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西藏班民族文化融入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2018-12-12 01:27红,游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西藏问卷变量

曹 红,游 畅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文化融入是指社会成员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遭遇异质文化之后历经不适、震惊,在异质文化与本原文化之间进行调试、适应,并有机地内化异质文化,最终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过程[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族文化作为我国多元文化中的一个分支,极具非常深刻的底蕴和内涵。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区域间的交流与联系也随之日益密切,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西藏学生进入到内地来继续深造。内地西藏班是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培养优秀少数民族人才,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国家开设内地西藏班,对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各民族的紧密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民族院校是很多内地西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它是民族文化得以碰撞、传承、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场域。相关研究表明,在高校中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入存在差异性,且存在民族文化融合互动不足等问题[2],为此对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民族融入现状的考察有利于学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民族文化的融合,以促进民族院校多元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荣共赢和保证民族院校的繁荣、团结、和谐和国家的安全稳定发展。

一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湖南民族职业学院的西藏幼师班三个年级中抽取180名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后,发放18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76份,问卷有效率为97.77%,被试年龄在15—19岁之间,样本构成见表1。

表1 样本构成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工具

根据研究目的采用了自制的开放式问卷调查与调查问卷。开放式问卷调查共四个项目,分别为:(1)你能否适应学校的环境?如果不适应,最大的困难是什么?(2)你是否愿意扩大交际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3)你在学校愿意参加什么样的活动?(4)你在校外参加过什么样的兼职活动?调查问卷包括了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包括年级、年龄、性别、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收入构成。第二部分为文化融入问卷,根据李腼的《融入的故事——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研究》和赵桑晴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和谐及教育对策研究》中的问卷,结合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实际特点编制了这份问卷,共23道题,分为3个维度:生活习惯(4个)、人际交往(10)、活动参与(9)。

(三)研究目的

本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内地西藏班民族文化适应的总体现状;了解人口学变量与民族文化适应的相关性,发现民族文化融入中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假设

内地西藏班的民族融入进程随着年级、年龄、父母的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

二 结果

本次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均使用软件SPSS19.0,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独立样本T检验对人口学变量(如年龄、年级、性别、父母文化程度与家庭经济收入)与文化融入现状(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活动参与)进行了分析处理,并采用中文词频分析软件Rost Wordparser分析开放式问卷中的关键词。

(一)词频分析结果

采用Rost Wordparser分析开放式问卷中四个项目的关键字,结果如下:

第一个项目(“你能否适应学校的环境?如果不适应,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的结果发现,“适应”“能”“不适应”“没有”“困难”等词出现的频率较高(见图1),其中“适应”一词出现的频率高达53.41%。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解读,发现一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不能适应学校环境,并写明了原因,主要为经济困难、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与普通话的问题。

图1 开放式问卷第一个项目词频分析结果

第二个项目(“你是否愿意扩大交际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的结果发现,“愿意”“活动”“朋友”“不”“交流”等词出现的频率较高(见图2),其中“愿意”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达到17.61%。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解读,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愿意扩大交际圈,并愿意通过社交软件、社团活动等方式来扩大交际圈。

图2 开放式问卷第二个项目词频分析结果

第三个项目“你在学校愿意参加什么样的活动?”的结果发现,“活动”“参加”“班级”“跳舞”“唱歌”“愿意”“运动会”等词出现的频率较高(见图3),其中“班级”“跳舞”与“唱歌”出现的频率均为6.82%,“运动会”出现的频率为5.11%。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解读,发现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学校活动,且参加的活动主要为班级活动、文艺活动与运动会。

图3 开放式问卷第三个项目词频分析结果

第四个项目“你在校外参加过什么样的兼职活动?”的结果发现,“没有”“没”“无”等词出现的频率较高(见图4),其中“没有”一词频率高达61.36%,以及“没”“无”两词出现的频率分别为7.95%与4.55%,这三个词都表示同一个意思,由此表明,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参加过校外兼职活动。

图4 开放式问卷第四个项目词频分析结果

(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结果

1.年龄变量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年龄变量在人际关系与社团活动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仅在生活习惯上差异显著,F(2,173)= 3.714 ,p < 0.05,同时,通过LSD多重比较分析可知,16岁与18岁的学生在生活习惯上差异非常显著(p < 0.01),且18岁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16岁学生(见表2)。

表2 年龄变量对民族融合现状各维度的方差分析结果(M ± SD)

2.年级变量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年级变量在生活习惯与社团活动上差异不显著,在人际关系上的差异边缘显著,F(2,173)=2.819 ,p = 0.062。

3.父母文化程度变量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父母文化程度变量在生活习惯上差异显著,F(2,173)= 2.525 ,p < 0.05,在另外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通过LSD多重比较分析可知(见表3),在生活习惯上,父母文化程度为文盲的学生与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或大专的学生差异非常显著(p < 0.01),且前者的得分显著低于后者。除此之外,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学生与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或大专的学生差异显著(p < 0.05),且前者得分显著小于后者。

表3 父母文化程度变量对民族融合现状各维度的方差分析结果(M ± SD)

注:该变量表示的是父母两人中的最高文化程度

4.家庭经济收入变量结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该变量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与活动参与三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5.性别变量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性别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与活动参与三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三 讨论

(一)内地西藏班民族文化融入水平较高,但仍存在差异性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而文化各不相同。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在少数民族文化融入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对乌鲁木齐维吾尔族流动人口文化融入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即使在城市中生活多年,许多维吾尔族人在城市文化、异质文化面前仍表现不适应[3]。张琴琴对解放后在北京工作、定居的藏族知识分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藏族知识分子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亦面临了多种挑战,如地理环境的变迁、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等[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内地高校西藏班的少数民族进行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现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学校环境的适应上,大部分内地西藏班的学生能适应学校的环境,而不能适应学校环境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为经济困难、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与普通话的问题;在与同伴的交际方式上,部分学生表示愿意扩大交际圈,并且愿意通过社交软件、社团活动等方式来扩大交际圈;在学校活动的参与上,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学校活动,且参加的活动主要为班级活动、文艺活动与运动会;在校外兼职上,绝大多数同学表示自己不曾参与过校外兼职活动。该研究结果与前人的调查结果有一些异同,相同之处在于,仍然会有部分学生不适应学校环境,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的变迁所引起的一些水土不服,如不适应气候与饮食等,并且很少参与校园以外的社会活动,如校外兼职。而与前人研究不一致的是,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适应学校环境,主观上愿意参与学校活动,并愿意以各种方式多交朋友,这表明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在主观上对于主流文化的认知偏见有所减少,文化融入水平较高。即使如此,仍存在部分学生不适应学校环境、不愿意参与学校活动等问题,这反映了内地西藏班学生民族文化融入仍存在差异性。

(二)人口学变量对内地西藏班文化融入的重要影响

周端云在对内地西藏幼师生进行主体文化适应现状调查时发现,年龄、年级以及母亲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变量对内地西藏生的主体文化适应水平有所影响[5]。在陈芳园的研究中,穆斯林聚居于兰州市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经济收入,并认为经济融入是穆斯林融入的关键[6],这表明经济因素在对异质文化的融入过程中可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探讨年龄、年级、父母最高文化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等人口学因素对文化融入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年龄对西藏生文化融入存在影响,年龄越大则文化融入水平越高,其中16岁学生与18岁学生差异最大,这可能由于18岁学生已经成年,身心方面趋于成熟,并且已经熟悉了学校环境,比起刚入学的学生而言,适应能力更强,因此文化融入水平更高。其次,父母间最高文化水平越高,则孩子的文化融入水平越高,这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对孩子的文化融入水平有影响。最后,年级对西藏生的文化融入也极有可能存在影响,虽然本研究结果没有发现显著差异,但存在边缘显著,因此该变量仍然需要得以重视。该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7],说明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对内地西藏班的民族文化融入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在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上,我们没有发现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变量设置的问题,家庭经济收入并不能十分恰当地反映在校西藏生经济融入的观念,因此所得结果与前人研究不一致[8]。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对内地西藏班民族文化融入过程中人口学变量的作用进行了考察,发现年龄、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年级可能对西藏生文化融入水平产生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思考对策,来促进西藏生民族文化融入发展。

(三)内地西藏生民族文化融入策略

本研究认为,内地西藏生的年龄、父母文化程度与年级可能对民族文化融入水平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针对本研究结果提出一些策略,来提升校园内西藏生的文化融入水平。

首先,加强交流互动,提升新生文化融入水平。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异质文化的冲突、生活环境的变化、气候等因素都会使他们感到不适应。有研究者从互动论出发,认为互动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路径[9]。一般说来,同一民族群体越是加强与其他民族的互动,就越容易融入主流社会[10],因此,可以鼓励校内师生加强与西藏生的交流,通过举办歌唱比赛、联欢晚会、文化交流小组等学校活动来与西藏生进行互动交流,增加西藏生对主流文化的心理融入[11],使新生更适应学校环境,并提升其文化融入水平。

其次,增添民族元素,深化老生文化融入程度。在入学一段时间后,西藏生对生活环境已经有了基本的适应,但仍面临这异质文化的冲击。因此,我们可以在校园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12],将西藏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如在校园内增设一些展厅、文化馆、美术馆等[13—14]。同时,也可将西藏民族优秀文化增添在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中[15],将主流文化与西藏文化加以结合,减缓异质文化的冲击,提高西藏生对国家、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对当代主流文化的认同[16],由此进一步提升西藏生的文化融入水平。

最后,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加大西藏地区教育投入。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文化融入水平有着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融入城市的难易程度成正相关[17],这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城市融入的认知水平更高,能力越强,这些很有可能会影响下一代。因此,需要国家加大对西藏地区的教育投入,提升西藏地区的总体文化素质水平,这有助于提升西藏地区人们本身与其后代的文化融入水平。

四 结论

本研究发现内地西藏班民族文化融入水平较高,但仍存在差异性,且年龄、父母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变量对西藏班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加强校内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校园文化中增添西藏民族元素,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来促进内地西藏生的民族文化融入的发展。

猜你喜欢
西藏问卷变量
都是西藏的“错”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问卷网
西藏:存在与虚无
问卷大调查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问卷你做主