、矿山工程施工、化工石油工程施工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等专业,提升了江苏建筑业工程总承包在更多准入领域的市场竞争力。总承包一级企业635家,专业承包一级企业494家,特、一级资质企业在全部资质建筑企业中的占比达到13.4%,江苏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到894.95万人。
建筑业产值飞速攀升,建筑强企不断涌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7万亿元,建筑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27.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7956.7亿元,生产规模扩大了1023倍,年均增长20.6%。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从1980年的3189.8万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232034.2万平方米,连续十一年保持全国建筑业生产规模最大的领先地位,建筑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高达13.1%。共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2.2亿平方米,年均增长12.3%。建成竣工房屋面积从1980年的2296.1万平方米增加到75454.3万平方米,年均增长9.9%。共完成竣工房屋面积89.6亿平方米,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建筑业为全国人民平均每人提供了6.4平方米的可用房屋面积(按2017年末全国总人口13.9亿人计算)。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建筑业产值和增加值稳居全国首位,建筑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持续保持在6%左右。各地建筑业产值规模持续攀升,常州、徐州、盐城、淮安4个设区市继南通、南京、苏州、扬州、泰州之后,相继进入千亿元方阵;海门、通州、江都、海安等4个县(市、区)建筑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经过企业多轮体制改革,江苏建筑业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从改革之初城镇和乡村集体所有制为主转变为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多元化格局。全省特级资质企业由2011年的32家增加到2017年的63家,营业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由15家增加到34家,5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250强,21家企业进入中国工程承包商60强,4家企业成功上市。
“e路筑福”——南京市建筑业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探索
叶可明院士工作站揭牌
工程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共获得“鲁班奖”78项、“国优奖”155项,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各省(市、区)首位,1285项工程获“扬子杯”省优质工程奖。深入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治理,突出抓好房屋建筑工程勘察设计质量和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的治理,从设计、施工、全过程咨询管理、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落实常见质量问题的防治措施。全省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监管,2017年受监工程已超过8.4万项,建筑面积达8.3亿平方米,住宅工程分户验收覆盖率与合格率均达100%。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省建设为契机,江苏省推动建筑业上下游产业资源整合,大力推广装配式建造技术,着力加强绿色节能、环保、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技术攻关。截至2017年底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67项、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30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0项;获国家级工法150项,创建省级工法1612项、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1056项,64家建筑企业技术中心被列为省级技术中心。建筑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BIM技术在建筑建造领域得到积极推广应用,建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建筑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增强,建筑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全省注册建造师、勘察设计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注册人员达到30.6万人,数量全国第一。
苏州现代传媒广场(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2016-2017年度鲁班奖)
苏州中固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新三板”
苏州科利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近年来,江苏建筑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绿色、新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施工能力明显提升。目前,江苏省装配式建筑在建项目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在建项目装配率平均保持在20%左右。全省新建建筑节能设计率、执行率分别达100%和98.4%,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加快培育了一批技术优势明显、机械装备先进、市场需求度高的专业企业,在公路、桥梁、水利、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施工能力不断提升。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省内建筑企业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支持企业采取联合招标的方式参与轨道交通建设。到2017年11月份,南京、苏州、南通等地已有8家企业采取联合体招投标的形式成功中标轨道交通施工总承包工程,实现了江苏省建筑企业在轨道交通领域总承包工程“零”的突破。3家设计企业获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取得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以来,江苏抓住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机遇大力实施绿色发展,致力推动城乡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生态、节约的方向转型。从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筑、节约型城乡建设到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与建设,从试点示范到推广运用,从行业领域的探索到城市范围的拓展和区域集成,江苏的绿色发展实践渐次深入,内涵不断丰富,内容日益综合,认识不断深化,多项工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江苏省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一体化平台
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标准。2009年,江苏省出台了第一部建筑节能地方法规《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对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同时,通过出台相关细化政策,将新建建筑节能的相关要求落实至城乡规划许可、施工图审查、建筑施工许可和房屋竣工验收等基本建设程序的各环节,逐步建立健全新建民用建筑节能闭合监管机制。自2006年起,江苏新建民用建筑设计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逐年提高,至2017年,抽查建筑工程项目中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99%,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江苏率先实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确立了适合江苏气候特征的节能技术路线。截至2017年底,江苏节能建筑累计达17.8亿平方米,占全省城镇民用建筑的57.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化发展。江苏省率先制定了省级层面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政策,明确要求全省城镇区域内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和新建、改扩建的宾馆、酒店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必须进行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2008年以来,每年设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共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244项,总建筑面积约2700多万平方米,包括地源热泵建筑应用项目、太阳能光热或光电建筑一体化等示范类别。在开展省级可再生建筑应用项目示范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近百项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包括全国首批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省(全国2个省份)、夏热冬冷地区唯一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省级推广示范区(全国共3个,是夏热冬冷地区唯一的1个),16个市县获得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示范县,18个项目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59个项目列入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示范总面积达3483万平方米,获批数量和示范项目完成水平均位于全国领先地位。“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推广应用”分别获得2010年“全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和2012年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全球百佳范例奖”。截至2017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累计面积为4.74亿平方米,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实现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筑材网——全国首创建筑采购联盟平台
绿色建筑从试点示范到全面推进。以绿色建筑认证和创新奖评定为抓手,通过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经济扶持力度,完善技术和标准体系,积极引导各方面力量主动参与绿色建筑创建。发布《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率先颁布实施国内首部绿色建筑地方法规《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推动绿色建筑从试点示范到立法全面推进。发布实施《民用建筑设计方案绿色建筑设计审查》等相关技术配套文件,实现了绿色建筑从立项、规划、设计、图审到建设的全过程闭合管理。连续十年举办“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大会”,成立“国际绿色建筑联盟”,引导绿色建筑的创新发展,深度传播、交流绿色发展理念。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1985个,建筑面积2.05亿平方米,约占全国的20%,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规模和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共有30个项目获国家级绿色建筑创新奖,颁发了59项省级绿色建筑创新奖,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的高星级发展和规模化发展。
装配式轻型木结构房屋
绿色生态城区集中集聚建设。在绿色建筑单体实践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节约型城乡建设”的理念,2009年省政府下发《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意见》,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理念从建筑单体拓展至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全行业。2010年起,省级财政设立“江苏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专项引导资金,积极探索设立绿色生态城区省级示范区,引导鼓励各地在约1~3平方公里的新建城区,积极实践以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地下综合管廊、成品住房、海绵社区、装配式建筑、绿色照明、水资源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节约型城乡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绿色、低碳、生态技术和方法的区域集成示范。推动绿色建筑从建筑单体向区域融合发展、从单项技术运用向综合技术集成发展。
2011年“江苏省节约型城乡建设实践”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无锡太湖新城等获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荣誉,宜兴市和海门市确立为首批“中德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试点示范城市,南京南部新城获批首批“中芬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市”。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确立了66个省级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区,实现了13个设区市全覆盖,其中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县、区)18个、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36个、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区域集成示范区10个、绿色建筑小镇2个,共有139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1.33亿平方米。绿色生态城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了百姓获得感,促进城市向绿色、共享方向转型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建筑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筑业走出国门、面向全球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成为江苏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业务规模稳步增长。2017年新签合同额达108亿美元,同比增长48.5%。2017年8月,江苏一家企业与东南亚国家业主签定了80亿元人民币项目。在“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工商峰会”上,江苏省建筑企业与葡语国家业主又签订了合同额达4.93亿美元的合作项目。
市场分布越来越广。在站稳亚洲、非洲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兴市场,累计已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
施工领域不断延伸。“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已逐步从过去的房屋建筑向基础设施、电力、石油化工等领域延伸,房建占比由“十一五”时期的三分之二降到三分之一,有的企业已向施工上下游、投资运营一体化方向发展。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近年来,江苏省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已逐步从早年的劳务分包、专业施工分包发展到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有的甚至开始延伸到投融资+工程总承包。
发展战略愈发务实。有的企业如中江国际、江苏省建等在境外与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协作关系,有的在境外成立本土化公司,有的企业像苏州金螳螂收购美国设计公司来壮大自身实力。有的中小企业,与央企合作,做专业分包,“借船出海”。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产业现代化生产基地
2016年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高层圆桌会议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和引导建筑企业“走出去”。2016年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建筑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建筑业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总体要求,着力培育更多“走出去”发展的优势企业。2015年到2017年,连续3年深度参与了“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工商峰会”,向葡语国家推介江苏建筑企业。2016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在俄罗斯等国家的建设领域合作推介活动,迈出了向国际市场推介江苏省建筑企业的步伐。
党的十九大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传统产业的建筑业,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发展,面临的最大形势就是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为此,江苏省政府围绕建筑业改革发展目标出台了“建筑业20条”、《江苏省关于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指导文件,旨在将转型升级中的江苏建筑业在健康、持续、绿色、发展的轨道上走得更强、更高、更远。
推动江苏建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江苏省将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既研究“无中生有”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研究“有中出新”增创新的优势和活力。
向基础设施领域拓展。经过多年努力,江苏省建筑业在基础设施领域建设产值占比较高,目前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仅就江苏城市轨道交通而言,在建里程500多公里,约占全国的1/4,到2020年规划建设里程将达1400公里,总投资约1万亿元,市场潜力巨大。南京、苏州、南通已出台政策,支持骨干企业采用联合体投标的方式进入轨道交通建设领域。政府积极支持建筑企业进入交通、水利、市政、生态等基础设施领域,鼓励民营企业采用PPP模式开展建营一体化业务。
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建筑企业拉长产业链,可以跳出施工市场的低端竞争,产出更高的附加值,提升企业竞争力。江苏省诸如南通三建、南通四建、中亿丰等企业都从过去的施工总承包,逐渐转向投资、设计、开发、施工、运营维护甚至部品部件生产的全产业链。政府将引导大中型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支持跨地区跨行业收购兼并,在全产业链上开展全方位、一体化服务,培育形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强大的投融资能力是建筑企业取得优秀业绩的保障,逐步扩大投资在建筑企业经营中的比重,提升融资能力,盘活资本,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坚实后盾。
向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力。创新是培育新动能的最重要源泉。国际大型承包商将技术开发与创新看作是企业的重要使命,一些专业骨干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成功得益于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江苏省内苏中建设、中亿丰建设等企业因技术创新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收获了巨大的市场效益、社会效益。下一步,江苏省将充分利用省内丰富的科教资源,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通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促进创新要素向骨干企业集聚,开发和应用能够促进提档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增强对产业链中最具附加值环节的控制力。江苏省住建厅会同省科技厅等部门制定支持政策,促进建筑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
向国际市场布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亚投行及丝路基金的成立运行,必将带动相关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江苏省建筑企业在国内市场有着较强的竞争力,敢于“走出去”,善于“走出去”,充分利用自身建造能力、资本实力,抓住时机进行全球布局,力求形成技术、资金、设备、管理、标准和劳动力的联动输出。同时,政府加大企业推介和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如银行保函、市场规则、投资风险等,推动提升江苏省建筑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经过长期积淀和几代人的接续努力,如今“江苏建造”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品牌,江苏“建筑铁军”享誉海内外。下一步,江苏省将在良好基础上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大力推行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不断提升“江苏建造”品牌的含金量和影响力。
大力推行精益建造。精益建造主要是面向建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致力于实现浪费最小化、质量精品化、价值最大化。建筑企业要改革项目管理结构与生产方式,合理划分工序,逐步建立作业层面与管理层面的工序级标准体系,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确定性,努力实现效率变革和生产率的提高。
大力推行数字建造。当前,信息化发展呈现出全面渗透、跨界融合的特点。从建筑业来看,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建造逐步兴起。江苏省住建厅将抓紧制定BIM技术应用指导意见,编制BIM技术审批、交付、验收、评价及相关费用标准,选择一批代表性项目进行试点,加快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方法。注重大数据、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集成运用,强化整合融通,促进建造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
大力推行绿色建造。严格执行《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节能降耗的强制性要求,将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贯穿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加大建筑节能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推广使用绿色建材,深入推进绿色施工,同时探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推进机制。进一步扩大全装修成品住房比例,推行住房设计、施工、装修一体化,降低装修环节的环境污染。
大力推行装配式建造。下一步,江苏省再推行装配式建造方面着重抓好两件事:一是标准制定。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监测评价体系,梳理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定期发布装配式建筑技术和产品公告。二是市场推广。在起步阶段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各地出台引导性政策,在土地出让时明确装配式建筑的比例要求,并在政府投资项目、特定规模以上项目中先行推广。重点建设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培育扶持一批部品部件生产骨干企业,尽快形成规模化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装配式建筑——上海上坊青年公寓
装配式建筑——丁家庄保障房
援安哥拉K.K.社会住房
盐城体育中心体育场(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建2016-2017年度鲁班奖)
大力度推进建筑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将为江苏建筑业下一步发展营造健康的环境和条件。
简化企业资质资格管理。根据住建部的授权,江苏省政府在细化实化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江苏省交通厅、水利厅、住建厅等部门对资质管理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允许提供足额担保的企业,在其资质类别内承接高一等级资质相应业务;二是允许符合条件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跨专业承接市政公用、公路、水利水电、港口与航道工程;三是调整施工总承包二级及以下资质和专业承包资质标准;四是具有建设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其中一项资质的企业,仅需满足国家注册人员数量要求,即可申请其他两项乙级及以下资质;五是取消劳务企业资质。对这些改革举措,加强政策指导和宣传,进一步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打破行业界限,消除市场壁垒;同时,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制度体系,提高新形势下建筑业市场管理能力和水平。
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一是推行工程总承包,各地鼓励综合实力强的大型设计和施工总承包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每年拿出全部装配式建筑项目和不少于20%的国有资金占主导的项目实施工程总承包,并建立相应的招投标、分包、工程计价和管理制度。二是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江苏省是住建部确定的试点省份,每年力争落实一批有示范意义的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着力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三是加快政府投资工程集中组织建设。
健全招投标制度。招投标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建筑业改革的重要方面。总的来说,缩小并界定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范围,改革以价格为决定因素的评定制度。各地重点加强对国有资金项目的监管,非国有资金项目或非国有资金占主导的项目可以由建设单位直接发包,避免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招标“一刀切”。实施技术、质量、品牌、价格等多因素的综合评估方法,探索“最低价+工程担保”的模式,引导企业由“拼价格”向“拼质量”转变。对大型项目或技术复杂项目试行评定分离,赋予建设单位更多的决定权。进一步简化招投标程序,缩短招投标工作时间,扩大招投标信息公开度,保证招投标公平、公正。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不见面审批”作为普遍的制度性安排,凡是能通过建筑工程一站式申报系统办理的,无需现场办理;凡是所需材料和信息在其他系统中可以共享复用的,无需重复提供;凡是已在其他系统中办理过的事项,无需重复办理。扎实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集中高效审批服务,优化和再造审批流程,合并和清理审批条件,共享和关联前置条件,减少和压缩审批时间,真正形成科学、简便、标准化的审批流程。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能力,各地进一步加大对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主体责任,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实施过程量化评估机制,工程结束后向社会公布量化结果,并将量化结果累积评分与政府招投标、评奖表彰等相挂钩。注重履约管理,建立以银行保函、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或综合保险为主的担保制度,全面推行住宅项目质量保险制度,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与此同时,规范工程价款结算,督促各方履行责任。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没有休止符。纵然江苏建筑业成绩斐然,但新的征程已经起航。推进江苏省建筑业改革发展、实现建筑业优化升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相信江苏铁军将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征途中续写新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